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免费阅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新宋

新宋第37部分阅读(2/2)

作者:未知

——因为我能受到这么多弹劾,毫无疑问是我得罪了许多人,倘若我有野心,便不当得罪这些言官,给自己添麻烦。皇帝的烦恼,是不希望我招致太多的反对,使得他将来要用我的时候,多出许多意外的压力。毕竟做为一个想做明君的君主,又身处宋代的文官制度的制约之下,皇帝是不能不考虑到物议的。

    想通这一节,我已经明白我要做的事情,倒不是求得皇帝的谅解,而是帮我,同时也是帮皇帝平息那莫须有的“物议”。而要想平息那所谓的“物议”,我首先要做的,是找到那“物议”的源头。想到这里,我不由把目光移向蔡京。

    蔡京似乎知道我想问什么,略为自得的说道:“学生还听说到一件事,正要报与石相知道。”

    “请说。”我第一次发现这种爱向曲中求功名的小人原来是这么有用,不由得对他客气几分。

    “那些弹劾石相的奏章,乃是王相的公子一手策划的。据说接下来还有更厉害的手段在其中,这件事,我那不争气的兄弟也参预其中。”

    我早就知道蔡京这个人的品质实在不值得赞美,而王雱喜欢用权谋和诡计对付政敌,也是历史上有记载的,不料这两件事却让我同时领教了。值得讽刺的是,正因为蔡京的品质不好,我才有幸先知道一个对付我的阴谋,从而能在政治斗争占据到主动的位置。想一想虽然蔡京比不得奥贝斯坦正直无私,也可能比不上陈平大节无亏,但是我如果将就一点的话,这个家伙还是很有用的。“要求也别太高了吧。”我自失的想道。心里百转千弯的想,口里头却说道:“元长可有证据?”

    蔡京正色说道:“石相,这种事情又如何可能有证据呢?石相信则信,不信则不信,学生自知行天下之大不讳,为的不过是因为相信石相一身,牵涉到大宋未来数百年的国势罢了。”

    我听到这冠冕堂皇的话,几乎要笑出来。好不容易控制住情绪,装作很动容的样子,朗声说道:“元长不必多虑,我并非是不相信,只是这些事情若无证据,却不好让我在皇上面前陈情。”

    蔡京笑道:“这个石相倒不必担心,我弟弟此次来到京城,并无几个人知道。所以我才疑他必有所谋,好不容易从他口里套出话来,原来王元泽利用几个趋炎附势的御史,想要扳倒石相,我听他们说下一步便是等到段子介大人第一批钢兵炼出来后,会送一些样品到石相府上报喜,到时候便污蔑石相有阴蓄死士之意,并且因为那钢铁充许百姓自由持兵,污蔑石相包藏祸心,平时便以圣人为号,在民间广布德泽,并藏兵于民,有朝一日便可以学黄巾作乱……”

    我听到这里,心里几乎打了个冷颤,心里暗暗骂道:“王雱啊王雱,你实在太毒了,这不是要置我于死地吗?就算我和你政见不合,你也不必下此毒手吧?这事若要坐实,不知道兴多大狱,死多少人。为了达到你的目的,你就可以如此不择手段?”心下也知道蔡京这一次,却是在我面前立了极大的功劳,他在我石府的地位,依此一功,便可以确立。他冒此大险,行不义之事来依附于我,我若不能给他相应的回报,将来难免绝了许多人的心;但这件事也不能传扬出来,否则的话,那些正直的士子又要不屑于与蔡京这样的人为伍了。

    “这个王元泽,实在太毒了。”我咬牙骂道,“元长实是上天派来帮助我的,真是万幸,天佑好人。”

    “那是石相贵人自有天佑,屑小岂能相害?”蔡京又轻飘飘给我一顶高帽,继续说道:“现在我们既然知道他们的阴谋,何妨将计就计,把王雱就此给断送掉?”他既然来投靠我,又出卖了这么大一个阴谋给我,就和王雱结下深仇,以他的心理,还不是想把王雱往死里整,整死王雱他才能放心呢。但是我却有另外的考虑,这件事以王安石的品行来看,他是不可能知情的,我如果以牙还牙,把王雱陷害死了,不仅仅和王安石结下不解的深仇,也不利于我整个政治战略的布局,而且往大里说,我不希望在我手里有太黑暗的政治斗争出现,这样的话会给后世一个坏的榜样;另外从私心上来讲,和王安石结私仇,我和那个女孩的将来就是彻底玩完了。

