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时空-中华再起》免费阅读!

异时空-中华再起第118部分阅读(2/2)

作者:未知

中,只要他们愿意,几路人马齐聚城下,他的部下哪怕人人都是三头六臂的哪吒,也抵挡不了那么多对手。只是现在人家还没进攻,李鸿章也有些犹豫不定,不知自己是否现在就该北撤——或者说主动去保卫大清根本:京师。

    北上京师是送死,守在庐州是等死,既然都是死路一条,北上死的更快,自己何必急冲冲送上门去?

    战局如此不利,李鸿章还想能多拖延一些时日,指不定这世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或许大清能出来一个盖世英雄,将突然变得强悍无比的叛匪赶下大海,杀个干干净净。

    明知道这是幻想,可人到了绝境,有一点盼头,总比彻底绝望要好。没有这个念头,李鸿章早就自己找根草绳,悬梁自尽算了。

    叛匪攻打京师,李鸿章就是心急,他也没辙,可钱鼎铭说叛匪如在海州登陆,从东面杀过来,断了自己退路,这个倒引起李鸿章极大的注意。

    淮军主力集结与庐州周围,皖北、苏北不过是一些地方团练、没训练几天的练军。

    苏北海州一带,团练不过四千,练军不到两千,就是将淮安府的团练、练军加起来,苏北清军也只有两万余众。

    况淮安府的清军还要防备扬州方面叛匪北上,一旦海州事变,淮安府清军如何能抽调出来?

    这些团练和练军并没有与叛匪正式交过手,他们对叛匪并不熟悉,在火力强大的叛匪面前,李鸿章十分怀疑这些清军会否一接上仗,马上就溃逃。

    这样例子并非没有,匪第二集团军进入山东时,原本信誓旦旦说要将叛匪打入阿鼻地狱的山东巡抚阎敬铭不是一触即溃?可怜堂堂巡抚大人,在叛匪喊杀声中,丢掉轿子,换上老农衣裤,累累如丧家之狗,掩面一路狂奔千里。此事传到庐州,成了两江总督府里官僚笑谈。

    李鸿章听到这事自然也笑过,不过他那是苦笑。想自己从江宁不经一战撤回庐州,虽然走的沉稳多了,可与阎敬铭相比,也不过五十步与百步之别。

    耗费心血拉起来的淮军都不是叛匪对手,又怎么可能指望那些没打过仗的团练、练军可以将叛匪堵截住?

    山西、山东战败消息一个接一个传到庐州,朝廷派来的大臣也接连进了庐州,自然没别的可对他这两江总督说,那些大臣带来的圣旨全是让李鸿章激励将士,奋勉图效,赶紧将叛匪消灭,要聚歼叛匪,克复江宁,平定江南。

    当然,圣旨也训斥李鸿章胆小败事,不敢与叛匪决战,使得叛匪声势大张,陷朝廷于水火之中。李鸿章的顶戴花翎也被拔了,官虽然还在,却是革职留任,责令他“戴罪立功”。

    如不是朝廷现在实在无人可用,朝廷也不会让李鸿章戴罪立功了。

    “海州啊……”李鸿章垂下眼帘,低吟道。

    李鸿章相信在僧格林沁战死后,叛匪下一个目标肯定是对准自己,要打就打庐州。朝廷虽然在京师附近还囤积了八十万大军,各地征集的兵力全加起来足有百二十万,可这里面真正能打仗的,只有自己手头这六万淮军,其他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废物。

    加强海州防御吗?自己现在手头就这么一点人手,若是分出部分到海州去,庐州兵力必然不够。南方匪第一集团军兵力虽多,然控制区域大,上海还能牵制一下,固不足虑。北方匪第二集团军正全力北上,在山东与清军作战,迅速南下可能也不大,可是西边的匪第四集团军呢?

    西边匪第四集团军在围歼了僧格林沁集团后,周围已经没什么对手,他们是一支机动集团,只要休整完毕,随时可以投送到任何一个战场去。

    有情报显示,第四集团军在九月初全军东移,在抵达大别山后,徘徊不前。李鸿章原本以为他们东移就是要对付自己,可徘徊在大别山,却又动摇了他的信心。

    按照探子报告,再加上武昌那边飞鸽传来的匪区报纸,匪第四集团军大军在大别山驻扎休整,而一些主要军官中,林建华进了郑州,而邱明在武昌发表演讲,彭大海在大别山和那些士兵观看什么演出。三个重要军官在三个不同地区,李鸿章实在不知道如此分散,他们下一步到底目标对准了谁。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匪第四集团军三大主官不在军中,他们不可能马上投入战斗中,只要情报显示这些人回了军队,就是他们行动的时刻到了。在大别山的匪第四集团军既可以东进,也可以北上。东进,倒霉的是李鸿章,要是北上,他暂时没什么危险。

    看样子匪第四集团军现在还对下一步动向有些举棋不定。可自己要是因为江宁的叛匪可能登陆海州,将庐州的兵力抽调到海州去,造成庐州兵力空虚,举棋不定的匪第四集团军只要一知道这个消息,必然迅速东进,自己拿什么抵挡打上门来的叛匪?

