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等大臣的话,旁边地一名内侍躬身说道:“驸马在西湖边上建的这所女子书院也招到了不少人。都是杭州本地富商的女儿,不过……”
“这驸马还真有本事,还真地让他建起女子书院了。你刚才话说了一半,不过什么?”皇帝赵顼笑呵呵的说道。
那名内侍继续说道:“不过负责教这些女子的老师是蜀国长公主!”
皇帝赵顼听后脸上的表情变得非常诡异,连刚飞库手打刚端起茶杯准备喝口茶润润喉咙,结果也忘了喝,“这些御史实在也是太多事了!”
此话一出,福宁殿中的几位大臣和内侍都强忍着笑意。要不是皇帝赵顼在场,他们早就笑破肚皮了。这个小王驸马宠爱蜀国长公主的事情在大宋统治高层内部早就不是秘密了,大家都很识趣地避免这个话题。
免得皇家的脸面不好看。在他们看来王静辉之所以开办女子书院无非是怕公主寂寞。纯粹是人家两口子之间的事情,时间长了驸马还是要回到汴都地,那女子书院也就不了了之了,偏偏江南士林“眼拙”看不出此中门道,让驸马动了火假戏真做了,而且办女子书院地举动招起士林反对让那些日夜盼望升官的御史从中看到了机会。不知死活的上弹章,这不是拂了皇家的面子,皇帝怎能不会生气?!
满朝大臣最得皇帝赵顼宠信的就数王安石和驸马了,司马光也能勉强算上一个,这三个人即便相互之间的政见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地特点——只有一个老婆,连个小妾都没有。王安石若不是因为儿子风流洒脱的缘故,恐怕也会和另外两人一样。家中也不会有一个歌妓,至于驸马家中那一队数量客观的公主侍女,谁都知道那是曹老太太硬塞进驸马府的。
作为一个年轻人,驸马没有纵情声色犬马,这让皇室感到非常满意,知道内情的人也很佩服王静辉的专情,前几日上奏章说要修建湖堤来疏浚西湖,连名字都想好了——“公主堤”,这种事情都做了,办个女子书院来给公主解闷儿,那还算叫个事?!
福宁殿中的几个参知政事想到这里都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摇摇头,他们都不明白这个王静辉是应该说他聪明好呢,还是个纯粹地傻瓜,不过所有人都认为驸马能够这样做是最好的。以驸马之才学,免得到时候生出更大的祸端。
驸马和江南士林这场嘴仗开始的快,结束的更快,没有两三个回合,士林中就找不出反对的声音了,看了双方几篇经典的辩词之后,让人感觉到这更像是一场闹剧。不过不管怎么说,就算士林的意见再大,西湖女子书院还是闪亮登场了,蜀国长公主赵浅予便是这所书院的山长兼老师,当然还有“半个”老师红月——因为她还要照顾驸马夫妇的小郡君。
有了老师自然会有学生,凭借着驸马的面子,杭州商人在第一时间便将自己的女儿送到了西湖女子书院,他们没有这么多忌讳,除了结交驸马之外,便是认为老师是当今皇帝的亲妹妹蜀国长公主,有这样的老师来教导自己的女儿,自然会变成大家闺秀,到时候出嫁的时候也是高人一等——一日为师,终身“为母”,自己的半个娘家便是蜀国长公主,有这样的来头,就算夫家在厉害,也没有什么好炫耀的了,自己的女儿嫁过去自然会少受气!
