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呼大家喝了点水,又吃了一些糗(类似炒面疙瘩的干粮),于是催促大家赶快上路,到下一站再歇息。
在庐馆里,数不近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一个负责照顾来往行人的牲口,提供草料、饮水的老头。数不近眼皮一跳,差点没喊了出来。
“叔父!”数不近凑近一看,差点没给这人跪下了,“你怎么在这里,我还以为你……。”数不近欲言又止,激动得眼泪差点都要掉下来。原来这个老头竟然是季献的亲身父亲!
老头自然也是认得数不近的。他们老俩口就季献一个男娃,数不近从小和季献一块鬼混,老头怎能不认识?季献出事后,可怜老两口为了混口吃的,背井离乡,来到驿站打工(注4)。所以,老头一看到数不近,那就跟看到了亲儿子差不多,眼泪立刻就流了下来。
备注
1)为了更好的说明邞这的性格,这里稍稍简介一下宋国的背景。
宋国是商朝遗民建立的一个国家,但他是春秋时候最讲究的一个国家。那里民风淳朴,从上到下都讲究礼仪。传说中的“仁义之师”说的就是宋国国君宋襄公带的队伍。
宋襄公,以现在的话说,就是讲究人,太讲究了。讲究到什么程度,大家都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而宋襄公让的不是梨,他让的是皇位。他认为他哥哥比他更仁义,非要把皇位让给哥哥,但是因为哥哥是庶子(不是皇后生的),他是,所以皇位没让出去,但这可以看出这个人很讲究。他最讲究的时候就是在打仗的时候,跟楚国打仗,楚兵过河过一半的时候,有人告诉宋襄公赶快打(顺带说一下,当时国与国之间正式的战争,国王都是要亲自上阵的)。的确,要是会打仗的,如韩信这号人,那还等什么,趁他立足未稳,打,不仅打,还要牵着鼻子打,创造条件让他渡不了河再往死里打。可宋襄公不,他认为: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也不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古人作战时,并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宋国虽然就要灭亡了,自己也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所以说宋襄公仁义(仁义一定要用东北话来说)
有人认为宋襄公迂腐,特别是伟人也说他是“蠢猪”。其实应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周朝的建国根本不是“人治”,也不是“法制”,而是“礼治”。后世北宋的开国宰相赵普靠“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是周公用一部《周礼》治天下,也不知道高明多少倍。直到今天,《周礼》的思想还在影响着亚洲主要的国家s。
人类社会走到今天,波澜曲折。我们今天是所谓的“法制社会”,而早期在商朝的时候,我们是“神治”社会,商朝的最高统治者其实是“神”。根据后世摸金校尉的估算,光知道的被用来祭祀的活人就有一万多人。周当时是个小国,在商朝“神治”统治下,深受其害。因为商祭祀的活人中,主要就是他们提供的。所以,到了周当家作主的时候,就重新定了规矩,不再是“神治”,而是“礼治”。礼治没有法律效应,它其实是一种信仰,靠大家自觉遵守。你想想,这是三千年前!中国人的主旋律是个个谦谦君子,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再反观后世的“人治”和“法制”社会,哪个国家,哪个朝代可以和周朝比?“礼制”的光辉照耀人类社会三千年,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不可逾越的一座丰碑。
既然扯这么多了,顺道再讲讲孔子。孔子是鲁国人,其实也是商朝的遗老遗少。但是孔子非常推崇“礼治”,他对春秋时候的“礼崩乐坏”感到深恶痛绝。后世大骂孔老二,说是儒教毁了中国几千年。其实这根本是冤枉他了。“儒”,古时又称“儒术”,是从“巫”发展而来的。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到了孔子手里,不过是被他发扬光大了,就象老子发扬了“道”术一样。后世把老子尊称为道家始祖,实在是抬举了他。老子就象金庸里写《九阴真经》的黄裳一样,他也是在皇宫里博览群书,得了道统,最后写成文字传了下来。中国浩瀚的历史里,有好多的“术”,有些传了下来,有些没传下来,或者传下来了,只是隐藏在民间的日常生活中,你看不到而已。而孔子的“儒术”又被人曲解、利用了,导致孔子被骂。所以我们看到,后世的以“术”治天下和周朝的以“礼”治天下差别巨大。孔子虽然还想回到周朝初期的“礼仪之邦”,但是以“儒”治天下根本是南辕北辙,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在周朝所有诸侯国里,反而是从商朝社会过来的国家宋国、鲁国是最讲礼仪的,而跟周王室有血亲或近臣关系的那些国家倒是最好斗的。历史就是这么调皮,总是在你出其不意的地方跟你开玩笑。
宋襄公的“讲究”,其实就是讲究礼仪,他是个有信仰的人。这里,历史又和人类开了个玩笑,有信仰的人干不过没底线的人,任何时候都是如此。所以,宋襄公失败了,打了败仗,身死道消。但是宋襄公的失败,不代表了宋国的失败,最讲究的鲁国和宋国人几乎都活到了最后。有得必有失,这也是隐藏在民间的一“术”。
2)那时候一里比今天的一里要小一些,换算成今天大概就是400米露头。后面,我们在单位换算上,可能会和后世统一,加快行文速度。柱子也要吃饭,不能总是为爱发电。
3)先秦的时候,庐馆是国营单位,修建给行人歇息、饮食用的,理论上十里地一个。这个不是从周朝开始的,早在商朝就有了,所以说,周朝继承了大商的好多文明传统。到了春秋那个时候,由于战争频繁,或是统治阶级昏庸、无能,有的国家连路都不好好修(比如说陈国),哪里还管的了什么庐馆。不过,春秋那个时候,中国的商品经济已经起来了,很多国有经济没能触及的地方,私有经济则进行了补充。所以,在重要的商业道路上,相继出现了私人经营的饭店、旅馆。这样,象数不近这样的商人才能赶着牛车,畅行于千里之外。
4)有人会说那时也有打工呀?有的,不仅有,还是大大的有。发达国家如楚国、齐国、晋国等,为了吸引外来劳力,促进本国发展,可谓是条件优渥,不择手段。那个时候根本就不是什么奴隶社会,各国人员流动自由,比唐宋元明清都自由,可以直逼21世纪。要不为什么各国公子可以随便在国外打工,要不你怎么养食客三千,要不孔老二怎么周游列国?宋国是商品经济社会,相对其他国家而言,流动性还更强一些。
还要补充一点我个人的见解。氏就是从这个时候发展起来的,也就是后世的姓。陈国流动到齐国叫陈完,赵地来的叫赵奢,鲁国来的叫鲁襄仲。由于各国人员的密集交流,重名现象特别严重,加上氏号就很容易区别开来,也就是后世的姓。后世穿越回去的,叫姬某的,就不要出笑话了。那是女人的姓,而且是放在名字后头的。比如柏芝姬、馨桐子,靓影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