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抉择》免费阅读!

命运的抉择第37部分阅读(2/2)

作者:未知

还请各位理解朝廷的苦衷。各位在义庄最多待上三个月就可以离开了。如果有亲眷在外的话也可以提早来接应出庄。各位放心朝廷在义庄有足够的房舍、食物提供给大家。还有大夫给染病的乡亲免费看病。义庄还有各种工作提供给大家谋生。按照首相大人的指示安置流民是朝廷的一项重要工作。各位在出义庄后各地官府会为大家登记黄册……”

    不知为什么符晓勤的心一下子就放松了许多。大概是因为看到了熟悉的官服,大概是那老者慈眉善目给了他好感。三个月不算长,再说有朝廷命官的保证。他和其他人一样都能坦然的接受目前的安排。只不过让符晓勤有些纳闷的是哪个老者口中一直提到的首相是谁?大明不是只有首辅吗?难道真的象传闻中的那样大明现在的首辅是个的女子。这里的一切都是那女子的安排。那她究竟是怎样一个女子啊?符晓勤在心中不由的暗自感叹道。

    *******************************************************************************

    “她究竟是怎样一个女子?”站在船头看着两岸渔火的明四川总兵秦良玉在口中不由喃喃的问道。眼前这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很难让人将她同“将军”二字联系起来。更难相信她曾平定了播州杨应龙叛乱、重庆奢崇明叛乱;参加过辽东的辽渖之战、浑河血战、广宁之战;还率领三千“白秆兵”镇守过山海关。每次想起当年的浴血奋战的情景都会让这个女将军热血沸腾。指挥千军万马为国效力是她一生的追求。就象当年还是个孩子的秦良玉对自己父亲所说的那样:“如果有一天让我掌兵权,指挥千军万马,那冼夫人的功绩又算得了什么?”当时谁都没把这个女孩的豪言壮语放在心上。在众人眼中广东的冼夫人已经是难得一见的女将军了。冼夫人在东南沿海以使双刀著称,一直率领着她的舰队同倭寇作战。这样的女英雄又怎是你一个女娃儿可以比拟的。可是秦良玉最终成功了。她成了大明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接受朝廷正式册封的女将军。她和其他男性将军一样拥有军衔和品级并被正式的记录在案。每一次的册封和升迁都伴随着一桩桩的军功。

    但一切都已是昨日黄花了。如今的秦良玉已是七十高龄的老妇。对于一个戎马一生的将军来说能活到七十岁很不容易。却也是一种无奈的悲哀。因为她的枪不在锋利,她的马不再风驰电掣,甚至她那引以为豪的“白秆兵”也不再善战。至于那些曾经和她并肩而战的同僚现在均已不在了。孙承宗、袁崇焕的冤死;祖大寿、洪承畴的降清;左良玉最后的背叛。有时秦良玉常常会想老天爷让她活那么久是不是要她看着自己曾经拼死保护的东西慢慢的崩溃。让她看着自己的亲人和同僚在她眼前一一逝去。不,还没到要轻言放弃的时候。大明还在,朝廷还在。想到这儿秦良玉满是皱纹的脸上又浮现出了希望。给她这种希望的正是哪个女首相——孙露。这个率领民团抵挡住清军数十万大军的女子。和自己一样出身军旅却比自己走得更远的女子。竟然成为了内阁的首相。还有她麾下的部队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带着这样一个疑问七十高龄的秦良玉义无返顾的踏上了这次去南京的旅程。同她一道去南京的还有张献忠派来的使臣吴继善。

    自从张献忠占领成都后四川的情势对秦良玉来说越来越严峻了。恰逢此时清军又大规模南下,南京的小朝廷自己都自身难保。哪儿来的精力管四川等地。孤军奋战的她即缺少粮饷也缺少相应的支援。但一切都在四月有了令人意外的扭转。先是清军在两淮受重创,再是唐王再南京登基称帝,紧接着孙露就任首相。朝廷一下子就进入了正轨,据说南京现在开始正式开科取士了。不久驻扎在澧州、靖州的义勇军便派使者带着朝廷正是文书来通知秦良玉接受朝廷的整编。对此朝廷这样的安排秦良玉显得很合作。毕竟只要接受朝廷的整编就能得到足够的粮饷。而义勇军的加入也使得川东地区的势力分布发生了决定性的逆转。在经过几次规模不大的交火后义勇军和“白秆兵”有力的打击了大西军的士气。而清壁的做法也掐断了大西军主要的粮草供应。逼得张献忠派人来和谈。

