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抉择》免费阅读!

命运的抉择第145部分阅读(2/2)

作者:未知

为了他入阁最有力的基础。不过表面上,冒辟疆还是颇为谦逊地拱手说道:“此次升迁赖陛下圣恩。辟疆自觉愧不敢当。”

    “哎,辟疆不必过谦虚。你这些年政绩斐然这是大家用目共睹的。我听说自从晋察冀栈道开通后北方诸省这些年发展得十分迅猛。由此可见辟疆受此殊荣当之无愧啊。”王夫之欣然夸赞道。

    “而农你过奖了。其实北方诸省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绩凭得是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我等只不过是顺水推舟了一下而已。”冒辟疆感触颇深地说道:“你想啊,北方有着煤、铁、铜等丰富的矿藏,又盛产羊毛与棉花。加之从美洲传入的玉米、土豆、高粱等农作物在辽东长势喜人,解决了北方多数省份的缺粮问题。依我看北方诸省赶超江南、岭南等地的富庶省份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对于冒辟疆有关北方诸省赶超江南、岭南的说法,王夫之多少还是持有保留态度的。在他眼中千百年来江南在经济上的地位并不是那么轻易就人让人撼动的。但他对北方这些年迅速崛起的几个势力还是颇感兴趣的。特别是那个新近成立的汾水银行。一想到这些,王夫之当即便试探着向冒辟疆询问道:“辟疆,这么说来北方这些年也像南方一样涌现了不少豪强、财阀咯?”

    “是啊。他们中有些人的财力甚至不亚于岭南的那些海商。”冒辟疆点头证实道。

    “哦,比海商还富裕?”王夫之有些不怎么相信的问道:“众所周知,海外贸易利润极其丰厚。那些海商富可敌国也不足为奇。可北方的那些财阀又靠什么积聚如此多的财富呢?”

    听王夫之这么一问,冒辟疆不禁莞尔道:“有道是官有官道,民有民路。北方的财阀自有其独特的生财之道。且不论我刚才所说的矿产与农产资源。光是与内陆的盐铁生意就足够让某些人赚得千万身价了。别忘了中原与西方最初的交流可是西出玉门关的。更何况他们中的不少人依靠此次从西北之战赚取的大笔财富在北方置办了大量的地产。而农啊,你可千万别小看了北方的那些缙绅。”

    北方的缙绅阶层掌握着国会将近四分之一的席位,我又怎敢小窥于他们。在心中苦笑了一下的王夫之,跟着便又向冒辟疆询问道:“原来如此。那辟疆你可曾听说过山西的汾水银行?”

    “怎么没听说过。那汾水银行在北方诸省名气可是相当当的。据我所知在北方几乎有头有脸的缙绅都在这家银行有存款。其实力虽不及香江银行,但它的名声与信誉在北方却与香江银行平分秋色。”

    “这么说来汾水银行确有实力参与军方的竞标。”王夫之若有所思地点头自语道。

    “那是当然。没想到消息传得这么快。我也是到了济南时才得知道汾水银行竞标的事。想必此刻北方诸省正欢欣鼓舞于此事吧。”冒辟疆脱口而出道。

    “听辟疆你的意思,北方的缙绅财阀似乎十分看中汾水银行竞标的事?”王夫之见状皱起了眉头问道。

    “那是当然。渤海圈的多数商会财阀都与倭国有贸易往来。征倭一战对北方诸省的意义远大与南方。”冒辟疆理直气壮的说道。但见王夫之此刻的表情有些不自然,他又敏感地反问了一句道:“而农,这件事有什么问题吗?”

    面对冒辟疆关切地追问,王夫之先是犹豫了一下。之后还是将顾炎武在吴江所说的话就着他自己的想法,以比较婉转地口吻向冒辟疆复述了一遍。虽说同是东林党,在北方任官多年的冒辟疆与在野东林党人甚至南方的东林党官员在想法上有着诸多不同。至少就汾水银行的事来说,冒辟疆下意识地还是站在北方势力的立场上看待相关问题的。因此在听完王夫之的述说后,冒辟疆当即便一派桌子激动道:“哼,真是迂腐之言!姑且不论汾水银行作为北方势力的代表参加竞标顺理成章。就算真像某些人所言,这件事的背后真存有什么交易。那又怎样!朝廷的律法中有律条规定不允许这么做吗?本朝可是讲法的国家,只要不触犯律条,做了又如何!”

