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时空-中华再起第166部分阅读(2/2)
作者:未知
。
“没关系,我们是老朋友了,用不着那么多客套。”王林斌冲站在徐永晋身后的王兆军连长摆了摆手,大大咧咧说道。说完了,王林斌很没礼貌的不再理会徐永晋的顶头上司,拉着徐永晋手喜笑颜开问道:“竹竿,你小子怎么到这里来了?哈,难道说你们这次是配合我们行动的不成?”
给王林斌“小子”、“小子”的叫唤,徐永晋有种很荒谬的错觉。以前在学校的时候,这个全校学习倒数第一,好色正数第一的家伙常常是自己取笑的对象,不过自己显得太礼貌了,开口闭口总是想到对方感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还没三十年呢!这个世界已经乱了套,原本学校里学习成绩数得着的自己现在成了王林斌这混球嘴里的“小子”,这世界还真变化快啊。
“好消息!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徐永晋还没有开口问到底配合什么行动,背后山梁上有人一边奔跑一边大声喊叫着。徐永晋和身边的战士扭头朝身后看去,见五连通信员涨红了脸连蹦带跳从团部方向沿着山坡朝这边跑了过来。“好消息!巴格达大捷!土军、德军十万守军停止顽抗,放下武器投降啦!……巴格达大捷!敌军十万成我们俘虏啦!我军解放巴格达!”
山坡山脚下的军人们听到通信员喊的话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过了一会儿,不知是谁先扯着嗓子发出一声吼叫,接着漫山遍野到处都回荡着战士们呼喊声,人们疯了一般彼此拥抱,跳跃着,大张着嘴用劲所有的力气发出各种声音,凛冽朔风中,如山呼似海啸,群山呼应,风云变色。
老兵喊着叫着,眼泪不由自主流淌下来,没有谁去擦拭,任凭它不停地涌出来。从登陆美索不达米亚算起,到现在已经过了一年半。远征军由开始的两万,一步步增添到六十万大军(包括后勤运输部队),为了拿下美索不达米亚首府巴格达,第十师损失了一个旅,远征军先后伤亡高达十万,将近三万将士遗骨异国他乡,一年半过去了,曾经近在眼前,却又好像远在天边的巴格达终于成了远征军胜利王冠上一颗璀璨的宝石,这让这些经历了生与死的战士如何不激动?
巴格达城内守军是土军第三、六集团军;德军第五集团军的第三军;德军少将克雷斯(原来是中校,后来因为战功荣升少将)指挥的由土耳其第三、第十四师、德奥技术炮兵组成的混合军,十万守军不光有,而且还要超出,不然也不会坚持快要半年了。不过这么长时间围困下来,十万守军早已在突围与困守中消耗了大量兵力,到现在不光没有十万,连六万都不足了。说同盟国十万军队放下武器投降,这话说的有些过。只是战士们用不着考虑是投降了十万还是投降了一万,他们知道的是巴格达的同盟国军队完蛋了,美索不达米亚已经不再有任何同盟国势力存在,远征军取得了一个辉煌的胜利,这个胜利对现在陷入相持阶段的战局而言,等于给协约国打了一针强心剂,对同盟国,却是敲响了失败命运的丧钟。这么长时间征战,众多战友倒在战场上,今天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人们又怎么可能不欢呼雀跃?
虽然阿拉伯骑兵不知道这些盟军士兵为什么如此高兴,高兴的忘乎所以,可他们还是被现场气氛所感染,跟着十九旅将士一起开心。不大一会儿的工夫,翻译将巴格达被攻占的消息转告给这些阿拉伯骑兵,与远征军将士一样,听到巴格达方面的同盟国军被围歼,骑在骆驼上的阿拉伯骑兵也陷入疯狂中。巴格达守军的存在让远征军主力被牵制在巴格达,现在这些牵制远征军主力的敌人已经不再存在,按照远征军与阿拉伯王公们的协议,强大的远征军将帮助阿拉伯人解放巴勒斯坦,重现阿拉伯人曾经有过的辉煌。不分官兵,不分种族,大家陷入同样狂喜。有人操起步枪朝天空放枪,很快,人们有样学样,清脆的枪声在山谷里回荡。
“请问,您是远征军驻阿拉伯联军联络员王林斌上尉吗?”王林斌正手舞足蹈,掏出手枪,将一发发子弹打到天空去。身边有人拽了拽他衣角,王林斌这才注意到有人在朝自己说话。看看说话的臂章上通信兵标识,王林斌点了点头,那名通信兵在得到肯定答案后,很高兴地冲王林斌行了个军礼,继续道:“报告上尉,我是三十八团下士通信员,逢团长指示,请您到团部去一趟。”
“现在?”