    说实话,秦良玉并不想同张献忠和谈。因为没什么好谈的。张献忠在四川的所作所为简直禽兽不如,令人发指。张李二人祸蜀,轮番为患,不只一次的入川洗掠。作为四川的总兵秦良玉更本不会原谅这些土匪。但她也清楚现在确实需要同张献忠和谈。清军还在北边为患,朝廷不可能两线作战。况且经历数十年战乱的大明朝也需要一段时间来修身养息。这一点南京也清楚因此对于张献忠派来的使者南京方面采取了高度重视的态度。但愿这次的和谈能换来暂时的和平吧。虽然这么做蜀中的老百姓可就苦咯。秦良玉在心中暗自叹息道。有时候许多事情是需要取舍的。因为你不可能救得了所有人。

    “人道是江枫渔火对愁眠,没想到这长江两岸的夜色也如此迷人。秦老将军,好兴致啊。”一个洪亮的声音打断了秦良玉的思绪。不过她不用转身都知道这声音的主人是谁:“原来是吴特使啊。快到南京了吴大人还是早点休息的好。”

    “正是快要到天朝了,在下才兴奋得睡不着啊。大西与大明同为汉家血脉。如今能携手对抗满洲靼子日后定将被后世传为佳话啊。”吴继善以兴奋的表情说道。

    可秦良玉瞥了吴继善一眼后冷冷的回答道:“吴特使,老朽不是汉人。汉人与满人之间的私仇与老朽无关。老朽只知道老朽是大明的将领。守卫的是大明的国土,保护的是大明的百姓!”

    第六章第十二节首相

    更新时间:2006…8…718:56:00本章字数:4287

    “孙爱卿,你可真是朕的福星啊。朕不知道没有爱卿朕将怎么办。这简直就是本朝第一大喜讯!”暖阁中朱聿键兴奋的来回走着。李自成死了。李自成死了。哪个差点推翻整个朱明皇朝的李闯终于下地狱了。朱聿键不知道此刻要如何的形容自己的心情。庆祝,是的。一定要好好的庆祝一翻。想到这儿朱聿键提高了嗓门道:“快,快让光禄寺做好准备。朕要摆宴犒赏将士。这是天大的功劳。一定要好好奖赏。所有将士连升三级。哦,不,不够。该怎么奖赏呢……”

    一旁身为首相的孙露冷冷的看着有些语无伦次的朱聿键。没有孙露的首肯一旁的书记官丝毫没有记录圣旨的意愿。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农历十二月初七,张家玉所率的义勇军第二军团在松子关全歼左梦庚残部并击毙其本人。这一大捷标志着长达半年的湖广之乱终于划上了句号。而另一个令人头痛的人物李自成也在数天后死于一次民团的伏击。地点竟然还是在九宫山。这样的结局让孙露多多少少有些哭笑不得。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宿命吗?孙露曾经不止一次的想象自己同这个颇有争议的闯王见面时的情景。但是现在就只有湖广巡抚何腾蛟兴奋的跑来告诉自己他的人马做掉了李自成。幸好这位何巡抚还算识大体。没搞什么鞭尸、枭首之类的过分举动。而是将李自成的尸体交给了张家玉处理。也使得义勇军能顺利的接收李自成的残部。不过李自成的死加上这次的“麒麟事件”却让孙露清醒的认识到了她所要面对是怎样一个特殊的国家。

    就象鲁迅先生曾经说的那样对中国老百姓而言,中国历史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些日子孙露无疑是在切身体验着这一论调。朝贡大典已经过去数十天了。但它的影响远没有就此结束,反而是愈演愈烈。以钱谦益为首的江南儒林人士一反东林党讲究实学批判神学的优良传统。竟然也借着这次进贡的长颈鹿大肆的鼓吹“天降麒麟,圣皇仁德,变法兴国”。仅仅在朝贡大典后的第二天翰林院就炮制出了一篇《麒麟赋》来颂扬皇帝的仁德以及朝廷的德政。这股鼓吹“圣皇仁德,变法兴国”的风气在短短的十来天内便席卷了整个江南乃至岭南地区。上至学究大儒下至贩夫走卒几乎都陷入了一种狂热状态。这些人叫嚣着隆武帝是拥有仁德的中兴之主。而隆武帝麾下的隆武内阁则是顺应天命治世之臣。至于议会以及隆武内阁所颁布新政策都是“德政”的体现。