    冒辟疆的反映可谓是大大出乎了王夫之的预料。从冒辟疆的话语当中王夫之第一感受到了东林党成员在南北上的差异。通过这种差异,他更为确定汾水银行的事一个处理不好,不仅会得罪北方势力,甚至还会造成东林党内部的分裂。然而冒辟疆的最后几句话却让王夫之有了灵光一闪的感觉。资助、律条、法制,这一个个词就像走马灯一般在他的脑中不断旋转。

    而在另一边冒辟疆眼见王夫之低着头默不作声,同样意识到了自己的话语有些过激。于是他连忙换了个口吻向好友解释道:“而农,你别误会。我并不是说复兴党那么做就没错。说起来,这才是复兴党的险恶之处。明知我东林多血气方刚之辈,还设下此计故意让东林得罪北方势力。而农你身为东林魁首可千万不能意气用事啊。”

    “不,辟疆。你刚才说得一点都没错。没有律条就没有依据。”王夫之猛然抬起头自信的说道:“只要有法可依一切就好办了。”

    〈枭阳候的探险〉——作者:广开土王第二部第二百二十一节倒幕武士以下克上李耀斗部以逸待劳

    更新时间:2007…7…2016:12:00本章字数:4675

    话说王夫之正为汾水银行的事伤大脑筋之时,远在东瀛作战的李耀都部已然一路高歌猛进将倒幕军团赶到了本州岛的西部。尾鹫一战让初来乍到的中华军声威大振。以至于倒幕军得到消息后便立即闻风而退。延续近半年的大坂之围也随之迎刃而解。乍一看来,这场战争似乎早无悬念可言。兵败如山倒的倒幕军团被赶出本州岛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已。

    然而事实却并非人们表面所看到的那么简单。进入八月之后倒幕军团非但没有像德川幕府期望中的那样溃散败逃。反倒是在福山站稳了脚跟,并迅速集结起了近五万余人的兵力,大有绝地反扑的架势。而这一切始作俑者正是倒幕军团的另一个核心人物毛利纲广。与擅长暗中捣鬼的岛津不同,毛利纲广是倒幕军团名副其实的大将军。当初中华军攻陷尾鹫的消息穿来时,正是他果断地下令倒幕军放弃围攻大坂城,并且在之后的二个月内连连后撤。而今又是他再一次稳固了倒幕军的防线,重新聚拢兵力饲机反扑。

    毛利纲广的这一系列决策看似前后矛盾,实际上却暗藏着极其缜密的计划。须知当初中华军登陆时,倒幕军团与幕府军已然在大坂城下胶着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其实仗打到这种程度双方都已经筋疲力尽。就算中华军不参与进来,毛利纲广也早有了撤兵的打算。而在另一边刚刚登陆的中华军武器精良、士气旺盛,绝非鏖战劳顿的倒幕军团可以正面抵抗的。因此毛利纲广最终选择了放弃大坂退入关西。这一来是为了避开中华军咄咄逼人的锋芒。二来也是想逐步诱使敌军深入关西的内陆地区,通过不断地骚扰、袭击打击中华军的补给与士气。以便寻机给中华军与幕府军以致命的打击。然而从倒幕军团放弃大坂至今战局却并没有按照毛利纲广最初的设想发展。

    此时此刻端坐在一干战将面前的毛利纲广望着从中原传来的沙盘,脸色铁青地向自己的家臣询问道:“栗屋,中华军还是现在到那里了?”

    “回主公,根据探子来报,中华军目前正在冈山安营扎寨。”一个身材矮小的武士赶忙回答道。

    “冈山?才到冈山。中华军还是一如既往的磨蹭啊。”一旁的毛利军战将坂元吉正不满地嚷嚷道。而他的抱怨立刻就引来了周围其他倒幕武士的一致附和。原来倒幕军团前段时间撤退的虽快,可中华军方面却丝毫没有大举追击的“激情”。两个月来中华军平均每天的行军速度仅为40里左右。不仅如此,中华军还有另一个让倒幕军团上下头痛不已的习惯。那就是沿海岸线行军。面对中华军这雷打不动的习惯,倒幕军团真是又无奈又憎恶。须知道靠海行军的中华军能轻而易举地得到中华海军运输的补给。这使得倒幕军事前准备的袭扰计划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还给己方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恼怒之下,无可奈何的倒幕武士也只有通过漫骂中华军“胆怯”、“懦弱”、“没有武士精神”来给自己找回点面子。

    对此作为倒幕军主帅的毛利纲广可不会使用这种无聊的方法来自我安慰。却见他当即轻咳了一声,表情严肃地呵斥道:“都给我闭嘴!中华军这是在保存实力的基础上一步步将我们逼出本州岛。如果我们现在不想出解决办法的话,那用不了多久本州将没有倒幕军的立足之地!”