“现在。”
“林斌,你刚才说配合什么行动?”注意到团里面通信员过来找王林斌,徐永晋压抑下狂喜,冲着王林斌问道。
“呵呵,按照上级指示,阿拉伯联军将进攻大马士革,为此需要派出部队对库尔德斯坦、亚美尼亚发起牵制性攻势。其他的我也不是很清楚,只要到时候服从上级下达指示就是了。……好兄弟,我现在要到你们团部去,要是有机会,等空下来后咱们再聊。”王林斌话说的不清不楚,没说完转身跟着团部通信员朝团部大步过去,留下徐永晋望着王林斌的背影发呆。
歌声响起,兴奋的军人们在欢呼与放枪后,觉得还是无法宣泄自己激动之情,于是有人带头唱起了军歌。洪亮的歌声此起彼伏,正唱着,天空传来轻微的马达轰鸣声,一抬头,四架三翼战斗机排着整齐队型从队伍上空飞过。飞机飞的高度不是很高,机徽与机首狰狞的鲨鱼头清晰可辨。远征军空军!这时候看到给予远征军作战极大帮助的空军飞机,下面的战士不再唱歌,将军帽摘下来,朝天空抛去,朝着飞机高喊着。
***已经进入秋天,漠北雪早已下过不知几场了,而南方秋老虎却让人们觉得有些潮热。老旧的木板房,用来挡风遮雨的木板接着地面部分泛着成块的青黑色,房子显得有些破败不堪了。春节贴的春联还留在房门两边,只是红色联纸现在变成了白色、淡黄色,黄昏,金黄色光芒照在春联上,给这不知什么时候贴的春联带上了一点红色。落日余辉洒在门前小河河面,留下了万点碎金。
“妈!”房门被人猛地一下推开了,正在里面烧饭的刘舜英拿着锅铲从厨房探出头朝外面看。不过四十出头的刘舜英现在两鬓已经有了白发,人的脸色也显得苍白了许多,眼角边鱼尾纹更多也更深了,两颊朝里面凹陷,看起来下巴与额头显得特别突出。“招弟啊,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早?你来的刚好,帮我把这把菜洗洗去。”
“妈!好消息!”徐倩好像没有听到母亲使唤自己,一路小跑冲到刘舜英跟前,笑逐言开冲着刘舜英喊道。
“这孩子,这年头还有什么好消息。只有你弟从战场回来了,复员以后不再上前线,我这心才能放下来……”
徐倩顾不得淑女形象,涨红了脸尖声叫道:“我们解放了巴格达,美索不达米亚战事结束了!小弟和明海终于可以回家了!……真的,这是前面刚刚发来的电报!”
刘舜英不能置信地看着站在面前的女儿,手中锅铲不知什么时候掉到地上。嘴里喃喃道:“战争结束了?小弟他好回来了?”刘舜英眼角淌出两滴泪水。
徐倩眼里擒着泪花,肯定地点点头:“电报说我们胜利了!中东那边的远征军很快就可以回国了!”
刘舜英不知道自己应该说什么了,双手合十。“菩萨保佑……小弟他总算可以回来了。”
胜利了吗?是的,胜利了,同盟国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军队已经荡然无存,作为协约国,中国远征军算是达到了自己出兵的目的。只是平民刘舜英和她的女儿徐倩不知道,作为参加战争的中国,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胜利,这只不过拉开了更大规模战争的帷幕,后面还有更严酷的战争等候着徐永晋和他的战友。
(第三部上半部·完)
暂停说明:因为写新的东西,后面章节留待以后再继续吧!
