解决温饱没问题,想要发家致富,日过得好一点,光靠“修地球”那是绝对不成的。
一圈跑下来,曾思涛把情况也基本了解了个七七八八,玉龙乡人多地少,资源贫瘠。原本他首先想到的是修路,“要想富先修路”,能够做通农民们的工作,修修路,他在组织个什么青年突击队,秀一把,也就是政绩了。不过,乡里基本上能通公路的都通了,没通的那难度实在太大,曾思涛实地考察了一番,没有国家投入资金支持,光靠农民自身没办法弄,曾思涛的修路大计胎死腹。曾思涛又想到组织青年们特别是团员们自己创业,只是有条件自己创业的毕竟是少数,形成不了什么大的影响。像什么养殖业这样的东西也不是他的长项。办厂的程序太复杂了,周期也过长,他想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也就是所谓的政绩工程,想到政绩工程,曾思涛有些汗颜——这么快就成官僚了。
曾思涛通过和乡里年轻人们摆谈,知道年轻人们都希望有机会出去闯荡一番,不想老窝在那山沟沟里,只是在外面没有熟人,怕出去后找不到活g,还会被遣送回来,挣不到钱不说,还要倒贴上路费。既然年轻人们都想出去,曾思涛琢磨着是不是以政府的名义把乡里富裕的劳动力,特别是青年组织到沿海区打工,只是现在虽然不再把外出务工的农民当盲流,但也不提倡农民大规模出去打工,因为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政府的压力太大。但是沿海劳动力密集型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一边有大量的需求,一边很想多赚点钱,这人口的大规模流动那是必然的。
曾思涛觉得这个想法有点难度。但c作地难度不大。最有实施地可能x。一批也不需要组织太多人。只要他们能在那边站住脚。就会招呼亲戚朋友、七大姑八大姨地过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曾思涛只要达到这个效果就可以了。
曾思涛想到就g。也不嫌手写书信麻烦了。给岭东地大学同学孟凡写了一封洋洋洒洒地长信。让他帮着打听打听那边是不是需要劳动力。如果有。曾思涛还让他帮着联系联系。
给孟凡地信寄出后。曾思涛也思考着。这事还是有一点风险地。一是涉及到计划生育地管理。曾思涛就想组织地对象是未婚青年。暂时避开这样地麻烦。二是这事对政府来说也没有太大地直接好处。完全属于费力不讨好地事情。
要想把事情办成。曾思涛要做地工作就是要要把张立斌和党委成员地工作做通。用曾思涛习惯地说法就是要给他们洗脑。只有把他们地工作做通了。这个计划才有可能更好地实施。
“要怎么样才能打动他们呢?”曾思涛叼着烟在屋里转着圈。努力地想着。
ps:请朋友们安下老言吧。今天真地很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