    “主公说得是。其实坂元将军他们也是恼于中华军的‘龟速战’才会忍不住发发牢骚的。”眼见毛利发了火,栗屋赶忙在旁打圆场道。而给毛利这么一吼,在场的其他武将一个个也跟着安静了下来。

    见众将不再发那些无益于事的牢骚,毛利纲广跟着便拿起纸扇指着沙盘上代表中华军的一面龙旗,肃然地问道:“既然诸君已经发过牢骚了。那现在我们就以一个武将的身份好好商讨一下如何应敌。在场的诸君谁能告诉我,我们该如何对付中华军的战术?”

    给毛利纲广这么一问,在场的倒幕将领立刻就收起了心思,在底下窃窃私语着讨论起来。其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没想出什么可行的解决办法,否则刚才也就不会如此埋怨中华军的龟速了。不过七嘴八舌的讨论并没有持续多久,却见本就不甘示弱的坂元吉正头一个开口进言道:“主公,依我看,咱们什么战术都不要去考虑了。还是直接与中华军决一死战吧。反正中国人这次才来了一万人马。”

    “可是坂元君,我们对阵的可不止那一万中华军。你别忘了我们的周围还有将近六万的幕府军呢。”一个年轻的武士跟着驳斥道。

    “那些幕府走狗算什么!我们之前仅用三万兵马就能将十万走狗打得满地找牙。所以只要能一战击败中华军,那幕府走狗们立即就会跟着土崩瓦解。”坂元猛瞪了一眼,自信的说道。他的想法当然再一次得到了其他武士的一致支持。积聚了数个月的激情与对血腥的向往,让他们很快就变得狂燥起来。“打倒幕府走狗!”、“赶走华军!”的叫嚣声不一会儿而就充斥了整个营帐。

    面对底下武士们疯狂的叫嚣。毛利纲广下意识地皱起了眉头。其实他今日找众将前来开这场军事会议,只不过是想商讨一下部队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并没有下定与中华军决战的决心。然而此刻给坂元这么一吼,却在不自觉间变成了骑虎之势。须知倭国的社会有着极强的集体心理。当集体达成一致意见时,无论合不合法理,得不得到领导者的认同,都会被附诸实施。这一点在原本历史下的侵华战争中得到了极至的诠释。当时的倭国军部正是在这种从众传统的作祟下一次又一次地脱离倭国内阁的计划自行独立行动,既而将整个国家一步步推入无可挽回的深渊。而此刻毛利纲广所面对的正是那种令人窒息的疯狂。

    “主公,我们决战吧!”坂元与栗屋双双出列叩首进言道。紧接其他的武士也逐一跟在后头齐声压迫道:“主公,我们决战吧!”

    面对众人压倒一切的气势,毛利纲广最终还是妥协了。却见他当即整了整坐姿,义正言辞地命令道:“诸君都是天皇陛下最为忠实的武士。为了解救天皇陛下,我等誓与中华军决一死战!”

    “咳咦!”

    *******************************************************************************

    当毛利纲广迫于底下武士的压力而做出与中华军决战的决策时,胜败似乎已然分晓了。一个无视法纪,一味纵容情绪宣泄的国家或势力最终会在自己歇斯底里的疯狂中毁灭。因为这样国家就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一般无法控制言行。在伤害周围的人的同时也在损害着自己。而正如孩子只有学会克制、学会遵守人世间的行为准则才算长大成人一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道德、法制与秩序则是它成熟的重要标志。如果一个国家本身无法体悟到这个道理。那就必须借助外界的力量来使其明白这么做的重要性。从某中意义上来说,中华帝国此刻在倭国扮演的正是这样一个教导的角色。