中华杨
第三部风云第二十九章:拉塔基亚(一)
更新时间:2007…12…1722:33:28本章字数:11987
拉塔基亚。
公历一九一六年,一月二十三日,星期日。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十九日,晨。
还没破晓的地中海上空依旧笼罩着乳白色的迷雾,在这雾蒙蒙的海面上,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艘军舰朦胧的身影随着海浪微微起伏着。
码头上过千睡意蒙眈、宿醒初醒的阿拉伯劳工懒洋洋扛着工具推着石料在工地上走动,一些很显然是监工或者是码头官员的人们大声鼓舞或者厉声呵斥偷懒的劳工——实际状况证明,他们的效果等于零。
低沉的突突突声中,一艘洁白的汽艇驶离岸边,向着远处晨雾中军舰靠去,汽艇所过之处,海面上犁出道道条纹。懒洋洋的阿拉伯劳工连看一眼汽艇的兴趣也歉奉——别说这么小的汽艇,比它大上百倍的军舰,在这里也是比比皆是,根本用不着为了一艘小船感到惊讶。
按照国内捷报所言,地中海东海岸的优良军港拉塔基亚,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中国远征军在骁勇善战的阿拉伯盟军密切配合下,于一九一五年十月十三日晨攻占的。一场激战中,土耳其人损失惨重,而远征军与盟军伤亡极少,缴获物资极多,至于土耳其人损失如何惨重,远征军与盟军到底伤亡几人,缴获了那些物资,捷报上连提也没有提到。
“在地中海东海岸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著名海港城市拉塔基亚,我们英勇无畏百战百胜的远征军,给土耳其摇摇欲坠的房子决定性的最后一击。拉塔基亚的惨败,让土耳其人不得不签署投降书。”捷报就是如此评价拉塔基亚战役对中东战局具有怎样的影响。至于“给土耳其摇摇欲坠的房子最后一击”,这句话自从远征军在法奥半岛登陆后,平均三天,报纸上就要刊登远征军给予土耳其摇摇欲坠的房子最后一击,法奥半岛、迈阿米尔、巴士拉、库尔纳、巴格达……每一战都是“决定性的”,每一战都是“最后一击”。最后合计消灭数百万,早就应该垮了无数次的土耳其人,却还能变魔术一般,从地下涌出百万大军,在下一个战场守侯着远征军再次给予他们“决定性的最后一击”。
所谓的捷报,不过如此。
捷报看多了,国内百姓早已见怪不怪——除了巴士拉、巴格达这样有名城市,众多辉煌战役发生地,他们在国内所能找到最详细的中东地图上,哪怕用显微镜也寻不到捷报上所说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悠久的著名城市——这次看到看到捷报上说远征军在拉塔基亚又给予了土耳其人最后一击,被英勇的军人所感动的老百姓自觉地涌上街头,敲锣打鼓欢庆远征军的胜利,当然,拉塔基亚在什么地方,攻占这里有多大战略意义,这些老百姓都是不明白的,他们只知道自己可以借助自发出来游行,好好休息一天,南方人到郊外踏青,北方人去野外看雪景,理直气壮地给自己放胜利假,老板还不敢扣工钱——“难道你认为子弟兵的胜利还不如那一点点钱重要吗?爱国心何在,民族自豪感何在!”再钻进钱眼的老板在这样质疑下,都只能强打笑容和自己下面工人一起去欢庆胜利,不然背上汉奸包袱也不是不可能——真是再好也没有了。除了一些吝啬鬼,所有人都希望战争拖的越久越好,远征军胜仗越多越好,最好隔一天前面就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捷报传回来——天天欢庆胜利,工厂不开工,老板破产,工人也会失业,这点大家还是明白的。