    明白什么才是重点的李鸿章很快就从海州与庐州掂量出孰轻孰重,分出重点了,李鸿章也做出了自己决定。

    李鸿章不动声色望着钱鼎铭问道:“调甫,依你看,该如何应对叛匪?”

    钱鼎铭一愣,他没想到自己给李大人提出的问题,李大人居然又抛回给了他。

    钱鼎铭沉思片刻,道:“大人,海州万不可失,如海州失陷,徐州必然难保,到时局势将难以收拾。固,卑职以为,应提醒傅大人注意海岸守备,我军也该抽调部分兵力,至淮安府清河、桃源一线,海州无事便罢,若海州有难也可速援。不知大人以为然否?”

    第二部铁与火之金戈铁马第二章(五)

    更新时间:2007…12…1722:30:59本章字数:4806

    李鸿章轻捋胡须,沉吟不语。

    钱鼎铭说的傅大人就是云南提督傅振邦。

    傅振邦是山东昌邑人,武进士出身的他曾经担任过三等侍卫、都寺、游击。

    一八五二年因拜上帝会起事,傅振邦赴援桂林,五三年跟随向荣追着太平军到了江宁,荣升参将,赐号绰克托巴图鲁。

    五四年傅振邦署徐州镇总兵,五六年到徐州上任,实授徐州镇总兵,与捻军作战。五七年因攻陷江苏句容,加提督衔。五八年增援宁国,后回徐州帮办袁甲三军务,以提督记名。五九年代袁甲三督办三省剿匪事宜,帮办钦差大臣胜保军务,授云南提督。

    六零年袁甲三代替胜保为钦差大臣,令傅振邦专任徐、宿“剿匪”事宜,后来因为受伤发作,不得不回籍修养。回到家乡后,傅振邦在家办理团练。

    六三年,傅振邦跟随僧格林沁与捻军作战,不过他跟捻军作战没多少时间,又因为伤发不得不回家乡。僧格林沁被歼,傅振邦因为回家,逃过一劫。

    僧格林沁集团在湖北被歼,清廷文武大员损失惨重,回家休养的傅振邦虽然伤还未痊愈,也不得不再次出来,担任徐、宿、海“剿匪”事宜。

    在这么多年中,傅振邦一直在北方隶属江南大营和僧格林沁,与捻军作战,跟湘、淮勇军并无关联。而李鸿章这些年一直在大江南北“剿匪”,与傅振邦没什么交往。现在按照朝廷旨意,傅振邦成了他下属官员,可李鸿章却并不了解这个人。

    李鸿章不知道在自己受到危难时,傅振邦会否再次“伤疾发作”,告疾回籍,把自己给晾在庐州。同样的,对傅振邦死活,李鸿章自己也不放在心上。只不过因为徐、宿对庐州影响重大,他也不希望因为傅振邦落难,自己脖子让人家给掐住。

    对可能的登陆,预先防备还是要做的,只是如何防备这却值得好好深思。将部队直接派到海州去,傅振邦会认为李鸿章这是不信任他,要是傅振邦这个武夫牛脾气发作,自己当甩手掌柜,想看笑话,到时候损失的还是他李鸿章。

    不派人也不可以。不派人,靠傅振邦,他又怎么可能挡住人家攻击?对手毕竟不是捻匪,恐怖的战斗力是任何没有跟他们交过手的清军所无法想象的。

    钱鼎铭所言派部队到淮安府清河、桃源一线,李鸿章认为这是现在无可奈何下,最好的选择。如海州危难,清河、桃源的部队可以支援上去,若庐州有难,又因为距离庐州不远,他们可以很快回援。同时,自己若是想放弃庐州,全军过淮、黄北撤,这支部队又能抢先占领徐州,掩护主力部队撤退。不管怎么看,对李鸿章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上茶!”李鸿章端起茶杯,喝一口,站了起来。

    钱鼎铭刚走,李鸿章还没回屋里,直隶州知州吴毓兰又求见他这个两江总督。

    吴毓兰是李鸿章老乡。他和他兄长吴毓芬一起操练团练,后来在李鸿章回乡办军务时,加入了李鸿章的淮军,成为华字营副营。作为李鸿章现在剩下不多的亲信,既然吴毓兰求见,李鸿章不能不开门迎接。

    “大人!……不知大人是否听闻朝廷在与罗刹人密谈?”