    自从大坂之围被解后,倭国上下倒幕运动总算是有了一点儿降温。刚刚喘口气的德川幕府为了重拾自己的威严,同时也为了讨好自己的主子,在倭国各地大肆宣扬起华学来。一时间向中华学习成了幕府控制地区最为流行的词语。而学习的内容则更是五花八门。从衣食起居,到文学历法,只要是与中华有关的便是倭人最为追捧的。

    然而中华军方面却丝毫不令德川幕府的情。正如倒幕军团对中华军缓慢的行军速度无可奈何一样,德川幕府对自己盟友的表现也是心急如焚。这不,眼看着倒幕军团又一次被集结起来,早已坐不住的酒井忠胜忍不住派了“中国通”德川光国前来中华军大营打探起消息来。

    面对德川光国的突然来访,李耀斗倒是显得十分热情。名古屋的那次会面让德川光国给他留下了极佳的印象。因此德川光国一到大营便立刻被李耀斗拉来品起了岭南著名的功夫茶。眼看着对方小心翼翼地缀了口茶汤,李耀斗不禁起劲地询问道:“怎么样?我们中原的工夫茶比之你们倭国的抹茶更为甘淳可口吧。”

    “上国不愧为茶叶的故乡。上国的茶喝起来爽口怡人、齿颊留香真是人间难得的珍品。”德川光国一边忙不迭地奉承李耀斗,另一边则在心里盘算着如何将话题转到自己想要询问的问题上来。

    给德川光国这么一捧,李耀斗顿时便眉开眼笑地说道:“那是当然。这可是上乘的乌龙。茶叶和水是最重要的。哪儿像你们东瀛的茶道。茶是没喝多少,繁文缛节倒是做了个透。真是多此一举。”

    面对李耀斗对自己国家文化的种种非议,德川光国心中虽有不悦,却也不得不陪着笑脸解释道:“东瀛的茶道来源于中土。可能是当初没有学周全吧。所以才需要上国再次莅临赐教。”

    “大概吧。”李耀斗兴趣乏乏地说道。其实他本人也不怎么懂喝茶。只不过见许多高层官员有这个嗜好,才跟着叶公好龙了一把。此刻给德川光国这么一说,他一时也不知怎么接口,只得换了个口气询问道:“不知德川将军今日前来有什么要事吗?”

    眼见李耀斗询问起了自己的来意,德川光国立刻来了精神回应道:“回李将军。上国大军为我东瀛百姓平定叛党,真是劳苦功高。在下今日前来乃是受酒井关白之命带了些许薄礼特来犒劳上国大军的。”

    “德川将军真是辛苦了。本座代表全体将士谢过酒井关白的好意。不过酒井关白就没有别的话要将军你捎过来吗?”李耀斗礼貌而又直白的问道。

    给李耀斗这么一问,德川光国略显尴尬的说道:“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关白听说叛军在福山再次集结。想听一下李将军你的看法。”

    “德川将军你说的可是毛利军?”李耀斗不以为然地问道。

    “正是匪首毛利纲广的人马。据悉他在大坂之役后流窜到了福山。在那里招募了一帮乌合之众,意图卷土重来,还对外号称十万。当然以上国大军的实力消灭这股叛军当然是不再话下。”德川光国跟着介绍道。

    “十万?我看他毛利有五万人马就已经不错了。他那也不叫流窜,而叫撤退。有组织的撤退。”李耀斗一针见血地点穿到。其实当初他之所以没有率部深入追击乃是依照参谋部之前要其沿海路行军的计划行事。而在经过这两个月的试探之后,李耀斗也早已看出了倒幕派请君入翁的意图。

    “那照将军的意思。叛军目前还尚存有余力?”德川光国试探着问道。

    “何止是存有余力啊。依本座看进行大规模会战都不在话下。”李耀斗自信的断言道。而他那信誓旦旦的推测在德川光国听起来就像是眼前即将发生的祸事一样。却见他当即哭丧着脸紧张地追问道:“这么说叛军还可能对我军进行反扑,继而重新威胁到大坂城!哎呀,李将军,你可要想出办法阻止这帮叛逆啊。”

    面对德川光国那略带哭腔求救,李耀斗神情怪异的瞅了他一眼。心想这些倭人就是会做作。但他表面上还是颇为客气地安慰对方道:“德川将军你也不必如此忧心。在下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

