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烟滚滚,知府县衙火光冲天。
城内的清军只有三百多人,还分散在四处城门,当北门被破县尉被杀的消息传来后,本来就因为突如其来的明军而心中骇然的守军,彻底丧失了抵抗的勇气,使得张任一众人马轻而易举的冲进了知府县衙。
在后宅里,张任遭遇到了知县吴夫之的家丁拦截,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恶斗。
这些手持刀枪的家丁平日里的待遇远超普通的家仆,因此对吴夫之格外忠诚,而能够留在府宅里的家丁更是吴夫之的铁杆,在面对气势汹汹冲进来的张任等人,家丁们表现的十分勇猛,几轮交战下来,张任和手下人竟然无法消灭对方。
而随着孙信,二鼠率兵陆续赶到,那十几个顽强的家丁终究不敌,皆被当场格杀,而张任手下也有二人战死,另外还有几人受了伤,所幸伤的都不重。
家丁的阻击在张任十分气愤,而手下的伤亡更是令他怒火中烧,要不是他还算顾全大局,差点就让人把县衙给血洗了。
知县吴夫之在任期间,并无鱼肉百姓之恶行,而且为衡阳县城的繁华贡献颇大,在城内百姓的心中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如果他的家眷被屠戮一空,那么对凌云寨的名声一定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张任不是真的土匪,他很清楚民心的重要性。
满清刚刚入关时,一路烧杀抢掠,而遇到抵抗的城池,那么攻破之后一律屠城泄愤。可是在近几年,满清开始意识到一味的高压政策并不能带来有效的统治,于是开始减少大规模的杀戮,从而让占领区渐渐的稳定了下来。
张任知道那个鞑子贝勒的死除了作为罪魁祸首的凌云寨外,知县吴夫之也将难逃保护不力的责任,到时候很有可能会举家给鞑子贝勒陪葬。
既然鞑子不会放过吴夫之全家,那么这个恶人又何必让凌云寨来当呢?
凌云寨放了吴夫之的家眷,鞑子却要了他全家的命,善恶之分立竿见影,对于凌云寨在民心的争取上无疑很有好处。
不仅是张任,孙信也清楚在吴夫之家眷处置上的利弊,而且他在衡阳县城住了多年,对吴夫之的政绩也是颇为赞赏,于是命人把吴夫之的家眷全部搜出来后,很是客气的派人安全的把他们都礼送出了知县衙门。
只是在送出去之前,孙信让吴夫之的老母亲写了封简单的信。
对于信的内容,孙信并没有要求劝降吴夫之,只是吩咐吴夫之的老母亲告诉他儿子,衡阳县城已经被攻破即可。
孙信对吴夫之还是有些好感的,毕竟这世道有能力又不祸害百姓的地方官员真就不多,可他的这一手却不可谓不毒,等于是把吴夫之逼上了绝路。
清廷对于任何丢失城池的官员,惩处方式几乎都是满门抄斩,除非官员力战而死,才能保得家人的安全。
不出意外的话,只要吴夫之得到衡阳县城陷落的消息,那么他只有自尽一条路可以选择,更何况还有满清贝勒被杀的责任要他担当。
而只要吴夫之一死,那么困在凌云寨的二千多清军将群龙无首,士气无疑会彻底瓦解,到时候想让他们投降就容易的多了。
背弃祖宗之人,终究死不足惜!
孙信掐灭了心中最后的一丝对吴夫之的惋惜,把吴母写的那封催命信收好之后,就和其他人执行起了此行的既定任务。
衡阳县城是远近闻名的繁华之城,每年的各种税收十分丰厚,张任带人打开府库后,发现里面的白银就存放着将近十五万两。
孙信和二鼠同样收获极大,他们在县衙的粮库里发现了二十多车的粮食,而且粮车的牵引设备一应俱全,想来就是前些日子汉八旗押运过来的那批粮食,另外粮库了还有二百多袋五十斤重的存粮。
数量如此庞大的粮食和十五万两的白银让众人无比兴奋,可是一个无奈的现实随即困扰着他们,那就是他们无法把粮食和白银全部带走。
秦风对于衡阳县城的富庶不是没有考虑过,所以让张任他们把三百匹战马全部带上,为的就是当做搬运的驮马使用,可是要把县衙里的粮食和白银全部搬光,三百匹马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孙信,二鼠,张任三人一商量,决定把白银全部带走,至于粮食能带多少就带多少,而武库里的军械,他们只能望而兴叹了。
之所以有这样的决定,是因为粮食带不走可以一把火烧了,可白银却烧不掉,而军械过去凌云寨确实十分需求,可是现在有二千多被困的清军,他们身上的装备基本都将成为战利品,因此放弃军械也不算太过可惜。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