    吴毓兰屁股还没坐在椅子上,已经着急询问了。

    见吴毓兰脸色不善,李鸿章放下刚换的茶,不由问道:“香畹从何处听闻此事?”

    吴毓兰重重哼了一声,很不高兴道:“这事不光卑职听闻,现在大营里,又有几个不晓?”

    “他们都怎么说?”

    “大人,大营里现在风传朝廷正与罗刹人密谈,要以伊犁九城换取罗刹人火器,与叛匪作战。大人,不知是否确有此事?”

    此事李鸿章自然是知道,不过他并不比吴毓兰他们知道的更多。作为外臣,朝廷现在如何与外人联络,李鸿章是不知道的,他知道的也不过是些风传而已。

    朝廷现在内忧外患,内忧者,自然是南方的叛乱。至于外患,就是北方罗刹人了。

    罗刹原本就对中国窥视不已。发匪起事后,罗刹人就多次武装入侵黑龙江。英法联军进攻天津时,罗刹派特使与朝廷官员会谈,以武力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割让大清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疆域(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同时朝廷又“原则上”答应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可以商量。

    中国国内战争越打越大,朝廷越来越难以支撑,罗刹觉得自己有机可乘,这次又看中了大清西部领土伊犁。

    罗刹从四十年代中期开始,入侵希瓦、布哈拉、浩罕三汗国,军事上,这三个汗国均无法抵御强悍的罗刹人,让他们在西边,将触角伸到了大清伊犁地区。现在永远填不饱的罗刹人终于张开了血盆大口,要吞并伊犁了。

    朝廷纵然对罗刹人蚕食疆域极为不满,但朝廷认为叛匪乃心腹之患,眼看叛匪就要打入京畿,要是不将叛匪气焰压下去,大清灭亡就在日前。至于罗刹人,他们不过是肘腋之癣。蚕食疆域虽然让朝廷心疼,毕竟一时三刻不会威胁到大清安危。

    如此,在英法两国先后干涉失败后,朝廷要是不抓住罗刹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灭亡之日也就近在眼前。和消灭叛匪相比,伊犁又算得了什么?就是割让黑龙江,只要罗刹人能帮助大清消灭叛匪,那也是值得的。

    “香畹,叛匪与罗刹相比,哪个对大清威胁更大?朝廷力量有限,高宗(乾隆)勘定西域,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已为不值。以目前形势而论,叛匪未定,实不及专顾西域。伊犁远在万里之外,纵然割让,于肢体之元气无伤,若不全力对付叛匪,此心腹之患愈棘。伊犁割让于罗刹人,西域之军转入关内,可用于剿灭叛匪之用。此所谓长远之道。”

    吴毓兰摇头道:“大人此言差矣,西域并非无足轻重!西域一失,则甘肃、陕西、山西将时虞轻轶,到时防不胜防。塞外各部亦将不能安固,直北关山将永无安眠之日!”

    李鸿章厉声道:“难道叛匪就不如罗刹重要?防不胜防也是日后,今日叛匪以成星火燎原之势,如不集中全力,剿灭叛匪,你我立将死无葬身之地!”

    说完,李鸿章将茶杯重重顿在桌子上,茶水飞溅,洒了一片。

    吴毓兰脸红脖子粗争辩道:“大人,罗刹非我族类,叛匪虽十恶不赦,却总是同饮长江水长大。岂能因内有叛匪,放异族进入中原?如此,子孙后代将骂我等为汉奸、卖国贼!”

    “放肆!”

    见吴毓兰越说越过分,李鸿章猛地站了起来,将茶杯摔在地上。啪地一声,碎瓷飞迸。外面侍卫听到里面有动静,急忙跑了进来,却见总督大人正朝知州发火,悄悄退了下去。

    李鸿章一发火,吴毓兰急忙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垂头立在下面,一言不发。

    李鸿章胡子微微抖动,脸色一会儿红,一会儿又变白,手放在急促起伏的胸部,过了好半晌终于平定下来。看着吴毓兰的目光也不再那么凌厉了。

    “你懂得什么?!是否放弃西域,此乃朝廷之事,我等外臣只须做好本职就是。况乎西域并非中原,就是放弃西域,又谈什么放异族进入中原?至于汉奸、卖国贼,此更是笑话而已!”