    但是这件事我既要自保甚至更加坚定皇帝对我的信任,又要给王雱一个教训,还要能安抚住蔡京,也是一件蛮为难的事情。而且很多事情,也不能让蔡京知道。我装做沉思半晌,才开口说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惯会用这种权诈之术的,除开王元泽外,还有一个吕惠卿,此事我们只须给他们一个教训就是了,不必把他们逼到墙角上。那样的话会把整个朝局给激化起来,到时候只怕牵连太广,不好收拾。治大国如烹小鲜,凡事要慢慢来,一时之气,该忍的就须忍。”

    蔡京听我这样说,也不好再多说什么,连忙抱拳说道:“学生谨记石相教诲。”

    我笑道:“元长过几天就要回去,这京师之事,自当慎密。今日之后,我与君休戚与共,他日我若入政事堂掌印,还盼元长能助我一臂之力。”此时如果不给蔡京一个空头支票,是没办法稳定他的心的,故此我不得不放一点话出来。

    蔡京闻言,眼睛里尽是喜悦的光芒,脸上却波澜不惊的样子,只淡淡说道:“石相若有用得着学生之处,学生鞠躬尽萃,死而后已。”

    二人又说了一会新法在钱塘实行的情况,又说了好些闲话,蔡京便告辞而去。

    我正想要慢慢想一个妥善的方法应付王雱的阴谋,不料蔡京前脚刚走,后脚便有人上门,接过门贴一看,我几乎晕倒,不知道今天吹的是什么风,来的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而且没一个有什么好名声,刚走了蔡京,现在来的却是中书检正官章惇。

    这个章惇,历史上大大有名,哲宗朝主持政事的,就是这一位,我对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把他好朋友苏轼送到海南去看“天涯海角”,这份心肠,我自愧不如。他和蔡京可不同,蔡京现在是不得志,所以来投靠我,求个前程。他可不是不得志的人物呀?在新党里面也是有名有姓的吧?这个时候来见我,又安的什么心呢?

    不过他既然敢来,我也没什么不敢见的道理吧。便吩咐请了进来,我自己降阶相迎。

    章惇瘦削的脸上,那双眼睛透着精明与刚狠,此时见我降阶相迎,也不自禁的收敛了一下外扬的气质,向我施礼问好。几句客气话之后,我把他让进大厅,双方分宾主坐下。我便直问来意:“章大人光临寒舍,必有所赐教。”

    章惇连忙抱拳说道:“不敢。不过下官的确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今日来拜访石相,确有要事。”他和蔡京毕竟不同,章惇狠是狠了点,而且喜欢向前看,不太念旧,但是以我那个时空的历史来看,他却谈不上是什么奸相的。

    我见他痛快,便笑道:“还请明示。”

    章惇理了理胡子,对我说道:“下官听说御史上了十多封奏章弹劾石相……”一边说一边打量着我的神色。我笑道:“这是御史们的职责所在,当今明天子在上,做臣子不必担心这些流言。”

    “话虽如此,但是一次如此多的人上表,毕竟不同寻常。国朝选御史一向不让宰臣参与,所选的也必是一时之选,这次的表现却实在让人失望。”章惇似乎有点义愤。

    不过我毕竟不是小孩子,绝对不会相信章惇章大人会为我石越打抱不平。便笑道:“清者自清,这是自古不变的真理。”

    章惇见我如此和他说场面话,当下站起身,重重的叹了口气,朗声说道:“下官本是一番好心,不料看来石相已有应对之法,是下官失言了。既然如此,下官就此告辞。”说着,向我施了一礼,便转身欲走。

    第一卷十字(初稿)第三十二节乱局

    更新时间:2007…9…1020:34:00本章字数:3407

    我见章惇想走,心里转得几转,朗声说道:“章大人且慢走……”一边说着一边慢慢走到章惇身边,说道:“我并无怠慢之意,只是这心里却是寒得很……”一副不胜感叹的样子。

    章惇见我相留,便停了下来,说道:“下官也不好多说什么……总而言之,朝中有小人,石相多多小心就是了。”说完也不多说,便扬长而去。

    虽然不知道他安的究竟是什么心,但是做为我来说,还是有点感动的。不过从理智上来讲,我还是清楚的明白,章惇此来,不过是给自己留一条路的。他似乎嗅到了什么,而以他的才智,是不绝不愿意把自己的前途全部压在王安石身上的。但是他和蔡京又不同,他是新党中的人,如果此时明显的投靠过来,肯定要为人所不耻的。所以来点醒我一下,对他来说,应当是恰到好处之举。