    若是放在从前孙露早就已经嘲笑起那些老学究的无知了。但如今的孙露却不会那么认为。经过这些日子各方论调的变化孙露早已嗅出了其中的所赋含的深层意义。从钱谦益和沈犹龙等人在行动和言论上的默契程度来看。他们是有预谋的。至少在见过长颈鹿之后他们已经达成了一致的协议。其实更本不用什么协议。有时候只要一个眼神一句暗示那些老家伙们就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了。孙露也一样。她相信无论是沈犹龙还是钱谦益。这些接触过传教士博览群书的学究不可能真的会象乡野村夫般无知。他们应该很清楚那些动物究竟是什么。更不会相信什么“天降麒麟”的鬼话。但他们却在大肆利用着这个鬼话。说白了就是在“愚民”!

    对于建立才一年不到的隆武内阁来说它在老百姓当中太缺乏人气了。这一点相信孙露和内阁的大臣们心里都明白。因此孙露在内政经济上同自己的小内阁可谓是绞进脑汁。但这次的事件却让孙露沮丧的发现自己辛辛苦苦的为老百姓解决温饱。冒着风险为他们争取他们该有的人权。呕心沥血的推行新的政策来使经济复苏。可末了还没有一头长颈鹿来得赚人心。那篇《麒麟赋》在颂扬隆武帝功德的同时也给隆武内阁照上了一层“德政”的光圈。可以说目前的隆武内阁从未有过如此高的人气。连乡野小村的孩童都会念那三句:“天降麒麟,圣皇仁德,变法兴国”。

    “看来真正无知的是自己啊!”这些日子孙露常常在心中这样自嘲道。身为21世纪的人孙露对这个时代老百姓的心理远没有钱谦益等人看得透彻。随着天下大乱,朱明皇朝的衰落。出于老百姓潜意识中对人主的“忠”。他们急需寻找一个人或是组织来效忠。或许准确的说是需要一个“救世主”降临。李自成曾经充当过一段时期的“救世主”。但他失败了。张献忠又躲到了四川。隆武帝的情况同传统意义上的明君相差甚远。朝政还在被一个女人把持。一切都不同于圣人所告诉他们的秩序。可如今所谓的“天降麒麟”给了他们一个理由证明隆武皇帝和他的内阁是“顺应天命”的。以孙露为代表的隆武内阁所推行的新法是“天道始然”。于是老百姓为能给自己找到一个新主人而感到高兴、兴奋甚至狂热。而隆武朝则以一句“天降麒麟”顺利的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升级到了“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然而从那句“圣皇仁德,变法兴国”中孙露却也感受到了钱谦益等江南儒林对自己的承认。他们明白以目前的情况更本不可能阻止孙露推行新法的步伐。但他们同时又已经被绑上了孙露所构架的战车。孙露的改革成功他们也跟着水涨船高,名利双收。如果孙露变法失败那他们的结局也好不到哪儿去。大家心里都明白想要变革,首先就要为民众塑造出一种坚定而单纯的信仰,让民众去信仰。以孙露女子的身份在这方面本来就缺少优势。因此钱谦益等人为了提升隆武内阁的人气敏锐的把握住了“麒麟事件”以借此来大造声势。

    以孙露的身份和立场来说自己若在此时挺身而出驳斥这种论调的话在江南的士绅看来自己就是背弃了他们和自己的攻守同盟。更将同整个江南的舆论对立。这是孙露不想看见的。因为新的“钱法”、“银法”即将实施自己正需要现在的这种人气。于是在同阎尔梅等幕僚商议过后孙露最后还是选择的了暂时保持沉默静观其变。和孙露的出发点不同阎尔梅认为既然钱谦益他们已经唱了红脸。那孙露就要保持低调唱这个白脸。戏要做足效果才好。看来要完全的破除这种愚昧的神权思想。只有开启民智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之计。这往往需要十年,二十年的努力才能初有成效。不过倒是便宜了眼前的这位隆武皇帝。