    见吴毓兰并不服气,李鸿章语重心长说道:“香畹,别忘了我们现在枪械、弹药全靠罗刹供应,没有枪弹,拿什么去与叛匪作战?难道香畹不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复仇之事?……忍吧!只要能消灭叛匪,再大屈辱也须忍受。”

    “大人,卑职失言了。”吴毓兰很不情愿道歉道。

    “不过,既然叛匪能自制枪械弹药,难不成堂堂大清却无法自己制造,只能向洋人购买不成?受制于人,其患无穷矣!”

    “自己制造?”李鸿章苦笑起来。

    李鸿章何尝不想自己制造军火?李鸿章率领淮军进入上海后,在洋人帮助下,他于上海开办了大清控制区内第二家现代化军工厂:上海洋炮局,主要生产子弹、火药。后来在英法联军帮助下,淮军攻占苏州,又接收了李秀成办的兵工厂,成立苏州洋炮局,同样生产子弹、火药。

    攻占了江宁后,李鸿章将上海洋炮局改为江南制造局,生产子弹、火药、枪炮,在江宁又开办了金陵制造局,生产上述产品。江宁失守前夕,李鸿章将金陵制造局搬迁到庐州,办起了庐州制造局,生产淮军所需各种军火。

    可以说,在大清那些官员中,李鸿章是办现代化军工厂最热心一员。只是他的那些军工厂虽然从国外购买了一些设备,主要还是以手工生产为主。

    李鸿章的那几个军工厂耗费经费不少(每个局一般年经费在五十万两白银上下),效率低下,成品粗糙,生产的物资,连淮军都无法满足,更谈不上供应其他军队使用了。

    更为让李鸿章忧虑的是,自从英法联军退出中国后,在上海的那些洋人不再与他合作,帮他开办江南制造局的英国人马格里说是家里妻子生病,必须回家照料,告辞而去了。可没多少日子,李鸿章又从密探处得知,马格里乘坐到香港的轮船在福州停靠时,马格里下了船进了叛匪开办的马尾船厂当了一名副总工程师!

    不光马格里,在他军工厂里受聘的洋人都受到某方面压力,一个个以各种理由离开了洋炮局、制造局,一转身,又加入叛匪开办的各个工厂担任顾问或者工程师。

    后来香港那边密探探听到准确情报,说是叛匪在与英法洋人谈判时,指明要求必须全部撤离帮助大清建造工厂的那些洋人,不然叛匪将认定英法还在帮助大清打仗,与叛匪之间关系自然是敌对的,在赣州的英法俘虏也将不会得到遣返。

    叛匪保证帮助大清开办工厂的洋人撤离后,他们只要愿意,将能在叛匪控制区做同样的工作,至于工资一律从优。如英法保证这些人能安心帮助叛匪,那些叛匪还愿意就长江两岸各城市开放问题,与英法展开更深入的谈判,以免英法吃亏云云。

    叛匪一施压,英法两国马上乖乖接受。战场没打过人家,谈判桌上语气硬不起来,这个李鸿章还是可以接受的。

    可是这些英法洋鬼子一听到只要听从叛匪,按照他们所言去做,叛匪就能跟他们谈判开放长江两岸城市事宜,那些洋人马上就跟叛匪称兄道弟,恨不得一夜间将所有帮助大清的英法人全部撤走,甚至让上海成为一座没有生意的空城,李鸿章就觉得这实在是朝廷莫大的悲哀。

    李鸿章听到香港谈判双方居然谈的如此谐调,不由哀叹连卖国,朝廷也没有叛匪卖的更彻底。

    既然叛匪能出卖长江两岸,朝廷将西域卖给罗刹人又算得了什么太大事情?

    李鸿章现在的日子虽然难熬,毕竟还背靠上海,通过上海从海外进口了大批军械,加之几个洋炮局、制造局产量低是低了些,质量也太差了点,制造出来的东西,勉强还能用。在武器方面李鸿章并没有操太多心。

    可黄河以北的清军呢?他们没有洋炮局、制造局,他们也没有上海这样重要港口,加上两湖沦陷,两江大半也成了叛匪地盘。军饷上,除了山西那些土财主那边还能搜刮一些,其他可没什么开源渠道。节流?要应对叛匪浩大攻势,光军队就不知道要养活多少,又怎么可能节流?