让国内普通民众没有想到的是,拉塔基亚战役结束后,土耳其人真的投降了!从此一连几个月都没有捷报传过来,战报上只是说参加了美索不达米亚战事的军队正在一批批登上船归国休整,国内新组建的军队又一批批登上船去美索不达米亚维护治安,帮助当地阿拉伯人建立民主的、自由的独立国家。给他们带来解放的远征军将不会干预阿拉伯人独立大业,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一切都由阿拉伯人自己决定。
接着战报变成了政治小报,整天刊登的都是阿拉伯半岛上,那些部落联盟天天开会,绝无受到打扰,讨论创建自己国家。不光新解放的地区,连以前英国人的保护国:科威特,现在也在准备建立“共和国”了,为此自高自大的英国还对中国提出质疑,而以公正、维护世界和平著称的中国政府,则以“这是科威特人自己事情,各民族自发的解放是完全正义的、神圣的事业,是应该受到自由世界给予鼓舞,而不是打击。任何正义国家,都不会剥夺阿拉伯民族人权,要允许他们民族自决”为由,将英国人的质疑挡了回去(这让所有中国人感觉十分舒服。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要是太阳也有下山那一天,没有一个中国人会不乐意看到。)。英国人现在在欧洲自身难保,对科威特,他们也不过说说而已,既然中国以“不干涉别国解放事业”名义不买他英国的帐,英国人也只能在报纸上发发牢骚,不敢跟中国撕破脸。
出现权力真空的阿拉伯地区(中国人自己说过不当阿拉伯人太上皇)很快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基本上一个部落、一个城市就能成立一个国家——国家多,国与国之间麻烦事情自然也不少,可惜大家人口不多,领土有限,真要发生战争,规模也就武装械斗而已,不可能让维护治安的中国远征军感到太为难。
这些新成立的国家对自己国家解放者,自然是感激不尽,可是他们除了骆驼,什么都没有,这时候国内又建议广大石油业者,到那边去,帮助这些国家建设合资石油公司,以开采石油帮他们尽快摆脱贫困。于是和那些到阿拉伯半岛维持秩序的军队一同前往的,还有整船整船的喜笑颜开的油田老板、工人。这时候人们才真切感受到,阿拉伯半岛的战争真的结束了。
对结束阿拉伯战争的拉塔基亚,人们也将这座城市深深地记住,听说国内出版世界地图的出版社,还要在最新世界地图上,标示出拉塔基亚,不管地图比例大小,哪怕是比例尺十亿五千万分之一的微型世界地理地图上,也要将这座城市标出来。
和老百姓对拉塔基亚这座城市倾注的感情不同,军方更重视的是拉塔基亚在军事上的作用。
作为强大的地区海军大国,中国以前只在西太平洋拥有一些海军基地,也就是说拥有大量战列舰、战列巡洋舰、装甲巡洋舰、轻巡洋舰的中国海军,充其量不过是一支太平洋海军,远做不到将自己具有恐怖实力的舰队,投送到地球任何一个角落去。
自从战争爆发后,为了帮助英国人抵抗条顿猪头(原来是条顿龙,可中国人认为这是对中国的象征——龙——的巨大污蔑,为此提出强烈抗议,鉴于英国又叫约翰牛,中国建议将条顿龙改为条顿猪头,在征得别国同意之前,中国已经正式使用这个名称)对整个世界抱有的野心,中国派出了大量海陆空部队,当然,这些部队要开赴战场是需要补给基地的,为此中国先后向英国“租借”了大批军港,那些军港从新加坡到马尔代夫,再到科威特,中国海军舰队的影子也就从西太平洋延伸到了印度洋,随着战事发展,安达曼海、孟加拉湾、阿拉伯海、莫三鼻给海峡、红海,先后飘扬起红色的中国海军旗。可是地中海,却成了红旗无法到达的空白区——就算中国人以退出战争为威胁,英国人也不答应将亚历山大、塞得港、塞浦路斯、马耳他租借给中国——中国舰队通过苏伊士运河,到地中海作战,英国人是举双手赞同,但借用英国军港,这却万万不能。