    ……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写了几封书信差人送给李一侠和段子介,然后便写了一个谢罪的折子递了上去,连续三天步不出庄园一步。秦观等人听到风声来找我,我也不接待,只让人在外面给他们各买了宅子……

    这三天,消息不断的传来,先是说那些弹劾的折子被皇帝留中不发;然后就是几个御史在朝堂上公开弹劾,不依不挠;然后就是一些旧党和中立的大臣帮我辩论,连地方上的一些地方官也写奏章来帮我说话,双方几乎是吵得不可开交;而最让人奇怪的,倒是新党,据说王安石帮我说了几句好话,而新党的骨干人物几乎全部都默不作声,只有吕惠卿一个人带着一干小臣帮着那些御史在那里弹劾我,还有几个顽固无比的极端守旧派,对我的攻击比新党还要狠些。不过总的来说,唱主角的还是那些御史。

    接下来的几天,就是皇帝不停的召见执政大臣和元老大臣,询问意见……风声传到太学和学院,有人想联名保奏我,被秦观等人给劝散了。一时间因为对我的弹劾,朝局一下子乱得一塌糊涂。而我却只在家里听戏唱歌,不问世事,当然消息却是无论大小好坏,都能传进府中的。

    皇帝本来觉得这是挺小的事情,不过是几个御史弹劾我,却不料得我在朝野中有如此巨大的声望,如何处置这件事情,反而变得比较棘手了。一方面是御史台的几个御史、御史里行,知谏院的谏官,再加上吕惠卿和一些官员;一方面是之前反对新法不讨他喜欢的一些勋旧大臣;而他最信任的王安石一反常态的和这些他不喜欢的人站在一边,他的立场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中立偏向于我的。因为身为宰相,皇帝相问,他不能不答,所以他一方面说“弹劾的内容是无知小儿之见”,一方面又说我“非官非民,名不正言不顺,殊不合礼制”,又说我“是宰相之器,然未任地方,终不能大用,而皇上恩宠太过,所以招人嫉妒”。这个老狐狸的意思我明白得很,就是想我把赶出京师,委我以地方大任,让我在地方呆上三五年,别在皇帝身边阻碍他颁行新法。三五年之后,法令已行,生米成熟饭,我就算入政事堂,也没什么办法翻案,他对自己的新法的效果是很有自信的。他采取这样的态度,也是明白皇帝并不是怀疑我,反而是想保全,而把我派到地方做几年郡守,积点地方行政的经验,皇帝也不是不动心的。

    而我却只能一方面在家里暗骂王安石这只老狐狸,一方面就不断的拜表,让皇帝给我惩罚,以平息这场争议,摆出一副以大局为重的样子。我不断的做出谦退的样子,告诉皇帝“不宜以言罪人,御史们无论说得对不对,都不应当受到惩罚,以免阻塞言路”;一方面又对这么多人帮我辩解“深感不安”;同时又自请惩罚,希望皇帝停止我的所有官职,并说自己决不愿意做官……只是皇帝看重,所以“不敢自弃”,不顾自己才疏德薄,在皇帝身边参赞机务,补阙拾遗。言外之意就是我绝不愿意出任地方官,你让我到地方去,我就辞官不做,我在你皇帝身边做官,还是因为看你皇帝对我君臣知遇之恩,我可不在乎什么官禄前程的。

    这一片混乱的局面远远超出了王雱的预计,他绝对没有想到自己的阴谋会引发朝堂上各种政治势力的直接对抗,他根本不明白我的存在虽然让新党很不爽,但是实际上却是起到一个平衡的作用,正是因为我的作用,使得旧党们不那么激烈——现在的旧党,因为我的存在,根本不是王安石可以用断然的手段解决的旧党了。此时他把目标直接指向维持着朝局平衡的我,怎么可能不引起混乱呢?