在王静辉的眼中,自然心中很清楚这些把女儿送到书院中读书的杭州商人,不过他绝对没有想到有浅予当山长兼老师,还有这么一个好处,在李管事私下和他说了之后,差点儿没有被口中的茶水给呛着。
“这样也好,反正女子书院总算是成立了!招收女工,让女性公开进入书院接受教育,自己能够做的也只有这些了,这也是能够让这个时代的社会所容忍的底线了,在往下闹下去,恐怕自己是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了!”王静辉心中默默的想到。
想想理学的创始人程氏兄弟还时不时的到华英书飞库手打院去讲课,而朱熹还不知道能不能“如约出生”,不过王静辉可以肯定的是,今天他所做的一些事情肯定能够稍稍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后几百年之后当历史学家来“翻老账”的时候,备不住自己还能够弄个什么“女权启蒙先锋”什么来当当……
正文第二百四十一章持平
更新时间:2007…5…2815:53:00本章字数:5321
王静辉虽然比较胆大妄为冒着风险来建立女子学院,但在管理上却丝毫不敢疏忽,若是其中爆出了什么丑闻,那自己可就彻底完蛋了。由于入学的人数较少,也就不到二十个,在女子书院的管理上,还是非常容易的。西湖女子书院从上到下,甚至连火夫都是女性。
“当年我驻扎在山里面的时候,全团上下连耗子都是公的,没有想到在这个时代自己居然建立了女子书院,这下可到好全反过来了,上下连苍蝇都是母的了!”王静辉在心中自嘲的笑道。
上午王静辉就去给医科学院的学生上课,而赵浅予则给女子学院的女生上课,下午的时候两人多半会在一起或是泛舟西湖,或是在家中下棋,这样的日子可真是令王静辉夫妇两人逍遥的很,不过皇帝赵顼的手谕很快便到了,是传给杭州知府李慎的——命李慎掌厢军正印为军州事,疏浚西湖的工作将会马上展开!
伴随着皇帝诏书同来的是给驸马的信件——王安石上呈了农田水利法,而王静辉对兴修水利情有独钟,在楚州的时候大张旗鼓的兴修水利,在这个问题上皇帝赵顼希望能够听听驸马的意见。
王静辉接到信后心中也是很奇怪——王安石所提出的农田水利法确实是良法,根本就没有必要来听自己的意见,到底这封稍微有些“手脚”的信想要传达什么意思呢?他不知道王安石上了农田水利法之后,就遭到了曾公亮和一些河北籍官员的强烈反对——农田水利法中规定“无论吏民,皆需同役……”这条极大的刺激了保守派官员的利益;而朝廷中唯一在声望和恩宠上不下于王安石地司马光也颇有微词,但还没有像曾公亮等人一般这么反对——兴修农田水利是要花钱地,更何况是在全国范围内?!朝廷财政虽然略有盈利。但还远未达到支撑如此工程的水平。而当王安石提出以广妌仓和常平仓为担保后,更是把本来在这个问题上保持中立态势的司马光给逼到了反对派一方,这嘴仗的官司到现在也没有定下来。
皇帝赵顼本人是非常倾向王安石的,不过在王静辉地“持平”、“渐进”思想地影响下,他并没有强行通过王安石的农田水利法。而是想让一直热衷于修水利的王静辉来出面摆平这件事——朝廷最近几年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都是在驸马任楚州军州事的时候做下地。加之驸马在朝臣当中一直口碑不错,更重要的想的全面,有驸马来出面说话,那反对的声音将会小的许多。
这段时间为了毫无心理负担的陪伴妻子。他让涅心将汴都开封关良所传来地信息都暂时封存了,朝中的动向对于他来说是比较模糊的,但他敢肯定的一点便是王安石失去了他的限制后,若是发动变法肯定会遭朝臣的一阵反对。当涅心将所有的封存的情报拿过来地时候,王静辉翻看后对现在王安石的处境有了大致的了解,司马光怕花钱。而北方籍官员出于自身的利益来反对变法。
不过对于兴修农田水利,王静辉是绝对赞成的,毕竟不要说在这个时代水利工程对国家有着重要的影响,就是在千年以后的后世,中国也从来没有降低兴修水利的强度,水利工程的好坏对于一个农业国来说关乎国运,在这点上王静辉是绝对不含糊的。
在通篇研究了王安石所提出来的农田水利法条文后,王静辉心中就知道这封回信该怎么写了——赞成农田水利法。但要挑它的毛病,避开北方籍贯的官员的利益问题,再写一封信给司马光,打消这个守财奴的保守想法。
在王静辉的眼中,王安石的农田水利法有两个至关重要的软肋——缺乏大局统筹和资金来源问题。在农田水利法的条文中,光是泛泛的说要大举兴修水利,但小渠也是水利,运河河防也是水利,地方官员为了报功,肯定舍难取意,到处挖小渠,那对农业生产来说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只是一个变法条文中致命的软肋,官员为了迎合变法肯定用到处挖渠的方式来糊弄王安石和皇帝,这就是劳民伤财了。
王静辉知道自己这封信肯定要在朝堂之上公开讨论的,便干脆用札子公文的形式来回信。一想到王安石那个倔老头儿的脾气和北方尤其是河北籍官员的势力,这札子的口气可是非常关键,他用非常肯定的语气夸奖农田水利法是良法,但在变法条文中缺乏大局统筹方面大做文章,不过札子的重点却是在批评王安石不应该把兴修水利资金的来源来动常平仓和广惠仓的主意。
动用常平仓也就罢了,那是打仗的需要所积累的,但广惠仓可是自己一力建议朝廷建设国家应急系统的重要基石,若是让那些官员找到借口动用广惠仓到处乱花,,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拿什么来赈济灾民?!尤其是北方的一条路,再过两年那场罕见的大旱灾加蝗灾就要到了,在这种自然灾害下没有广妌仓要死多少无辜的百姓?!