    “什么对策?”德川光国赶忙停止了干嚎抬起头关切地问道。

    “决战。”李耀斗一字一顿地说道。

    “决战?啊,这么说李将军你打算加快行军速度赶往福山与叛军进行决战了。”德川光国兴奋地说道。一直以来幕府方面的武士就对中华军缓慢的行军有着颇多微词。并不止一次要求撇开中华军独立出战。但在酒井等人看来此次作战终究是以中华军为主,幕府军还是该配合中华军的行动计划。因此德川幕府十分干脆地驳回了下层武士们一而再,再而三的请战。当然幕府方面为此也背负着极重的压力。

    此刻听李耀斗决定发兵决战,德川光国心头的那块大石总算是放了下来。心想这下在家臣那边总算是有交代了。可谁知,李耀斗却连连摇头道:“本座是不会改变目前的行军速度的。因为如果那个毛利纲广真是你们所说的武士的话。那我根本不用去找他,他迟早是会来找我决战。”

    〈枭阳候的探险〉——作者:广开土王第二部第二百二十二节排外运动杀戮四起伊藤仁斋巧柬藩主

    更新时间:2007…7…2016:13:00本章字数:4635

    却说德川光国在中华军大营得了李耀斗的保证,当下便告辞兴冲冲地赶回了神户复命。由于神户城之前被倒幕军团占据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现又被幕府军征用做了大本营。因此整坐城池此刻看上去更像是一坐庞大的军营。当德川光国赶回神户时,大约已是落日时分了。大街上人烟稀少,一片萧条,只是偶尔有几双敬畏的眼睛躲在被烟熏得乌黑的木板窗后头警惕地打量着德川光国那舒适的牛车。

    面对眼前的情景车里的德川光国的嘴里不由泛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苦涩。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内海最富庶繁忙的海港。来自中华、朝鲜、琉球、南洋乃至美洲的商船聚集与此,为原本封闭的倭国带来了外界的诸多新奇事物。然而随着东瀛列岛内战的爆发,原本的优势瞬间就变成了灾难的源泉。数年积累下来的财富被倒幕军洗劫一空,大量接受天学、兰学的学者被无辜诛杀。腥风血雨过后德川幕府得到的便是这犹如鬼魅一般的城市。

    眼见德川光国神色黯然地放下了幕帘,坐在一旁的幕僚伊藤仁斋不禁上前劝解道:“主公不必太过伤神。等战争结束,这里很快就会恢复往日的繁荣。”

    “只可惜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啊。”德川光国点头感叹道。

    “虽然一切得从头开始,但在下以为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伊藤仁斋微笑着说道。

    “先生为什么会这么想?”德川光国眉头一皱道。

    “主公,你可知当初叛军攻取神户只花了一天的时间,几乎是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进入这座城市的?”伊藤仁斋颇有意味地反问道。

    “这事我当然知道。那日神户城中的下层武士伙同贱民杀死城主,开了城门,夹道欢迎着将叛军迎进了神户城。事后还有大批乱民加入叛军为虎作伥。不过那些乱民何尝能想到,叛军非但没领他们的情。反倒是把整座神户城给洗劫了一遍。喏,你瞧,那边那些烧焦发黑的房舍可都是叛军的杰作啊。”德川光国不无揶揄地说道。

    事实也正如德川光国所说的那样,倒幕军在刚进驻神户城时纪律还算严明。因此得到了城中倭国百姓的一致响应。城内的不少平民、奴隶还在“推翻幕府,尊皇攘华”的召唤下纷纷加入倒幕军团,以求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来改变自己低下的地位。而当时正在围攻大坂的倒幕派为了解决自身的兵力问题,当然也就将这批人给照单全收了下来。然而之事情之后的发展却大大出乎了神户百姓的意料。

