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民不顾父亲的劝阻,坚决和父亲来到广海省,开启了他的建筑工程师生涯。
陈晓秀与吴兴明刚毕业的那几年,两人都是连续几年考不上编制,吴兴明更是外出广海省,相当于走上了打工的道路,他们俩毕业后的坎坷生涯,更让村寨里流行起读书不如打工的风潮,甚至二人还成为了一些人的笑柄。在这个以赚钱谋生为主题的时代,学了知识后没有转化为谋生的手段,没有赚到大钱,肯定是要被大家唾弃的;在这个时代,大家刚刚能初步实现温饱,更多的时候,养活一个家才是主要任务,大家更多地把目光放在了脚下的土地,没有余力抬头去眺望远方的天空。
有时候,不得不说孩子自身的努力不可少,但家庭的教育和支持更为重要。陈鹏翅在世时,常和张枝芬谈起教育及知识的重要性,陈鹏翅去世后,张枝芬虽然从未上过一天学,但她一直坚持着夫君的遗志,坚持送三个孩子读书。陈晓雨能够完成师范毕业,大部分是李清风的功劳,但也与张枝芬的坚持分不开,陈晓雨工作后,又一起把陈晓秀送到师范毕业。虽然陈晓秀毕业后多年没有进入正式编制工作,所拿的那点临聘工资还不如去外面打工,但张枝芬还是没有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她还是继续送儿子陈晓兵上学。
吴开华作为盘江村第一代打工人,有过一些见识,更知道打工卖苦力的辛苦,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女走自己的老路,也是村里少有的未受读书无用论影响的人,虽然大儿子吴兴明赶上了时代政策变化的时期,没能如愿进入吴开华所希望的正式编制单位,但他还是尽心尽力地鼓励二儿子及小女儿读书,如果他们有谁打了退堂鼓,还会迎来他严厉的教育。
2003年8月初,对于盘江村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因为盘江村在8月初陆续收到了两封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不是中专,而是真正的大学,从此,盘江村也有了大学生,两个学生当然只能是陈晓雨的弟弟陈晓兵,吴开华的二儿子吴兴东。正是两家人对教育的重视,才培养出他们两个大学生,多年后的陈晓兵还感慨:
“其实小时候自己的成绩根本不好,都是母亲的严厉要求及姐姐的教育,才走到了最后,当时不少成绩好,聪慧的学生,都是毁在了打工潮之下。”
吴兴东考上的是黔州医学院,陈晓兵考上的是广海省体育学院,两家的升学宴都办得热热闹闹,九爷感慨:
“晓雨那女娃子的升学院都过去了那么多年,这才又办了这两场升学宴,要是我老头子每年都能吃上两场升学宴,盘江村就有希望啦,哈哈哈哈。”
有妇女虽然嘴上笑呵呵恭贺,却在一旁小声嘀咕:
“不会又像兴明、晓秀俩娃一样,读两年学又有什么用处,我大娃刚刚小学毕业,在外面还不是两千多的工资……”
耳尖的九爷回头瞪一眼。“头发长,见识短。”
那两个嘀嘀咕咕的妇女尴尬地闭上嘴走开,不敢看九爷一眼,九爷虽然八十多岁了,在盘江村,还是没有人敢触他的威严。
但愿飞出的金凤凰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为盘江村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