王静辉赞成农田水利法,但却留下了两个大窟窿给王安石,一方面来鼓励王安石推进变法,发挥他对旧有制度的破坏性,但还不能让他从中搅局,打广惠仓的主意是王静辉万万不能够容忍的。这两个窟窿也是自己讨好北方籍官员的,让他们用这两个缺点来攻击王安石,老王同志肯定会想办法来弥补这两个窟窿。
不过王静辉也怕老王同志找不到钱来解决问题,到头来不是给反对者来个“征诛”便是摞担子辞职不干。他还是在奏章中出了一个主意——广妌仓万万不能够动,常平仓可以动用一定的限度不要超过五成,用这五成的钱去兴修可以产生大量淤田的水利工程,把这些淤田给卖掉来继续兴修水利形成良性循环。再者便是自己愿意以兴国银行出资专门投资那些可以产生淤田的水利工程来缓朝廷之急,也同样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最后便是大规模使用党项俘虏。以降低兴修水利地成本。
给农田水利法找资金地具体方式。王静辉在给王安石和司马光的信中说的非常明白,这也是这两位“大家”都能够接受的道德底线——让他们看看俘虏的好处,省地下次再有俘虏地时候还要阻拦自己!
王静辉用资金来源问题给王安石补上一个大窟窿,剩下的统筹问题就看这位仁兄自己来解决了,若是连这都办不到。那王安石要栽跟头就怪不得自己了。
赵公公按照王静辉的意思写好分别给皇帝赵顼、王安石和司马光的信后。便委托赵公公将这些信件用枢密院地六百里快脚送出去,自己的信鸽系统成本太高,鸽子载重有限,这么厚的信件恐怕要把自己手中的鸽子全放出去才可以勉强够用。要是自己有急事,那只有干瞪眼的份了,反正枢密院的渠道不用花自己地钱,不用白不用。
对于汴都开封的事情,王静辉暂时不用操心,就让王安石自己在那里去折腾破坏去吧。反正到时候新法实施依照朝廷惯例肯定是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先用上一两年,这段时间足够两家吵得不可开交,自己在这段时间里正好可以窝在江南陪老婆顺便再慢慢的做些实事。
眼下在王静辉眼中最重要的是亲莫过于疏浚西湖修建“公主堤”
了,皇帝赵顼加封李慎为军州事不算,还在信中隐讳的说了把两浙路的四万厢军想办法裁减掉,将广德军变成广德州或是干脆拆散合并到周围的府州,这劳动力可是大大地富余。估计皇帝赵顼已经被厢军这个大包袱给愁坏了,想必两浙路的监司和帅司的大头头们都已经接到皇帝让他处理厢军问题的手谕了。就是不好意思让王静辉这个除了一个光秃秃的驸马都尉以外什么头衔都没有的家伙来出面处理厢军问题。
晚上王静辉请李慎过府一叙,专门来商量“公主堤”的有关事宜。
对于李慎,王静辉的要求很简单——出劳动力,出兴修水利的人才,整顿杭州的农田水利,先从这西湖开始,至于钱财资金方面,“公主堤”
是他自己来掏腰包,农田水利的启动资金可以朝他老子从兴国银行中来借调,用所产生的淤田来偿还。
李管事在旁边说道:“这淤田恐怕换不了债,到时候兴国银行的其他股东就算嘴上不说心中也会有怨言的,还是我来给慎儿掏这笔钱吧!”
