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937》免费阅读!

大明1937第175部分阅读(2/2)

作者:未知

法》而已。这种无赖做法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只是苏联,很多人包括美国的反对者,都感到自己的智商被侮辱了。但是没办法,在法律上丝毫挑不出毛病。无论是美国的法律、大明的法律,还是国际公约。

    ……

    条约签署完毕后,在广州的港口区和铁路沿线的各火车站,都举行了隆重的“主权交接仪式”。在慷慨悲怆的《故国山河》奏乐声中,大明国旗缓缓降下,被恭敬地叠好,封存起来。接下来,在庄严悠扬的《上帝保佑俄罗斯》(用《上帝保佑沙皇》改的)奏乐声中,自由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

    现在各项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就等着第一批美国物资进广州了。

    为了完全避开日本海军的袭扰,从美国到大明的航线,主要是走的大西洋和印度洋航线。货船从马六甲海峡出来后,直接进入南海,北上进广州港。从马六甲海峡到广州整个南海航线,全程都在明军制海权范围之内。少部分船只是从美国西海岸出发的,那就得冒险走太平洋航线。不过为了尽量避开日本海军,商船的航线尽量偏南,从珊瑚海——也就是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之间进入南洋海域,然后穿过东印度群岛,进入南海。

    大西洋…印度洋航线全程超过21000公里,太平洋航线全程也超过18000公里,货船开得慢,都需要一个月以上。第一批美国货轮在二月底出发,抵达广州至少得在四月上旬。在此期间肯定不能闲着,必须好好利用时间。整个三月上旬,大明和美国之间电报频繁往来,大笔大笔的订单敲定。

    叶子羽和白晓曼的婚事也很快敲定了。这桩婚事现在也成了两国媒体追逐的热点新闻。叶子羽自己身份不高,只是一个军校学员,但却作为大明帝国人民卫队司令、侯爵向小强的内弟,也作为琉球公主的弟弟,在这个节骨眼上自然是很夺人眼球。而白晓曼作为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大股东之一、也是大明福特公司总裁白德礼的独生女儿,身上吸引的目光一点也不少于叶子羽。两人的婚事被认为很有象征意义,几乎象征着两国经济领域的“联姻”。

    谁都预计得到,大明对美采购中,最大的订单必定是汽车。而福特公司在美国汽车行业中的领军地位、别人难以比拟的生产能力,也毫无悬念地成为明军军车的最大供应商。

    随着海量军车自由地进入大明、列装明军,两年内收复南北二疆,对大明来说再也不是梦了。中亚和东北亚不一样,东北亚虽然距离大明政治经济中心都很近,补给线并不算长,但是缺的是地形。那里主要是林海雪原、沼泽地,缺乏可供大规模机械兵团、摩托化兵团快速推进的道路。

    但是中亚地区不一样了。中亚地区虽然距离大明中心地带比较遥远,补给线很长,但是地形平坦,一马平川,气候干燥,不是大草原就是大戈壁,到处都是道路,到处都可以行车,最适合大规模机械兵团推进。在中亚,缺乏的不是道路,缺的是运输工具。更长的补给线需要更多的交通工具。如果大明的军车能够增加一倍,那么中亚战场的僵局就能很快打破了。

    '  '

    第169集 希特勒vs许士尼格

    在整个1937年中,奥地利纳粹分子在柏林的资助和唆使下,加紧了恐怖活动。()奥地利几乎每天都有某处发生爆炸事件。在一些山区省份里,纳粹党人不停大规模的示威,而且经常演变为**,不断削弱着奥地利地方政府的地位。

    奥地利政府搜出的一些报告甚至表明,纳粹暴徒准备干掉现任总理许士尼格博士,就像干掉他的前任陶尔斐斯总理一样。

    1938年1月25日,维也纳警察搜查了一个叫做“七人委员会”的纳粹团体,突袭了他们的办公室。警察搜出了一份秘密计划,是由希特勒的代表鲁道夫?赫斯署名的。这份计划显示,奥地利纳粹分子将在1938年春天发动公开叛乱,如果许士尼格**的话,那么德军就将开进奥地利,“防止日耳曼人内部流血”。