    但是新党的王安石派,却出乎意料的在这场混乱中保持了稳重,并且似乎完全站在于风浪之外。这和王安石对我的政策是分不开的,他似乎认为只要我把赶出朝廷就够了,赶尽杀绝既不合情理也不合现实;而一向对王安石言听计从,似乎是王安石的哈巴狗的吕惠卿,却一反常态的偏离了王安石的路线,而王安石却似乎并不生气——这是这场乱局中我所看不懂的。

    我当时并不知道吕惠卿为什么这样的仇视我——到了很久以后,我才明白,这位吕惠卿不过因为我阻了他的路罢了。如果我只是被到地方去历练,那么三五年之后,我必入政事堂,而王安石可以无所谓,他吕惠卿却不能无所谓,他辛苦一场就是想站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完成他对权位的追求,我这个人的存在,无疑是他最大的障碍,如今有这么好的机会,他焉能不跳出来狠狠对付我。而在王安石那边,因为“把石越赶出汴京”这个大的目标一致,不过王安石是让我做大郡的太守之类,而吕惠卿却是想让我去海南岛钓鱼或者削官为民充军几千里,这个目标程度上的区别倒不至于让二人因此反目,这也是吕惠卿敢于在王安石持相对温和态度的情况下公开对付我的原因。

    对我的弹劾所引发的廷辩在八天后全面升级,双方不约而同的把辩论上升到对彼此的人身攻击,到了第十天,没有几个人还记得是在弹劾我了,有冤的报冤有仇的报仇,政见不合的,私人恩怨的,平素看不过眼的,所有一切,都成为了弹劾的内容……互相弹劾的奏章堆满了皇帝的书桌和政事堂的档案柜。皇帝还是第一次发现,原来他的臣子们是如此的不和洽。

    王安石及执政大臣们不断的要求皇帝尽快结案,以免事情越闹越大,有失朝廷的体统……最典型的主张是要求各打三十大板,御史们发到天涯海角去当小官,我贬为侍讲或者派到大郡当地方官——当然这样的主意,是绝对不可能让那些全力挺我的保守派心服的。

    当皇帝把这个案子拖到第十五天的时候,民间关于我的各种谣言都开始满天飞……其中有一条就是说太学生们和白水潭书院的学生们也早就做好准备,如果我被贬斥,他们就要集本去登闻鼓院撞钟敲鼓。而我更是越发的不敢出门,不也见客了……我知道我唯有这样,才能证明我的清白,至少皇帝可以知道那些事不是我串联的。

    王雱看着自己制造的这个乱局,他打心眼里就希望借此机会把新党的反对者一网打尽,和他有同样的心思的人不在少数,吕惠卿虽然和他本意不同,但想采用的方法却是相同的,王雱不仅仅天天在王安石面前劝他采取更激烈的主张来说服皇帝,自己在和皇帝谈论时也不断的暗示皇帝,要消除“朋党”,在此一举,只要一次把我和帮我说话的家伙全部赶出朝廷,新法就一定可以得到贯彻实施,大宋富强就指日可待。他根本没想到皇帝对我的信任和对王安石的信任,是不相上下的……

    而在我这方面,秦观和吴从龙等人受我的严谕,只是安安心心办事,便连蔡京也老老实实回地方去了,我依然不动声色,每天一封谢罪的表章送到皇帝那里,同时又委婉的提醒皇帝大局为重,我做不做官,无关紧要,千万不要因为我而把朝廷搞得大乱……

    但是皇帝这时候,却已经没办法妥善处理好这件事了。无论处理哪一方面,哪一方面都不会服气,而且倘要处理,因为双方都牵扯进来至少数以十计的官员,一处置,就至少有四五十名官员要被处分,而其中至少会有十名三品以上的官员,饶是神宗是个刚决之君,要下这个手,也不由他不三思。这个事件的双方都知道如果自己失败,接下来的政治命运就几乎注定了,更是竭尽全力相搏……

    值得讽刺的是,这件事的当事人却似乎根本不在乎。我天天呆在家里,逍遥自在;王雱所代表的王安石派,除开王雱本人外,其余的都站在王安石的立场,持一种相对温和的态度……倒是别人在那里因这个事件而杀得你死我活。

    没有人知道,我其实是在等待,等待着一件事情的到来……这件事如果在王韶大捷之后才到来,我的政治命运就会变得坎坷多磨;但是如果能在这七月的政治乱象中到来,我就会立即占据到主动,既便是接来王韶的大捷,也不再能动摇到我的地方……