    “麒麟事件”加上这次“湖广之乱”的平定让朱聿键多多少少有些飘飘然起来。特别是李自成的死也让他大大的松了口气。现在的朱聿键还真有那么点自诩“圣皇仁德”的味道。其实不止是朱聿键就连史可法等人都有些松懈了。仿佛死了个李自成就完事大吉天下太平了。然后划江而治,又可以“春花秋月”的过日子了。就好象老百姓有了个“麒麟天降”的指示又可以什么都不考虑的混日子。孙露可不想让他们太过的得意。更不能让这种偏安的气氛蔓延下去。

    于是孙露恭敬的向朱聿键进言道:“臣代表义勇军全体将士谢陛下恩典。能为大明效力是吾等全体将士的职责。不过,臣以为目前不适宜为此大摆宴席。李闯虽然伏诛。但其的同情者亦不少啊。恕臣直言这些人多多少少对李闯还是有些感情的。朝廷这么大肆庆祝恐有不妥。还请陛下以大局为重。”

    朱聿键听罢不由的一楞。不错,朝廷目前最大的敌人是北面的满清。为了团结各方力量一同抗清自己也确实宣布过可以屏弃前嫌。但李自成毕竟是大明的仇敌。是逼死崇祯帝的凶手,没将其鞭尸、搓骨扬灰已经是天大的恩德了。现在连庆祝也不让这朝廷也太委曲求全了吧。虽然心里还有些不情愿朱聿键还是清咳了一声转口道:“恩,爱卿所言极是。这样吧,此事就交由孙爱卿全权负责了。”

    “陛下能如此体恤民心,真是百姓之福,”孙露恭敬的拱手道:“不愧是百姓口中的仁德之君啊。”

    被孙露这么一捧朱聿键的心情舒服了许多。孙露虽然把持了朝政但对朱聿键在礼节上从未跨越过臣子的本分。更没有象历史上其他权臣那样嚣张跋扈。这让朱聿键很是受用,也更加的信任起孙露来。毕竟在他眼中孙露只是一个女人,而她的夫家不过是商贾出身地位低下。其夫君更是懦弱。想到这儿朱聿键更是笑得象朵花儿似的说道:“朕身为一国之君,为百姓谋福乃是朕的职责。朕尝以历代名君为榜样,勉励自己要勤于政事、宵衣旰食。”

    听着朱聿键大言不惭的话语孙露在心中暗想:说你是胖子,你就干脆喘上了。那好就让你“宵衣旰食”一下吧。于是孙露向后面的太监使了个眼色,立刻就有人端来了一大堆的文书、文牒、奏则。却见孙露恭敬的指着这些奏则道:“陛下,这是六部这一个月来的奏则、文牒。还请陛下定夺。”

    刚才还讲得起劲的朱聿键一看到这些东西,头立刻就大了起来。孙露没理会他脸色的变化而是自顾自的报告道:“吏部侍郎瞿式耜报奏边境各地流民日益增多恳请朝廷尽快解决流民的安置;户部来奏建议调整来年关税以控制我朝茶叶出口……”

    随着孙露将那些东西一一报上朱聿键的脸色由原来的红润转为了苍白之后又转为惨绿。如今许多政事均由孙露代为处理了。朱聿键只要每个月象征性的处理一下部分奏章就行。一开始,我们的隆武皇帝对这每个月奏章处理还真的很起劲。不过久而久之每个月应付这些公文就成了他最头痛的过程。从12岁起就被软禁的朱聿键更本就不懂这些政务。而朱明藩王的不学无术又是天下闻名的。虽然朱聿键在众多藩王中算是比较有学问的。但随着孙露将六部日益的专业化以及所推行的各项政策日益复杂。朱聿键发现这奏章自己是越来越看不懂了。那些政务也是越来越复杂了。还有各个国家错综复杂的关系。是的,朱聿键是想做有道明君。不过他想象中“有道明君”的生活。应该象朝贡时那样朝底下的百姓挥挥手,接受接受外国使节的供品。偶尔发表发表一些冠冕堂皇的演讲。或是在漂亮的御花园中被臣子奉承为“圣皇仁德”。至于解决百姓营生、监督钱币发行、发动对外战争这样高难度的工作那就……只见我们的隆武皇帝大方的说道:“一切就按孙爱卿的意思办吧。爱卿以后可以自行决定嘛。”