    白花花的银子流水一般花了出去,朝廷早就国库空虚,就是有地方购买军火,没有银子,军火也买不到。到最后以土地换取罗刹人支援,这也是唯一一条可行之路。

    总不能让两百年的大清毁于一旦吧?

    “香畹,庐州制造局现在日产多少军火你又不是不知道,那些军火连庐州自己都不够用,又如何补给其他各队?”李鸿章一声长叹,一张长脸变成了苦瓜脸。“朝廷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叛匪全力北上京师,山西、山东各部现在粮弹不续,如不马上得到补充,恐我大清时日不长矣!”

    说着,两行浊泪从刚坐下的李鸿章陷进去眼眶里流了出来。

    “报……!”

    吴毓兰还没说什么,外面传来一阵骚动。接着,一个亲兵慌慌张张跑了进来。

    “……报!大人,驻节六安州安徽按察使潘鼎新潘大人八百里急报!……六安州城外发现大股叛匪,按察使请求大人速派援军!”

    刚坐下的李鸿章与吴毓兰一听六安州城外发现大股叛匪,大惊下,不由全站了起来。

    李鸿章心里暗暗叫苦。什么“林建华在郑州,邱明在武昌,彭大海在大别山”?这分明是叛匪为了迷惑自己耍出的小手腕!可叹自己还被该碎尸万段的邱明这个小小伎俩所蒙蔽,居然就没想到匪第四集团军不过休整两个月,就能投入战斗,而且第一棒直朝自己要害打了过来!

    狡猾!狐狸一样狡猾!真不愧是狡诈的匪徒啊!

    第二部铁与火之金戈铁马第三章(一)

    更新时间:2007…12…1722:31:00本章字数:6452

    缥缈的晨雾笼罩在大地上,天地仿佛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远处,低矮的土墙在白雾中显得朦朦胧胧。

    轰地一声,一个微弱的红点在浓雾中一闪既失,接着红光大作,一个火球在白雾中快速穿梭而过,划破重重雾气,声音显得十分压抑。

    火球在空中划了一道弧线,挣扎着朝土墙飞去,可惜,虽然它很想与土墙做第一次亲密接触,在距离土墙不远处,还是因为力竭很不情愿落了下来,生气地跟大地相撞在一起。一声霹雳,火球骤然膨胀,火焰朝四面八方拼命舒展开,黑色的烟雾,黄色的泥土,红色的火焰,扭做一团,扶摇直冲云霄,大地在颤抖。

    又是一声低吟,一个火球继续前者未完的事业,前仆后继朝土墙飞了过去。可惜这个火球力量又用的过了头,在土墙上空掠过,一头扎进土墙环绕的虚空中,消失了。远处中传来一声闷雷,面前晨雾像被一双无形的手扭动了一下,不停变幻着各种奇怪形状。可惜,这些只是感觉,面前的一切都还是一片朦胧的乳白色。

    “兄弟,你们这些炮弹都打哪里去了?”

    正在前面观测炮弹落点,修正炮兵射击的炮兵营营长刘金平正对手下打了半天,也没一发炮弹落到城墙上极为恼火,听身后有人嘲讽,不由得大怒,转身就要找说话人发火。

    刘营长转过身还没开口,喉结一动,用力咽了口唾液,将到了嘴边的国骂又给咽了回去。

    刘营长讪讪说:“师长,您怎么到这里来了?”

    过来的是模范第三师师长胡英凡。

    胡英凡现在脸色不是很好看,至少透过浓雾,他的面孔显得有些僵硬。

    “我怎么能不来?听声音,这里都打了老半天了。可就是没人告诉我,前面已经被突破。我还以为别人跟我闹着玩呢!过来实地勘测一下,没想到你还在这里有一炮没一炮跟人家闹着玩!”

    刘营长困难地咽了口口水,不安地朝后面张望一下。就这么点时间,又有一发炮弹飞了出去,而且跟前面一样,落的有些近,将黄色泥土掀了起来。

    刘金平面有难色说:“师长,这雾太大了。站出丈许开外,彼此连面容都难以分辨清楚。我们炮兵只能采取盲射,这个……相当不准。”

    “雾很大么?难道这雾比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还难分辨出目标在哪里?”

