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韬还了解到,那次大战后地界虽然关闭,但因孔圣人救世,儒家因此大兴。后有孟子、荀子、子思、颜子、列子、曾子六人因曾受孔子亲传得悟大道陆续封半圣,仅次于亚圣。
时过境迁,后期人族经儒家六位半圣相助,多人再次悟道,先后有墨家墨子、兵家孙子、法家韩非子、农家许行、杂家吕不韦、史家司马迁等人相继封半圣。
直到巫族得佛家相助,大巫嬴政转世人族统一六国成就千古一帝,巫者神通自带,不敬天地,为巩固江山嬴政焚书坑儒,至此儒、道没落,佛教渐渐兴起。
因嬴政本为巫族,虽然转世为人身,但残暴不仁,使得民不聊生。孔圣人以仁为本,不忍看人族为奴,没有遵守道祖之令,竟然破界屠巫,此役致使三教参战,儒、道、妖、蛮、巫大战不休,眼看人间、地祖二界再次遭难,孔子为人族大义,甘愿身损护卫人族。
圣人损落后,圣体化为三道天地正气,一道入天下化为龙脉与国运相容,一道入边关融入万里长城永护人族,最后一道散入三万弟子。
孟子、荀子、子思等六位半圣得孔子逸泽相助,而儒道更进一步封儒家亚圣。直到霸王项羽反秦,汉太祖刘邦斩蛇妖起义,再次开启百家争鸣天下一统。
但是汉末大儒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所谓物极必反,孤阳不生,孤阴不长;孔圣人尚曰:“慎独!”且他人呼!因此文曲星蒙尘,儒者仅仅以治国护族之功德勉强传世。
之后,大儒董仲舒自省,悔恨万千,经天师张道陵开导大悟圣人孔子胸怀,更得亚圣子思传至圣文,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而大彻大悟,最后大儒董仲舒提出了师承百家的思想理念,至此百家争鸣终归儒。
儒家至此才靠着国运和教化功德传世,而大儒董仲舒,得治国平天下之教化功德封儒家半圣,但世间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虽然董仲舒得以封圣。至此儒家经过后期完善秉承孔子遗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唯才是举。还共创立十二文位与佛、道系统呼应,分别是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大学士、大儒、文宗、半圣、亚圣、教主、圣人。
此后神州大陆同样经历了三国、两晋佛教东传时期、五代十国,目前神州大陆除蛮族立六国外,人族共有十个国家。
虽然修道者,炼日月天地五行之力,结丹化婴,渡劫飞升。修佛者更是铸金身,凝舍利,成就罗汉、菩萨、佛陀果位。
但是读书人只能随着文位越高,那么才气国运就越多,引用掌控的天地灵气就越强,修至大儒即可纳天地元灵为己用。
而为孔圣人舍身成仁,所以孔子教学所建造的曲阜书院改为圣院,与道家天师观、佛教万佛寺共为人族三大圣地,地位超然。
了解了自己身处环境的贺韬再次陷入沉思,在一个月前贺韬参加了三年一度的道家门派灵药宗的灵根测试,但被测出是五行废灵根,就算用灵药强堆最高成就也就是炼器大圆满,终身无望筑基,与仙道无缘。
回家后贺韬决定一心修儒,还报名了今年的县试,一心想要考取功名,让母亲和萍儿过上好日子。
但是那个贺韬对自己的儒道前途同样充满绝望,因为贺韬是个典型的寒门子弟,父亲贺文刚刚获取举人功名就不幸战死了,可以说他贺韬是毫无根基。
在神州大陆,那些名门望族,或者官宦豪门,乃至众圣世家孔府学子都可以不用为吃喝发愁,更不用为生计家庭分心,他们还可以选择最好的学堂和私塾,甚至是最好的书院和最好的先生,这些周韬同样不行。
而且他们还有数不清的儒家经、文、籍来阅读,也有无数道家典籍参考,而对于贺韬这些统统都做不到。
对于贺韬这种毫无根基的寒门家境来说,能有灵根入的各大修真门派是最好的出路,因为寒门子弟能活着就已经很难了,可以读一些书就已经是极限了,至于光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