王静辉笑着摆摆手说道:“珍泉兄所虑倒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杭州不必楚州,这兴修水利未必能够有这么多淤田来还债。不过这样也好,兴国银行是咱们在楚州开办的,干脆联合杭州的商人再开一个银行,到时候慎儿推广青苗法的时候也能够用得上。而且现下修建西湖湖堤正好是一笔大买卖,先让杭州商人掏腰包把钱垫进来,不出几个月这笔钱便会成倍翻番,银行说话的口气也就壮了!”
李管事笑道:“莫非改之又做出了什么新东西?!”
王静辉摆摆手说道:“新东西哪里这么容易做?!不过要赚大钱也未必需要制作玻璃器物,眼下这西湖湖堤正好是一处赚钱的买卖!”
李管事疑惑的说道:“改之,这疏浚西湖是件好事,但中间可以淤田的地方太少了吧?!”
“淤田又能够赚几个钱,珍泉兄忘了我现在住的这座宅院是花了多少钱了,差不多是三十万贯!这还是别人让步贱卖的结果,就是五十万贯在这等风景绝佳的地方也未必能够买到这么大的宅院吧?!”
李管事一想到几年前王静辉在汴都开封东区购置的一条街道,经过一番折腾后仅两三年的租金便可以顶得上所有投资了,这西湖风景优美的地段早就被杭州的富商给分瓜干净了,若是王静辉弄出一道湖堤改变了原有的西湖面貌,那就等于又开辟出一块风景绝佳地住宅地。这件事若是真地能够顺利完成,那赚得钱可不是修建一道湖堤所能够抵消的。仅仅王静辉的这所宅院便可以足够修建三四十条这样的湖堤。想想湖堤周围有广大的地区都是农田。变成宅院地话将会是多少钱?!
李管事笑道:“改之,计将安出?”
王静辉笑着说道:“珍泉兄,先借着楚州商会地名医成立一家银行,结构模式就仿照楚州的兴国银行,若是杭州商人不愿意出血。那你我两家便联合组建这家银行。等待投资见到效果后,再高价出让股份也是一样的。用这家银行的资金将修建公主堤周围适合建宅院地地方尽可能的买下来,等湖堤一修好就卖宅基地!”
李管事说道:“这摊子是不是铺得太大了?杭州商人现在正投入巨资准备现在江南的九个大城开办肥皂作坊,每个作坊都要同时雇佣一百多人以上。还要筹建一个火碱生产的大作坊,现在杭州商人全都给套在肥皂生意上了,哪里有什么余钱来参股银行?!”
王静辉疑惑的问道:“到现在肥皂作坊还没有开工吗?那个火碱生产作坊是干什么用的?”
“还早着呢!那个火碱生产作坊就在杭州郊外,专门来生产制造肥皂所用地火碱,这样有这么一个作坊来专门生产火碱供应其他肥皂作坊所用,只要防备的严密些。火碱的制作方法就不会外泄的这么快,这都是杭州商人所想出来的,我看不错!”
“看来我还真小瞧他们,用这种方法来防止肥皂制作工艺外泄,确实要比每地都开设一个肥皂作坊好的多!”王静辉笑着说道,他一开始设计的时候便想一口气将肥皂作坊铺遍全国,就是因为这肥皂的制作方法太简单了,不过现在看来这帮杭州商人为了保护自己地利益居然想到集中生产火碱分批运送的方法。这的确可以大大延长肥皂利润的周期。
“珍泉兄,放心吧!这些杭州商人的本事大着呢!他们手中多会儿缺钱用?更何况我们还往里面投了四成股份,况且在杭州成立银行也会像兴国银行一般遍布大宋,这参股的股东也未必都是需要杭州本地商人,发个消息给汴都开封,相信那里想要入股的人更多!”