没有自己的军港,军舰安全就没有保障,总不能每次到地中海作战都要事先跟英国驻埃及官员申请,让中国的军舰穿越苏伊士运河,去跟敌人交战,等交战完毕,再从苏伊士运河撤回去。于是陆军在美索不达米亚,海军陆战队在德属东非与敌人打得热火朝天,而强大的中国海军只能悠闲地钓钓海鱼,给运输船当保镖来回奔跑,看到一头鲸鱼也能当成德国潜艇,演练一番反潜战——北海作战中,英国船只有不少让德国潜艇干掉了,中国人可不想自己也成为潜艇战牺牲品。
攻占拉塔基亚,中国海军取得了梦寐以求的地中海基地,为了尽早打败邪恶的同盟国,为了将地中海沿岸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为了加强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为了和平、民主、自由、人权……在煽情的演讲、挥舞的钞票、成吨的物资威力下,无数劳工自阿拉伯各地朝拉塔基亚汇涌过去,帮助中国海军建造保护他们的海军基地。
开工不是一天两天了,拉塔基亚原本就是土耳其港口,现在只需要扩建,将它改造成一个适合停靠大舰队的港口。在改建过程中,一艘接着一艘中国海军军舰从南方开了过来,停靠在拉塔基亚周围。一群群中国海军从军舰上下来,兴致勃勃在拉塔基亚周围转悠,或者通宵流连于酒馆——虽然阿拉伯人对酒馆很是讨厌,可拉塔基亚基地里,酒馆还是最早建造起来了——时常喝得醉熏熏,在大街小巷演示自己的中国功夫。
空中传来嗡嗡声音。不用抬头,劳工们也明白这是中国远征军的飞艇又出动了。只要没有风暴或者暴雨,天一亮,正在建设中的拉塔基亚海军基地后面不远处,就会有几艘飞艇升空,到地中海去巡逻。开始看到空中飞艇,大多数劳工还以为看到先知显灵,一个个匍匐在地上忏悔自己罪过,远征军官员解释并且每天都看到这些绘了巨大红五星的飞艇,劳工们这才渐渐习以为常,现在只要听到空中传来声音,他们连头也懒得抬了。
当当声中,汽艇横靠上停泊在海上的远征军“肇庆”号轻巡洋舰。
汽艇刚刚靠上军舰,一名身穿藏青色军服的海军军官一个箭步跳了出来,上了舷梯。系在浮筒上的“肇庆”号,随着潮流微微飘动着,如同摇篮一般的晃动,对这名海军军官一点影响也没有,只见他身手矫捷地没多少步就从陡直的舷梯爬到舰上,对着飘扬着的海军旗和面前军官敬过礼。
“我请求准许登舰。”
“同意,首长。”站在舷梯处担任值星官,身穿浆得笔挺藏青色呢大衣,戴着白手套,年轻的海军上尉将身子挺得笔直,放下行礼的手,肯定地点了下头。
“我叫章骞。”说着,来者仰起头,大檐帽下是一张已到中年的和善面孔,对着上尉微微一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
海军上尉大吃一惊。他自然知道章骞是什么人,看到上来军官袖口处一宽一窄两道金边,上面还有嘉禾标志,上尉明白自己面前站着的是海军少将。这么年轻的少将,在海军中虽然不多见(一般能当上少将的,都是四十岁以上资历很深军官了,而面前这人很明显,他还没到四十岁),却也并非没有——海军总部和海军学院中,就有不少少将年纪很轻,当然这些人都不在一线服役。开始上尉还以为总部又派什么人来慰问了,一听来者大名,他不由得紧张起来。
上尉有些口吃:“是的首长,我马上通知欧阳镡上校——通信员!”
章骞摆了下手:“不用了,我想一个人先看看你们军舰——上校并不知道我过来。”
“突击检查!”上尉心里蹦出一个名词,虽然不热,额头却冒出冷汗来:“是的首长,欢迎首长视察本舰!”
章骞点点头,背着手直挺着身子朝前甲板走去,等少将转过一处舷梯,上尉连忙将刚才过来的通信员招到面前,小声道:“马上通知上校,欧阳上校,就说分舰队司令到我们军舰上视察来了!……别犹豫,我知道上校早就醒来了,就是没醒,用冷水浇,你也要让上校赶紧到舰艏来!”