    这计划里还包括一份文件,唆使维也纳当地的纳粹分子暗杀德国驻奥地利武官莫夫中将,以便为德国的干涉制造借口。

    原来奥地利的保护者是意大利,但是自从柏林…罗马轴心建立后,墨索里尼对维护奥地利的独立也不那么上心了,整天跟希特勒走近。显然这是希特勒有恃无恐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最近英国首相张伯伦也宣称,如果德国占领奥地利,奥地利无法指望其他大国的帮助。美国驻法国大使布利特也通知德国,华盛顿“完全理解”德国改变欧洲地图的计划。法国也表示,无意干涉奥地利的事务。

    2月11日,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博士接受了希特勒的邀请,到贝希特斯加登去和希特勒会谈,解决“两国存在的误会和分歧”。可以说,许士尼格非常悲观,是带着侥幸心理去的。他打算尽一切努力,挽救奥地利的独立。必要的时候,可以满足希特勒的一切条件,只要他承诺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

    但是就在贝希特斯加登希特勒的山间别墅里,这位温文尔雅的许士尼格博士,遭受了那位“粗野的奥地利下士”拍桌子打板凳的威胁恐吓。

    “我再一次告诉你,”希特勒穿着一身冲锋队的褐色制服,戴着鲜红的e字臂章,拍着桌子,盯着许士尼格怒吼道,“事情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奥地利的整个历史就是不断的卖国行为!过去是如此,现在也没有好一些!这种情况必须告终,现在是时候了!长期以来,你,许士尼格先生,总是尽量避免采取友好的政策!许士尼格先生,我现在可以告诉你,我已经下定决心要这一切告终!德国是一个大国,如果它解决它的边界问题的话,没有人会出来反对的!”

    许士尼格这是第一次见到希特勒,他几乎被这种歇斯底里的发作惊呆了。一个国家元首,怎么在这种正式的会谈场合如此不顾斯文,竟然像个疯子?甚至连基本的礼貌也……

    许士尼格告诉自己:要努力保持和解态度而又坚持立场。他好容易等到希特勒的一个空隙,弱弱地说道:

    “总理先生……关于奥地利在德意志历史中的作用……这个问题,可能我同您有着不同的看法……奥地利在这方面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比如……”

    “完全等于零。”希特勒打断他,冷冷地说道,“我告诉你,完全等于零。在整个历史中,整个德意志民族主义的思想,都被奥地利破坏了。”

    “但是,总理先生,”许士尼格坚持道,“德意志文化的许多总成就,是不能和奥地利的文化贡献分开的……比如贝多芬,这样一个……”

    “哦?贝多芬?”希特勒嘲笑道,“我来告诉你吧,贝多芬是在下莱茵兰出生的,他是个德国人。”

    许士尼格涨红了脸,仍然坚持道:

    “然而,奥地利是他卜居的地方,是给了他成功的地方……德国诞生了贝多芬,而奥地利成就了贝多芬……其他的很多人也是如此……”

    希特勒不耐烦了,他明显不愿再跟许士尼格纠缠这些鸡毛蒜皮了。他摆摆手,坚决地说道:

    “也许是这样。我告诉你,事情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我负有一个历史使命,这个使命将由我来完成,因为上帝注定了要我这样做。凡是不赞成我的人,都要被摧毁……我选择了任何德国人都没采取过的最困难的道路。我已经获得了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比任何德国人都要伟大,而且不是靠武力手段。我告诉你,我是满怀着对我的人民的热爱的。”

    “总理先生……”许士尼格干涩地说道,“我很愿意相信这一点。”

    ……

    就这样“会谈”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后,许士尼格**得实在没办法了,他要求希特勒把不满意的地方一件件都说出来。许士尼格近乎乞求地说道:

    “总理先生,让我们尽一切可能来清除障碍吧,以便达成更好的谅解……只要这是可能的……”

    希特勒立刻说道:

    “这可是你说的,许士尼格先生。……我告诉你,我要解决奥地利问题,不管用什么方式。”

    “但是……”许士尼格弱弱地问道,“这个‘奥地利问题’,究竟是指什么问题呢?”