正如王静辉所想的那样,李管事太小瞧杭州商人的财力了,在这两浙路精华地区,长久以来的经济繁荣造就了无数个江南富户,在这里面还有王静辉早期的生意对手——以雕版印刷起家的范氏和楚氏,百年的财富积累岂是这么容易所耗空?不过自三年前王静辉公开了铅活字印刷机的原理之后,只把持着油墨的供应,诸如江南范氏和楚氏这些印刷家族大鳄早以摆脱生存危机,财富更是疯狂增长,就是生意地盘不敢深入长江以北,而商务印书馆的势力除了报纸之外也没有进入江南。有这样的富豪之家来领头,再加上海外贸易的南方航线极大的刺激了江南手工业的发展,这杭州商人家产也是日渐丰厚。
对于银行这样的新生事物大宋人已经不在陌生,几年来兴国银行策动了一系列大动作,主事的人又是汴都豪富徐氏,背后又有驸马的背景,任谁看到兴国银行都会眼红,最痛苦的便是楚州商人——王静辉当初以非常优惠的条件来请他们来参股成立银行,但是他们只是象征性的参股,等到兴国银行因为海外贸易横行无忌大赚特赚的时候才知道自己错过了时机。有楚州商人做榜样,杭州商人自然不愿意重蹈覆辙,李管事把参股成立银行的事情一公开,杭州商人便把他给淹没了。
在杭州成立银行要远远比兴国银行容易的多,李管事也不用再给汴都开封那里去信了募集资金了,因为杭州商人参股的数量巨大,第一时间便有近六十万贯的资金表示要参股银行,这么大的外来资金是让李管事很高兴,不过也有很大的隐忧——若是徐氏和王静辉还想像控制兴国银行那样来持有新银行的绝对控股权显然是做不到了,虽然有那份钱,但往里填钱使得新银行的规模过于庞大,找不到新的投资方向那就会形成惊人的浪费,打击股东对自己的信心了!
听了李管事的汇报之后,王静辉沉默了一会儿说道:“谁说我们一定要绝对控股银行?!你我两家有了兴国银行便已经足够了,没有必要在这江南之地再控股一家银行,不过为了坚定杭州商人的信心,你我两家一家往里面投上十五万贯,表示一下意思足矣!”
正文第二百四十二章地产
更新时间:2007…5…2815:53:00本章字数:5279
虽然王静辉和朝廷上下关系比较融洽,除了那些想升官想疯了的御史谏官和自己过不去之外,并没有什么不妥,但他还是有些不放心,毕竟自己手中积累的财富庞大,每年的收入他没有算过,但要让他拿出一千万贯他觉得自己也并不为难,要知道现在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才不到八千万贯,就是让皇帝一次拿出一千万贯也没有他这么痛快,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王静辉并不认为皇帝赵顼会干杀鸡取卵的傻事,虽说这个时代依然秉承了中国千年以来的“家天下”传统,但在个人财产上还是很尊重的,若不是发生天大的变故,很难夺走一个人的财产,贪官污吏多半采用诈骗的手法来套取富豪的财富。虽说他不用担心自己因为财富问题而掉脑袋,但正如他不愿意看到天下财富集中汴都开封一般,对于个人财富过度集中,他也是看不惯的,尽管他将自己的财富大量的向外以各种方式输出,但奇怪的是他捐出去的财产够多,每年赚取的财富却更多,如果说王静辉现在生活中有什么不是很如意的地方,他的个人财产便是他比较头痛的地方。
这次与杭州商人联合组建新银行却使他有了些新的想法——以往自己对开辟的新产业进行高度控股,若说以前在起始阶段的时候还是没有问题的,他要做事做很多的事情,这必然需要大量的金钱,现在他对金钱的渴求没有这么大了,完全可以降低控股的程度,应该放出更多地股份团结更多地势力来做事才是真的。这样所能够起到的作用更大。
给王静辉印象最深的两个商人便是后世的福特与胡雪岩。两个人地财富理念各有千秋,不过相比之下福特则要比胡雪岩要强地多,福特开创了“中产阶级”几乎影响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胡雪岩纵然财产比福特多上几倍又有什么用,国家要是完蛋了。个人再富有也是白搭。
更何况这个国家都在对他的财产虎视眈眈,最终两个人留在历史的结局完全不同——胡雪岩就是个红顶商人,除了有钱之外一无是处,而福特则作为一个商人留名青史。
李管事听了王静辉地回答之后也是沉默了半天。他没有王静辉那么多千年见识,他的思维方式除了受到王静辉的长期影响之外,和这个时代的商人思维没有什么不同,但他却知道王静辉的图谋决非眼前的利益,心中有着更高远地目标,这就是两个人的不同之处。造成了两人境界的差距。纵使自己经商手段比王静辉高明百倍,到头来也是王静辉的跟班,否则他走不了多远。
对于王静辉为什么不肯绝对控股银行,李管事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是为什么,但他隐隐觉得以大家联合参股合建银行在目前来看短期获利是很巨大,不过他知道王静辉一直主张“有财大家发”的原则,联合参股银行在远期看来确实更加有利于聚集人气,各方势力参与进来办事也方便的多。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大宋皇家海运了,连皇帝和大臣一网打尽,碰上什么事情就是一路绿灯,地方官员地“脏爪子”也不敢在他身上打主意。
“改之,是不是要我联系汴都开封一下,拉几个大鱼一起下水?!”李管事低声说道。
王静辉想了一会儿说道:“珍泉兄,这样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拉上两三个来头大些的,最好能够和高太后有些关联的人进来,新银行的总股本就控制在三百万贯之内,中间的缺口还有两百来万贯,相信足够填他们的胃口了!”