    本着“倒幕攘华”的口号,倒幕武士很快就在城内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肃清行动。幕府走狗、华夷、西夷、日奸,乃至与幕府或外国人有任何关联的人统统被列在了打击范围之内。除了以倒幕武士为主的“天诛团”外。各类由平民奴隶组成的锄奸队也是层出不穷。相比“天诛团”等有明确目标的组织,“锄奸队”之流则更像是趁火打劫的土匪。由于神户港是倭国的开阜港口,几乎每户人家多少都会有些唐物、洋物。这便给了锄奸队最有力的口舌。他们往往随便找一户大户人家,指责其“通敌卖国”,然后公然冲入该户人家大肆烧杀洗掠、奸淫妇女。甚至一根小小的火柴都会为一户人家惹来杀身之祸。而武士们在焚烧华人房屋的同时,每每都会一烧即一片,将周围的民舍一并焚烧滞尽。就这样在为天皇陛下效忠、铲除幕狗夷人的正义口号下,整个城市迅速陷入无可自拔的血腥混乱之中。直至德川幕府收复神户,一切才趋于平静。当然幕府为此幕府在收复神户城之后也处死了大量的乱民。一时间连成外的泥土也随之被人血给染红了。

    相比德川光国,伊藤仁斋则表现得对神户百姓颇为同情。却见他将折扇一合不无叹息地说道:“咳,其实百姓当初之所以投贼也是事出有应的。众所周知神户港是华人、西夷在本州的聚居地之一,且多为经商贩海的商贾。商人本就惟利是图,加之这些外商又多有坚船利炮做后盾,平日里在我国欺行霸市早已是家常便饭。特别是那些个华商更是仗其上国出身有持无恐,根本就不把我朝的律法放在眼里。幕府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底下的百姓所受到的欺压是何等严重。民怨长期积聚,当遇到叛军做乱时,也就顺理成章地跟着一并爆发了出来。”

    给伊藤仁斋这么一说,德川光国若有所思地低下了头。其实他又何尝不知部分华商在日本的胡作非为,亦十分清楚中华帝国对他祖国的狼子野心。但他对倒幕派的所作所为却一直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因为在他看来倒幕派的做法对改变国家现状丝毫没有积极意义,相反却让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

    想到这儿,德川光国不无感慨地说道:“百姓痛恨华商无道,确实情有可原。但他们这么做真能解决问题吗。那些叛党口口声声说要诛杀华夷、西夷,可事实上他们又真杀过几个外人。就拿神户来说,当初叛军兵临城下时,城中的华人、西夷早就乘坐海船闻风而逃。叛军除烧死了城内教堂的一个葡国神甫外,其余被诛杀的都是我东瀛的百姓。叛军不过是在利用百姓的仇外情绪意图推翻幕府罢了。”

    “主公您说中的正是问题的关键。百姓重情义,轻法理。他们不可能像国士一般事事以大局为重,容易受人鼓动唆使。而感情之为物,起灭迅速,乏继续性。相信经过此次动乱之后,有切身体验民间应该明白一味的排外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相反还会让他们的生活陷入一片混乱。而此时便是主公您推行新法的最佳时机!”伊藤仁斋一脸正色道。

    “先生说得有理。经过此次内乱确实会减缓民间冲动的情绪,朝野上下的攘华派也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可这次动乱亦给国家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包括长崎、神户在内的众多港口都被洗劫一空,大量精通天学、兰学的学者技师被诛杀。仔细想来,以这样的代价换取新政的上台未免也太过沉重了!”德川光国痛心疾首的说道。

    “是啊,城池港口可以重建,可博学的人才却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此次的动乱等于是让幕府从庆安元年至今十年的努力付诸东流。”伊藤仁斋说到这里忽然将话锋一转道:“主公,其实此次动乱给我朝带来的后患还远不止此。由于叛军刺杀天朝女皇与亲王的疯狂举动,给了中华朝名正言顺干涉幕府内政的口舌。正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啊。”

    “咳,这也是无奈之事。毕竟是我朝的僧人刺杀了天朝的亲王,现在又要劳烦天朝出兵帮忙平乱。重金赔偿总是免不了的事。”德川光国无奈地说道。一想到在冈山的中华军,德川光国心中就充满的了崇敬。在他看来日军与中华军的差距不仅仅是在武器上。更为重要的是中华军有着极其严密的军制,士兵各个都训练有素,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这一点恰恰是这个时代的日军所无法企及的。从战国时代至今整个东瀛列岛几乎都没有经历过什么战争。军队的兵源来自于地方封建主的私兵。这种由主从关系构成的部队在小规模作战时组织巩固,不易溃散,散而可以重聚。家臣更是以死于君主马前为荣,因此战斗力颇强。但在大规模作战时却又各自为战,指挥难以统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