    早就猜到朱聿键会这么说的孙露脸上却没多大的表情。其实不止是朱聿键在面对政务时会显得束手无策。就连史可法这样的老臣在面对新的行政制度都会有些无从下手。现在的兵部、户部、工部完全是按照孙露的设定运转的。这些部门中的骨干都是孙露的嫡系。那些公务员大多是香江商会多年培养下来的精鹰分子。可以不无夸大的说如果孙露现在撩担子整个南明将再次陷入瘫痪与混乱当中。可饶是如此孙露依然以恭敬的语气说道:“可是陛下,这些可都是重要的国事啊。臣惶恐,臣若是这么做就是大不敬,恐引起非议。”

    朱聿键看了一眼孙露心想:你做的事有哪一件是不越权的。不过在隆武皇帝的心中对这种情况却又有一种特殊的认识。如果把朝廷比做一所庙宇的话那自己就是庙里的菩萨,而孙露就是庙里的主持。想通了这点的朱聿键心情又好了许多。可见做皇帝也是要有阿q精神的。于是他毫不犹豫的大声宣布道:“传朕旨意,从今往后如无紧急情况,各部公文奏章均交由首相代朕御览。”

    只见孙露谦恭的谢恩道:“能为陛下分忧,臣下荣幸之致。为了大明,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六章第十三节巾帼英雄

    更新时间:2006…8…718:56:00本章字数:4214

    “四川总兵秦良玉见过首相大人。”

    “罪妇高桂英见过首相大人。”

    “诸位将军快快请起。”首相府邸中孙露三步并做两步上前搀扶起了这两个名满天下的女将军。那满头银发气质不凡的老妇正是护送大西使节而来的四川总兵秦良玉。至于同她一起来的大西使者则被交与钱歉益处理了。反正和谈的最低底线已经给了钱歉益。毕竟处理这种事情我们老奸巨滑的礼部尚书更有经验。而秦良玉身旁的身着戎装的中年妇人乃是李自成的结发妻子高桂英。在高桂英的身后还跪着四个身材魁梧的将领。若是孙露没猜错的话他们应该是这次一同归顺的李过、刘芳亮、高一功、郝摇旗。孙露不禁看了一言身旁的张家玉。看来这次张家玉确实没让自己失望,他不但带来了胜利的消息还带来了包括左梦庚部的六十万人马归顺的中央。虽然这其中真正能战斗的人员并不多但却为湖广乃至河南的安定打下了基础。熟知游击战厉害的孙露可不希望看见他们中的任何一人拉一票人马在大别山上和自己打游击。那样的话自己就和现在被山西搞得焦头烂额的多尔衮没什么区别了。

    “谢首相大人。”众人连忙起身道。其实在孙露观察秦、高二人的同时。秦良玉和高桂英同样也在好奇的打量着孙露。毕竟同为女人的孙露现在是明朝级别最高的官员,甚至可以说是大明实质意义上的统治者。这样的一个奇女子又怎能不引起别人的好奇呢。不过让众人吃惊的首先是孙露异常年轻的年龄。说实话咋一看孙露的模样很难将这个二十来岁的女子同权倾朝野的权臣联系起来。更难让人相信就是这么一个身材瘦弱的女子阻止了几十万辫子军的南侵。在高一功等人看来孙露怎么着都要是一个象高夫人这般懂得武功的健妇吧。但从孙露的步态中他们可以看出孙露的武功不怎么样。就算是会一定也是三脚猫的功夫。

    不过让秦良玉略感吃惊的倒是孙露谦和友善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以勾心斗角著称的官场上早已不多见了。特别是孙露现在所处的位置使得这种态度更是显得难得。她若不是特别会伪装,那就是性格使然了。无论是哪儿一种都是令人佩服的。《尚书》上说:“满招损,谦受益。”这个道理不少人都懂。但处在了那样一个位置,拥有了那样一种权利后还能做到这点就难能可贵了。由此秦良玉对孙露的好感又加了一分。

    相比秦良玉而言高桂英就没那么复杂了。现在的她对于孙露只有感激二字可言。高桂英是李自成的结发妻子。亦是赫赫有名的农民军领袖高迎祥的侄女。人称高夫人。她在各地农民军中享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威望。这次孙露能如此顺利的收服李自成部高桂英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农家出身的女子虽没读过多少书却比某些饱读诗书的人还要识大体,更能明辨是非。李自成的死确实给予她很大的打击。但她同时也意识到再这么混战下去是无意义的。大顺军已经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柱。而从张家玉还回李自成的尸体,到朝廷主动赦免所有人的罪名。都让高桂英看到了对方的诚意。更让她感动的是孙露还以明首相的身份为李自成写了篇悼文。她知道这已经是朝廷所能做到的最大让步了。这也让她做出了一个颇有争议的决定。