李管事在心中稍微盘算了一下,他不明白王静辉非要找和高太后有关系的人入股,但这并不是难题,和高太后有关联的人多着呢,高家可是大宋的望族,他所知道的高尊裕在西北镇守边关,这个手中握着实权的高尊裕便是高太后的弟弟,这在大宋外戚当中很是个别,幕后有高家直接充当后台的商家不少,不要说拉上两三个,就是十个八个的也不难。
末了王静辉又补充了一点:“珍泉兄,最好出面的人是高家的嫡系,级别低了他就是有钱也不让他参股!”
李管事对王静辉这么苛刻的条件感到十分意外,不过联想到蜀国长公主是高太后的亲女儿,便猜测王静辉这是想要讨好丈母娘,但还是点点头说道:“这个不难,和高家有联系的不少,就是高家本家的子侄辈也有两三个直接抛头露面的!”
王静辉听后点点头表示赞许,他拉上高家的缘故无非是想给这家银行找个背景够硬的后台,就他所知道的历史,能够长久充当后台的河北籍官员没有一个合格的,唯独这个高皇后所属的高氏家族非常有力量,高皇后活的时间也够长,有自己来平衡高氏在银行中的力量不能忽视。当然对于浅予的娘家母系家族,这也有结好的态势,总体上来说高氏家族是铁杆的保守派,对于和保守派修好也是一个表示。
王静辉摇摇脑袋——自己生意这么大,连他自己都想不过来,在做生意的时候还不忘要平衡朝中势力,这活可真不是人干的。不过现在王安石在今后的几年里是如日中天,后面又跟着司马光的表演,必须把这两个老家伙全部耗过去,才可以慢慢的实现对北方的攻势。他现在辛苦一点,也是在经营未来的潜势力,以后做事也方便手脚施展。
李管事用信鸽系统把“引资参股银行”的消息传回汴都开封,剩下来的自有汴都坐镇的徐老来操持。不过后面杭州商人的参股热情可不是一般的高,前后募集了一百七十万贯的股本,加上驸马和徐氏地三十万贯达到了两百万贯,就这些资金已经足够了,要知道楚州地兴国银行刚刚起步的时候总股本才不过七八十万贯而已。
王静辉已经等不及汴都开封那里回信了。先用这笔银行股本逐步收购西湖的地产。大多都集中在即将开工的“公主堤”附近,那里现在还是农田,又是杭州商人的地盘,收购起来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都是以平价购买土地。甚至还购买了几个湖中小岛地地产。
王静辉略微估算了一把这些现在还是农田地地产收购费用不过是几十万贯。但若是等到“公主堤”一旦修成种上杨柳等植物美化一下,那地产将会成倍翻番,毕竟历史上的“苏堤春晓”可是西湖十景之首,他要是便宜的出卖这些地产。他的姓就横过来写!
现在是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王静辉让李慎请来了府衙之中专管水利地官员,推荐了几个治水的伎术官员,让他们来进行规划疏浚西湖修建湖堤。王静辉知道后世的“苏堤”是用疏浚西湖的淤泥构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