    一件事发生的时机,绝对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卷十字(初稿)第三十三节盛况

    更新时间:2007…9…1020:36:00本章字数:3157

    闰七月很快就要到来,这一天是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朝局中因为弹劾我而引起的纷争,已经持续了近二十天,皇帝受到压力越来越大,便是连那位了不起的太皇太后,也终于忍不住,要向年轻的皇帝询问这件事情了。

    太皇太后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她曾经临危不惧率领宫女太监和乱党血战,最终坚持到援军的到来。因为这件事,她享有巨大的声望,但是轻易她并不会干涉朝政。毕竟赵顼也是可以称为“英主”的皇帝。但是就是连她也沉不住气了,毕竟这是多少年以来没有过政治风波。

    年轻的皇帝在皇宫里,他已经准备好了摆驾中书省,他已经下决心要解决这场乱局,凡是弹劾我的,全部贬到偏远小县去,而我也将被任命于京东西路安抚使,一来是平息掉这场风波;二来京东西路紧挨着汴京,方便随时咨议;三来也好为我将来入政事堂做好准备。诏书已经草好,只要交给几个宰相议定副署就可以生效了。这个消息一早就被宫里的太监悄悄传了出来,吕惠卿气得咬牙切齿,王安石洋洋得意,残存在京的旧党们垂头丧气……

    但是这份诏书终于没有能够到达中书省,就在皇帝前往中书省的路上,一个太监向他报告了出现在汴京城的景象。与此同时,中书、枢密、三司以及朝廷诸部门都听说了这件轰动汴京城的大事。

    有四个钢铁基地向汴京派出运输队,分别通过水路和陆路向汴京城运来了可以装备十万军队的兵器和数以十万计的钢制农具及其它日常用品,每个钢铁基地都想炫耀自己的成就,他们故意把车队和船队排成长长的队列,在进入汴京城的时候,把盖在车队上的布揭开,露出寒光闪闪的兵甲,运输队一起高呼“大宋皇帝万岁!”而与此同时,由学院的学生们鼓动下,汴京围观的百姓们也跟着一起山呼万岁……全汴京城都看到这近于表演的一幕。四门各有超过一里长的车队进城,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

    实际上钢铁基地向京师禁军运送第一批兵甲,是中书、枢密、三司都知道的事情,只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些人会搞出这么大的排场罢了。他们还不知道另外几个钢铁基地很是为这件事情吃醋,因为枢密院要求他们直接把兵器运往西北前线。

    这件事很明显是个阴谋,但是王安石也好、吕惠卿也罢,绝没有想到我会在这件事情动手脚。我事先知会段子介,要他故意把准备张扬进京的事情泄露出去,然后安排人快马奔赴各个钢铁基地,提议大家同一天进京,把排场搞大一点,宣扬皇帝的功绩,以讨得皇帝的欢心。这样的建议谁也不反对……甚至于为了在几个基地中突出自己,每个基地都在自己的车队上打出自己的旗帜,故意把最显眼的武器露在外面……

    整个汴京城因为这件事都洋溢在快乐的节日气氛中,年轻皇帝的威望从未有如今天这样高过,百姓们似乎从这些精良的兵甲中看到了大宋富强的希望,评书的先生们改说着“英明的皇帝与石相公君臣风际的故事”,事不关已的臣子们开始上贺表,把皇帝吹了个天花乱坠,旧党们借此机会第一次不约而同的夸耀年轻的皇帝英明神武,只不过他们的表章中不约而同的提到皇帝有“知人之明”——就是皇帝也知道,这个“知人”绝对不可能是指他用王安石为相。

    太皇太后和太后早就看王安石不过眼,趁此机会把皇帝叫过去,狠狠的夸我一顿。

    便是连王安石等人,也不得不跟着上贺表称贺,毕竟他新法执行几年来,还没有这个本事让汴京城的百姓一起山呼“大宋皇帝万岁”,声音震得连皇宫里的人都能听见。

    这个时候的我,却躲在自己的庄园偷偷的乐:“和我玩政治秀,嘿嘿……”不就是想让我在钢铁上栽跟头吗?我还偏要在这件事上做文章。为了打赢这场政治斗争,我不惜让段子介把所有的库存全部运往汴京,地方上一件也不卖,这样逼得各个基地不得不跟着他这么干,好不容易才造成这么大的声势。而另外几个基地的兵器则全运往西北,将来王韶无论他取得多大的胜利,我倡议的钢铁基地给他运去了好兵器,这一条功劳我是无论如何也跑不掉的了。你打了胜仗,我也一样有功劳,嘿嘿……就算你王安石奸似鬼,也要吃我一次洗脚水。

    我乐呵呵的笑着呢……这次只要皇帝心里还向着我,封我个开国子爵是在所难免了。吕惠卿啊吕惠卿,我平时可没惹你,这次是你自己主动来惹我的。王安石的事情就是你弄坏的,居然还敢来对付我。这次我没抓住你什么把柄,而且我要尽量保持朝局的稳定,就先放过你,不过你最好小心点儿!