说完上尉不再管通信员,急跑两步追着章骞少将而去。
章骞背着手顺着甲板往前走,充满鱼腥气息的海风里夹杂着刺鼻的煤灰味,不时会遇到几个身穿军大衣的年轻水手,那些年轻水手看到章骞袖口处代表少将标志的嘉禾下两道金边,很是敬畏站住,侧身给将军让开一条通道,干脆利落地向将军致礼。于是章骞在不断的点头还礼,前行,再点头还礼,再前行中,走到舰艏,轻轻抚摩着初升的太阳洒上一层粉红色的前主炮,章骞环顾左右,在“肇庆”号不远处,还停着跟“肇庆”号同级的“黄岛”号轻巡洋舰,浅蓝底绿色条纹,让人一看就觉得心旷神怡。军港内还有几条明显比“肇庆”要大一圈,看起来更高、更长、更加威武的军舰,那是桂林级快速装甲巡洋舰,章骞的旗舰就属于桂林级,满载排水量都赶上老式战列舰了,不过和英国人所说的无畏甚至超无畏战列舰相比,这种快速装甲巡洋舰的主炮口径小了不少,舰身稍薄,对鱼雷的抵抗力也差了一些。透过薄雾,远处还有几艘艨艟巨舰——都是些下水没两年的最新战列舰。按照海军委员会那些委员所言,这些军舰火力、防护、速度,都是世界第一,是永不会沉没的军舰。章骞很希望自己能当一名新式战列舰舰长,只是很可惜,海军总部将他分配到这里,来当地中海第一巡洋舰分舰队司令。
分舰队司令,听是很好听,可手头掌握的四艘巡洋舰,却赶不上一艘战列舰战斗力。这让章骞很是失望。
离开海军第一线已经有几年了,现在每当章骞登上属于自己的军舰,他都如同在外很久的游子,再次回到家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很多事情又显得很是遥远,遥远的让他分不清自己到底身在何方。手扶着炮塔,望着远方朦胧中的巨舰,熟悉的场面又过电影一般出现在章骞脑海中……
※※※
一九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还没有破晓的北海上空依然笼罩着迷雾,在这雾蒙蒙的海面上,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一支舰队,正犁开层层白浪,快速向西航行。这支舰队有大大小小约二十多个舰影。每艘舰上都飘扬着描画着鹰徽的黑白十字旗,那是德意志帝国的海军旗。为首的巨舰看上去刚刚建成不久,灰色的舰体几乎没有一丝瑕斑,和别的战舰不同,她指向前方的炮塔有两层,因此看起来更是显得高大巍峨。这便是刚编入德国大洋舰队的“德弗林格尔”号大型巡洋舰。紧随其后的“赛德利茨”号、“毛奇”号、“冯!德!塔恩”号和“布吕歇尔”号。虽然德国人都称其为大型巡洋舰,由于“布吕歇尔”号明显地小了一轮,因此很多人更喜欢按照英国人的叫法,将其叫做装甲巡洋舰,而将余下的大个头叫做战斗巡洋舰。护卫着她们的,是四艘轻巡洋舰“德累斯顿”、“莱比锡”、“纽伦堡”和“埃姆登”以及八艘v180型驱逐舰。
在“德弗林格尔”号的军官舱里的沙发上,端坐着两位海军上校,矮小的那位一脸刚峻,一看便是个典型的帝国海军军人,而高大的一位却是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东方人,从军服上,可以看出他是一名中国海军的武官。
“埃里希”,这位中国上校放下了手中的咖啡杯,“这次很荣幸能被邀请观察贵军的行动。”
“哪里,不是你前些日子一再的请求,再加上我们长年的关系,这次行动可不会让中立国的观察员参加的。说实话,里夏特,这次行动可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啊!”
“这个我当然知道,法国人一败,意大利也加入了贵国一方,地中海的局势一下子变了。英国人就不会放过土伦的法国舰队,上星期他们的第四、第七战列舰舰队等匆匆南遣就是为了救这个急。这么一来北海自然空虚,此时不突破封锁更待何时?这样的好戏,我如何能够错过?冒险么,当海军军人本来就是为了寻求冒险,风险越是大,戏当然也更好看罗。”
“你知道我们往哪里去吗?”德国人那严谨的脸上也浮出了一丝狡黠的笑容。
“从你们这些日子的行动看来,我猜想你们很可能和我想的一样,选择英国人最意想不到的地方”,中国武官瞥了他一眼,莞尔一笑,“突破海峡!”
话音刚落,德国人的嘴便半晌也合不拢了。
这个德国人就是这支舰队的参谋长,埃里希!雷德尔上校,而这位被称为里夏特的中国人,便是现在的地中海第一巡洋舰分舰队少将司令,当时的中国驻柏林大使馆海军武官,章骞上校。
由于法国迅速地脱离了战争,在地中海正与奥匈帝国海军对峙着的法国舰队陷入了微妙的处境。虽然在马耳他还有英国的第二战斗巡洋舰舰队,但是由于多了意大利这么个强敌,而原来盟友那有力的舰队更有可能被敌人所利用,英国在整个地中海的局面变得险恶之极。如同响应这个势头,停泊在墨西拿的德国海军地中海分舰队:“戈本”号“布累斯劳”号开始活跃起来,开始时意大利和奥匈帝国海军也出港过一阵,但是,在与劣势的英国舰队交火中,崭新的意大利旗舰“加富尔伯爵”号被两发英国重型炮弹命中,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