    是的,自己的叔叔高迎祥、丈夫李自成都是死在官府手中的,但大顺也逼死了崇祯。怨怨相报何时了,与其让汉家为了私仇继续流血不如联手对付外敌。因此在不少将领叫嚷着要为李自成报仇要同明军决一死战,并推选高桂英为农民军新首领时。这个女子选择了接受招降,选择了同孙露握手。

    “早就听说两位女将军是不世巾帼女英雄。如今能够得见两位前辈真是孙露的荣幸啊。”在众人的簇拥下孙露同秦良玉、高桂英等人走进了大厅。此刻的孙露多多少少有些兴奋。那几句话倒真是出于真心。毕竟当孙露还在河南做流民时眼前的这两个女子一个是割据一方的军阀,另一个则已经是农民军中的骨干人物了。这样的身份在明朝实在难得啊。

    “首相大人说笑了,我只是一个平常的女流之辈,文不能提笔,武不能杀敌。真要说巾帼英雄的话也该是秦将军啊。当年身督三千‘白秆兵’抵榆关同靼子作战,上急公家难,下复私门仇。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啊。”高桂英爽朗的笑道。虽然秦良玉是官军,甚至还同农民军交过手。但是在农民军中这个女将的口碑却一向不错。一来是因为秦良玉的“白秆兵”纪律严明不想其他官军烧杀掳掠,无所不为。二来秦家一门忠烈在辽东血战浑河的事迹也在百姓中广为流传。

    “高夫人过奖了。那都是些陈年旧事,不提也罢啊。再说秦家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国家有难,理当挺身而出。”秦良玉谦逊的摆摆手道。但她那满是皱纹的脸上却有了一丝少见的落寞。秦昌元年,秦良玉之兄秦邦屏率3000“白杆兵”赴辽东战场。天启元年三月,后金军在攻陷开原、铁岭之后,围攻沈阳。秦邦屏等前往增援,军至浑河,已闻沈阳失守。众军意气昂然,固请进战。“白杆兵”勇渡浑河,结营未就,即遭到后金军主力围攻,秦邦屏及千余石柱土兵战死。此战被称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得到兄长战死的消息后,秦良玉毫不犹豫的亲率第二批“白杆兵”3000人北上赴援。并受命镇守山海关,力跨后金西图关内必经的要道。在秦良玉守关期间后金军一直未能破关西进。秦家也由此受到的朝廷的嘉奖。对于秦家北上抗金的举动在不少土司看来都是难以理解的。秦家世居巴蜀又不是汉人。干嘛派兵千里迢迢的去辽东参与汉人同满人的争斗。有些人甚至还说秦家这么做是为了汉人皇帝的封赏。若真是为了那么点封赏。那么这换取的代价是否也太惨重了些。

    秦良玉的一句“国家有难,理当挺身而出”让孙露感慨万分。说实话关于浑河之战她也是到了明朝之后才知道有这么一场战役的。可这场战役对她的震撼却远大于在辽东发生过的任何一场战役。同在辽东发生的其他明军与后金军的战斗不同。浑河之战是西南少数民族的“白秆兵”同辽东的后金军的战斗。双方此前连照面都没打过。努尔哈赤的“七大恨”和从四川来的“白秆兵”更本就扯不上关系。而后金军对辽东等地的洗掠也惹不到远在四川的秦家。但就象当时的兵部尚书张鹤鸣评说的:“浑河一战是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秦邦屏所率“白秆兵”表现出的彪悍与血性让其他明军黯然失色。更让孙露感到扼腕的是这些“白秆兵”不是倒在后金军的铁蹄下。而是倒在了炮火之下。那些火炮正是后金军从明军手中缴获的。“白秆兵”类似罗马方阵的长枪阵并不害怕骑兵。但火炮却是这种密集方阵的克星。结果3000“白秆兵”血撒浑河。

    可饶是如此秦良玉还是亲率第二批“白杆兵”赴援。为什么?为什么要如此执着于一场在后人看来是满汉之间的战争。按照后世某些人的说法岳飞、袁崇焕这样的人都是阻挡历史前进大汉主义者。那秦良玉、秦邦屏又怎么解释呢。他们不是汉人却同样执着于抗清。历史上的夔东十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