    正算计着呢,皇帝诏我进宫的使者就到了家里。

    不过我恰好病了……

    没多久,第二个使者来了,我还是病着呢……我病了十多天了,能一下子好起来吗?

    第三个使者来了,带了一驾马车和担架来,说是如果我病了,先抬我去宫中见驾……

    我样子也摆足了,只好跟着进宫,使者把我带去的地方却是禁中的政事堂,皇帝在那里等我呢,似笑非笑的看着我:“爱卿,你的病好了?”

    我只好顿首谢罪,口称“有罪”。

    皇帝看起来心情不错,中书已经把弹劾我的案子给结了,说是“捕风捉影,毫无根据”,那些御史也已经准备去广东广西海南当县丞之类去了。我心里知道那些旧党此时就看我的态度了,如果我有意趁胜追击,那么凡是参予了此次事件的人,他们都会穷追不放。但是如果那样的话,只怕司马光等元老重臣,就会对我有点小小的介意了,这些人虽然对新党恨之入骨,但是如果我能够多一点忠恕之道,他们还是会欣赏我的。

    我还是老章程,依然是自劾谢罪,又要皇帝恕言官无罪。反正这件事不是我和新党决胜负的时候,所谓豺狼当道,安问狐狸?这些新党的骨干人物没有去掉,干掉一批,又自然会有一批上来,他们根本没有伤筋动骨。而这次新法的骨干们偏偏能置身事外……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干脆做个好人,强烈要求皇帝恕这些御史们无罪,至少要也要从轻处理。这样一来我博个好名声,二来御史是专门和宰相做对的,我这次帮御史们求情,下次御史弹劾王安石的时候,我看你拗相公怎么处置?

    皇帝哪里知道我这许多主意,便是中书省的人,也顶多以为我是沽名钓誉,但话说回来,能够这样不计前嫌的,我也算是少见。还是有些人觉和我这个人蛮有原则的。

    最后恕罪是不可能的,不过这些人去的地方一下子少了几千里,省了不少路费就是了。我算是卖了一个人情给这些人。接下来就是对我的封赏了,果然开国子的爵位不出所料的赐给了我,那些各个钢铁基地的主管也各有赏赐。

    但是皇帝诏我到政事堂来,绝对不是为了做这些事情的。封爵也不是政事堂应当管的事情。我倒是不在乎皇帝找我做什么,反正我是以退为进的老主意。我谦退的样子做多了,如果一下子太在乎,反而会招人讽刺。这个办法现在还用得,就不如继续用下去。

    虽然能想到皇帝还有用意,但是当皇帝笑容可掬的问我:“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或者卸掉同平章事,做御史中丞,爱卿你选哪一个?”时,不仅我蒙了,连中书省的大小官员全部都吓了一跳。哗啦啦跪倒一片,全是反对的,包括我在内。

    我现在不是抗拒进政事堂,而是这种任命根本不合体制,我在政事堂将毫无威望可言,没几个人会信服我。皇帝想趁此机会解决掉与我有关的所有事情,不过这种任命未免也太一厢情愿了一点。

    皇帝满腔的热情,被这一屋子跪倒的人算是狠狠的浇了一盘冷水。但是他今天似乎是格外的高兴,他绝对不允许任何人在今天打扰他的兴致,皇帝几乎是冷笑着说:“我知道你们跪什么?唐玄宗还能布衣拜相呢,职以任能,难道石子明没有宰相之材?”

    众人听这话也觉得一时不好驳斥,但以王安石为首,干脆不说话,以沉默表达抗议。我看王安石的表情,如果皇帝强要任命我,他是一定不会在任命书签字的……而没有宰相的副署,皇帝的任何诏令,都是一张废纸。

    第一卷十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