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浴兰节还有好几天,竹村就开始忙碌起来。早早的准备好艾草菖蒲,特殊的味道弥漫了整个村。家里的女人也开始准备浴兰节当天需要佩戴的豆娘、长命缕以及香包等等,不过小孩最关心的还是用来装鸡蛋的络,这些东西又能很容易看出谁的手艺好,所以不少人都卯足了劲儿做的精致好看,
浴兰节当天天还蒙蒙亮,家家户户就挂起了艾草和菖蒲剑,搬出一早就浸泡好的糯米和准备好的馅料手脚麻利的做出一个个四角尖尖的粽。
陈翼到底还是小孩心性,缠着叔公在他的额头上写王字。叶弥尔穿了一身方便行动的衣服,跟着堂婶,堂奶奶一起包粽,陈翼时不时过来偷吃一颗红枣或者挖一勺豆沙。
不多时,村里就传出了阵阵的香味,馋的陈翼的灶台边上直蹦。浴兰节再怎么隆重毕竟也不是像中秋节那样象征团圆的节日,年轻人基本上没几个人回来的。
叔公也没有组织祭祀祖庙的活动,只让各家各户在自己家里祭拜一下。毕竟祭祀祖庙过繁复,一年也只有行冠礼和年节的时候才会开启祖庙。
吃过早饭,叔公就带着堂叔几个人上山采草药。
采药是浴兰节最古老的习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不过采药这个活计没有两个刷可是干不来的,像叶弥尔一直没有接触习过的,很容易把杂草当成草药的。就连陈翼因为经常上山,对这些草药植被非常熟悉。看到叶弥尔第n次把杂草当成了草药,陈翼再也忍不住了。坐在地上指着叶弥尔哈哈大笑,看得叶弥尔一阵气闷。
“堂叔,这个还有什么特征吗?我怎么总是分辨不出来?”
“未晞,这个是看积累的。你之前没有接触习过,不过是上山前临时听我说了一下,这要是都能找对,那我们这些跟草药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人不是要哭死了。”堂叔看了陈翼一眼,“你也别看翼现在这么熟练,他那是从小接触,他年纪是小,可是辨认草药也了好几年了。”
叶弥尔随手拿起一根杂草往陈翼身上丢,“听到没?小,还好意思跟我比。”陈翼冲着叶弥尔做了一个鬼脸,跑到叔公的身边。
时间久了,还没有找到像样的草药,叶弥尔也有些气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