    “师长,黑夜就是伸手不见五指,我们还可以利用炮弹爆炸后的火光识别目标,判断修正距离。可现在虽然有些光,却比黑夜还难办。这么大的雾,炮弹飞到的地方距离城墙还有多远,根本很难判断,我们只能一步步慢慢试验。”刘金平越说声音越小。

    到现在他指挥的炮兵还没将城墙轰塌,给步兵打开突破口,这让刘金平十分没有面子。

    胡师长却不理会刘金平强调的那些困难,他只是将马鞭在空中一甩,发出清脆的一声响,很是不悦喝道:“刘营长我告诉你,这个六安州城墙你必须马上给我轰开!要是因为你们炮兵原因,让我的士兵无法冲进城里,在中午之前全歼守敌,老子要拿你脖子上那玩意儿当夜壶用!”

    “是!保证迅速将城墙打开!”给胡师长这么一说,让刘金平身上打了个激灵,答应后朝左右喊道:“兄弟们跟我来!咱们靠近城头指挥去!”

    说完刘金平一挥手,带头朝浓雾笼罩中的城墙飞奔过去。

    距离城头越近,越能观察到炮弹落点偏差有多大,将修正后的落点反馈给后面炮兵阵地,那么以后打过来炮弹准确度自然就大了许多。

    只是现在浓雾紧锁在大地上,什么也看不清楚,要准确看清楚城墙,你必须距离城墙足够近,等距离够近了,那些落点很盲目的炮弹搞不好就落在你的头上,这种危险性实在大的让人胆怯。

    原本为了安全,刘金平在后面发火是发火,他还没想到把自己置身于盲不可测的危险之地,刘金平相信只要用足够多的炮弹,早晚会将六安州城墙轰开。

    现在师长发了脾气,刘金平无法再安稳下去了。师长都说了,要是再不赶紧将城头轰开,他就要将刘金平的脑袋“当夜壶用”,别人可以不在乎,刘金平还不想让自己脑袋变得如此不堪。到前面危险是危险,总比师长把话变成现实要好。

    对师长如此发怒,刘金平心里很是有些不忿,他觉得师长根本没必要如此小题大做。六安州中不过是些团练,早晚都是要消灭的,何必争抢提前多少时间?

    为了虚名让弟兄们白白多牺牲几个,这可一点也不值得。至少他刘金平要是被自己的炮火无辜炸死在这六安州城头下,他会觉得很是不值。

    心怀不满的刘金平不知道,胡英凡现在心里是火炭掉在头发上——火烧火燎了。

    按照第四集团军司令员邱明的部署,胡英凡的模范第三师作为第四集团军先遣部队自六安州向凤阳府前进,占领洛河镇、怀远、蚌埠镇一线,切断李鸿章所部淮军北逃路线。邱司令员还命令胡英凡,不管用什么办法,在占领洛河镇、怀远、蚌埠镇一线前,必须小心行军,不得让李鸿章发现我军战略企图。

    胡英凡自然知道什么叫“小心行军”。按照胡英凡理解,无非是昼伏夜行,一路避开团练与清军探子,悄悄潜伏到洛河镇、怀远、蚌埠镇一带。

    在离开栗子关后,胡英凡和他的模范第三师也真得做到了与外界断绝一切消息,一路上不光避开了团练,还将出现在周围的山民或者村夫统统暂扣起来——要是这些偶然出现的百姓中混杂有清军密探,给他们发现自己,起不是行动就大白于天下了?

    携带有笨重的火炮的模范第三师昼伏夜行速度不快,从栗子关到六安州,将近两百五十里山路,模范第三师足足走了七天。山路蜿蜒盘旋,很多时候为了避开有人存在的村落,不得不多绕一点远路,或者干脆翻越根本没人走过的大山。

    很多地方人好爬过去,大炮要过却很困难,只能人推肩扛。到最后,这两百五十里地耗费了模范第三师七天时间不说,还让他们走的特别累。

    到了六安州,胡英凡原本想悄悄绕过这个城池,沿着淠水北上,经凤台八公山去凤阳府的。这时候前面的尖兵部队抓到几个清军暗探,据暗探交代,他们是由六安州城里的安徽按察使潘鼎新潘大人派出来,任务就是巡查六安州附近有没有解放军活动。

    一听潘鼎新在六安州城里,胡英凡突然来了兴致。

    胡英凡自然知道潘鼎新是何等人也,这位“安徽按察使潘大人”是胡英凡的老熟人了。几年前,作为鼎字营主官,潘鼎新率领他的手下跟随李鸿章自宁波南下,要“偷袭”温州。

    当时解放军集中了浙闽主力,埋伏在台州与温州之间,打算偷袭一把欲“偷袭温州”的淮军,将他们全歼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