    希特勒瞪着眼睛,开始咆哮,吼叫了一大堆关于奥地利在边境构筑工事的话,言之凿凿地确定,这就是奥地利预谋对付德国的。

    但是许士尼格立刻否认有此事。

    希特勒拍着桌子咆哮道:

    “听着!你真的认为你可以在奥地利移动一块石头、而我第二天会不知道吗?我告诉你,只要我一声令下,你们那些可笑的防御工事都将被炸得粉碎!你当真认为能挡住我半个小时吗?我告诉你总理先生,在我的国防军开进去后,我的冲锋队和奥地利军团也会开进去,他们将会展开报复!没人能阻止他们的正当报复,甚至我也不能阻止!……但是我非常不愿意看到奥地利遭受这种命运。因为这种行动意味着流血,日耳曼人自己的血!

    “许士尼格先生,你片刻也不要以为,这世界上有人何人能使我放弃我的决定!意大利?墨索里尼同我站在一边。英国?英国不会为奥地利动一根手指头!法国?……两年前我进军莱茵兰的时候,法国本来可以阻止我。那时候法国可以很轻易地阻止我,那么我将不得不命令德军退回来!但是现在?已经太迟了!……明国?你也看到了,明国不但是德国的亲密盟友,而且我有把握让他们在这件事情上公开支持我!美国?美国刚刚为了几个钱,把自己和明国绑在一起了……

    “许士尼格先生,我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给你谈成条件的机会。要是我们现在不能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一切都无法挽回了。……考虑考虑吧,许士尼格先生,好好考虑考虑吧。我只能等到今天下午。过了今天下午,只能怪你自己了。”

    “可是……”许士尼格再次弱弱地问道,“总理先生的条件到底是什么呢?”

    “下午再说。”

    许士尼格:“……”

    ……

    '  '

    第170集

    2月12日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在贝希特斯加登山间别墅和希特勒会谈,这件事虽然不是公开宣扬、高调进行的,但也不是多么秘密的。()好几个利益攸关的国家的情报人员,都注意着这件事呢。目前虽然还没有一个国家为奥地利出头,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关注这件事。

    坐视德国吞并奥地利,意味着纳粹势力在欧洲的更大膨胀,意味着《凡尔赛合约》又一次被撕毁。除了意大利,谁也不希望看到这样。但是出手拯救奥地利,又很有可能让奥地利把自己的国家拖下水,最坏的情况,甚至有可能陷入和德国的战争。可以说,现在所有欧洲国家都怕德国。并不是说德国比所有欧洲国家都强大,是因为现在所有欧洲国家都怕打仗,甚至连意大利也怕打仗,只有德国不怕。

    希特勒抓住欧洲几大强国一战后恐惧战争的心理,摆出了一副不要命的光棍架势,动辄用战争来搞外交讹诈。而几大欧洲强国也多少都抱着“宁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的心理,一次次地不得已惯着德国,甚至不惜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只为的换来希特勒一个“到此为止”的承诺,给自己的国家和选民一个“保持和平”的憧憬。

    英法等国的绥靖心态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害怕德国的扩张,但更害怕自己国家被卷入战争。——两害相权取其“轻”,或者说是“万事先顾眼前”。

    ……

    除了欧洲国家外,世界上还有两个可以置身事外看这件事的强大国家,就是大明和美国。美国自不必说了,现在是中立国家,连卖一点军火都要绞尽脑汁钻《中立法》空子,对德奥合并这件事它是插不上什么手的。而另一个强大国家——地处东亚的大明帝国,它的态度就很令人猜测了。

    大明和德国关系走得非常近,在经济和技术领域有多项紧密的合作。但是大明和德国的社会制度、政治理念、意识形态、价值观都大相径庭——和德国的相去甚远,却和英、美、日等国更加相近。而且,大明不但和德国走得近,和英法等国走得更近,有着更悠久的友好历史。鉴于这些原因,很多人都认为大明帝国将和英法等国一样,对德国图谋奥地利采取一种“半推半就”的纵容态度。既不支持,也不用实际行动来反对。

    但是外人不知道,大明如今的选择可没有那么自由。按照两年前签订的《明德密约》,大明是必须在德奥合并这件事上明确表示支持的。现在面临两个选择:要么遵守密约、明确表示支持,要么撕毁密约。抽身事外是绝对不行了。

    进入1938年之后,大明内阁最担心的就是这件事。他们一直在商讨该采取何种选择。要是两年前的大明,那很好选择,直接支持德奥合并就行了。那时候大明还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世界性大国”,那时候大明80%的精力都放在对抗北清上了。能否在北清的威胁下保持独立、保持生存,是大明帝国的头等大事。那时候谁要是能给大明以实实在在的帮助,大明什么都肯干。跟魔鬼做交易都行。而那个时候也恰恰是德国给了大明实实在在的军事、技术帮助,这些都是英法等国一直没给的。大明也真的和德国做了交易,许诺将来德国图谋奥地利的时候,站在德国这一边。

