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不说真话的的老李(2/2)
作者:流浪天蝎
”老李摸摸胡须:“朕召大臣商量一下。” “那,儿臣告退!”李承乾行礼,就要转身往外走。 “高明,你也留下吧!” “啊”李承乾霍然抬头看着老李,老李从来没有让李承乾参政过,这次事关李家皇朝的名誉,老李却忽然让李承乾留了下来。“喏!” 用过午膳,李承乾坐在殿里,等着‘大臣’的到来。 过了一会儿,‘大臣’到来,李承乾一看,果然,老李口中的大臣,只有从策府带来的老臣。 “参见陛下,参见太子!”一众老臣也是挺奇怪的,老李商议事情可从没让太子参与过。 “诸位平身”老李一挥手:“今日召诸位来,是因为太子向朕献上一法,但花费颇大,是以,朕召诸位商议。太子,一下你的主意。” “喏” 李承乾想了一下,把之前谈话内容总结一下,给他们。 “殿下计策甚好,臣无异议,只是有几个问题。”杜如晦先发言。 “杜仆射请!” “请问殿下,您估计大唐一共需要印刷多少份政令?” “大唐一共一千五百余县,县下设乡,故两万份足够!” “这两万份花费几何?” “这个本宫不知,但是不会超过二十贯。” “一份政令花二十贯,可让百姓得知,不算多,毕竟每年政令不算多!”房玄龄道。 “房相,错了。不是每年几份,而是每月两到三份。” “这么多,为何?”长孙无忌终于开口了,之前是略有忌讳太子是自己外甥。 “舅舅,朝臣每月休沐三日,每旬议事颇多,朝廷可以把朝上议的事情引到纸上,传到州县,这样,百姓就容易了解朝廷之中官员是如何议事的!也会多关注朝廷政令的利弊。” “比如今日早朝,可写父皇为仁义所思,放弃征战突厥之事!” 老李眼前一亮,这个方法等于钳住世家的嘴,而且再敢在朝上大放厥词,那可就等于失了民心。 长孙无忌一听,顿时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这不是在所有官员身上安了个箍吗?“那两万多的读书人,能找到吗?” “两万多读书人?”老李一听也是麻爪了,好多啊! 李承乾把插在一起的手松开,叠放在腿上:“两万多读书人,难道一乡连一个读书人都找不到吗?” 老李和长孙无忌一听,是啊,两万读书人是多,但是一乡几千人难道连一个读书人都找不到吗? “好计策!当真好计策,只是一年需要七百多贯用在这上面!” “不算多,尚且负担的起!就这样!”老李直接拍板。 “那,由谁负责呢?”房玄龄问道。 老李看了看三位大臣:“礼部或者民部?”老李比较倾向与礼部,因为李孝恭执掌礼部。至于民部,因为民部有全下的州县资料。 李承乾看不下去了,如果真的让礼部执掌,难免让下人诟病!“儿臣以为,最好还是魏大夫执掌。” “魏征?”老李最不想见魏征,两人互成名声,如果这个大杀器让魏征执掌,难免让自己难受。 “父皇,此告布下之事,须得一位绝对不会偏倚之人执掌,魏大夫之诤谏之名,名扬下。正名行正事!” 老李明白了,如果真的让李孝恭护或者民部执掌,难免让下人认为朝廷言事不真。“太子中所言甚是!诸位呢?” “陛下圣裁!”三位大臣知道,李承乾出了这个办法,其本意是在为李二陛下正名。但是老李想的更深,比如,美化某次事变。 三位大臣走后,老李走到书房,在上好的宣纸上用飞白体写下:为君仁道四个字,让殿中省装裱之后,赐给了太子李承乾。李承乾这次献的策略,不但使得自己有了与世家争夺民心的方法,还能钳制世家。重点是,老李有了为自己正名的机会。 当然,至于李承乾的本意,不但是为老李正名抗世家,更是为了振奋读书人的心志。只有有了报国之志的读书人,才是合格的读书人。 通过这种塘报,百姓有机会了解朝廷的政令,然后,那些趁机剥削百姓的官员就得收敛,然后百姓就知道朝廷的政令好在何处了! 走在回家路上的三位大臣,想的不仅是政令,还有老李竟然让李承乾参政,这是一个正式培养储君的xìn hào,相信在不久之后,老李就会让李承乾真正的上朝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