    从这个角度讲,那时候,大明也是做了和现在英法等国同样的选择而已——和自己国家的安全比起来,其他一切都无所谓。

    ……

    现在时过境迁,大明不再是两年前的大明,德国也不再是两年前的德国了。现在的大明已经一统中华,成为了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反而把战火烧到了境外,在国际上不断主张自己的权益。现在大明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在北清魔爪下瑟瑟发抖的“小红帽”形象了,而已经成为一个浑身肌肉的斗士,西边和“布尔什维克主义”斗争,东边和“日本军国主义”斗争,在亚洲充当着国际警察的角色。

    明军每解放一座苏联集中营、每恢复一块苏联高压区的自由,都会引来国际上的一批溢美之词。这时候,大明也越发看重自己的“羽毛”了。偏偏在此时,大明却要面对《明德密约》的拷问。这时候再没有什么比公开赞同“德奥合并”更伤害自己羽毛的了。尤其现在,美**购之门刚刚打开,而美国国内的**,也是一边倒的厌恶希特勒。这时候站在希特勒一边,绝对没有好处。

    2月12日许士尼格和希特勒在贝希特斯加登的会谈,大明情报机构也是知道的。至于他们谈了什么,东厂是一点也打听不到。但是向小强的人民卫队,却给出了非常详尽的爆料,以至于让东厂嫉妒不已。

    因为这个,还因为当年《明德密约》是向小强一手促成的,现在13日内阁再次开会研究这个问题,也不能绕过向小强了。

    当着一帮喷云吐雾的大臣们,向小强也夹着香烟,边思索边说道:

    “很显然,无论是从情报还是常理看,昨天的会谈,完全就是希特勒把许士尼格叫过去威胁一番的。希特勒步步紧逼,而且每一步紧逼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毫无回旋余地。而许士尼格也毫无还手之力,基本上是任其宰割。他们上午倒没谈什么实际内容,主要是希特勒对许士尼格的精神打压。下午,里宾特洛甫和巴本给了许士尼格一份协定‘草案’,要他签字同意,说这是元首的最后意见,不许修改,不许讨论,必须直接同意。

    “至于协定大致内容,我们也探听来了。主要是命令奥地利必须取消对纳粹党的禁令,也就是说,今后奥地利纳粹党必须完全合法化。此外,所有被囚禁的纳粹分子必须立刻释放。要由塞斯?英夸特担任奥地利内政部长,还要他有主管警察和保安事务的权力。我们知道,英夸特这个人是个不折不扣的纳粹分子。还要让格拉斯?霍尔斯特瑙为奥地利国防部长——此人也是个纳粹分子。此外,还要通过若干措施,让德奥两国有步骤地交换100名军官,意思是让两**队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其实说白了就是要渗透奥地利军队。还有,要委任菲许包克博士为财政部长。当然,也是个纳粹分子。……不用我说了,诸位大人也一看就明白,这份协议是要许士尼格把奥地利政府整个儿交给纳粹分子。”

    '  '

    第171集 毁约还是履约

    许士尼格2月12日当天就回了维也纳。()希特勒宽限了许士尼格四天,命令他在2月15日为止,给他这个最后通牒一个“最有约束力的答复”。另外又宽限了三天,到18日止,来让许士尼格履行通牒中的具体条件。

    当天晚上七点半,希特勒批准了凯特尔将军所拟定的对奥地利世家军事压力的命令——“散布并无其事但听起来很可信的消息,使人听了必然认为德国在对奥地利进行军事准备”。

    在德**事入侵的威胁下,许士尼格屈服了。12月15日,他正式通知德国驻奥地利大使冯?巴本,他将在18日之前履行贝希特斯加登协议。16日,奥地利政府宣布了对纳粹党人的大赦,包括那些在杀害陶尔斐斯前总统案子中被定罪的纳粹党人,也将受到赦免。奥地利政府还公布了新内阁成员名单,塞斯…英夸特被任命为警察部长。第二天,英夸特这个纳粹部长就跑到了柏林区觐见希特勒,接受他的命令。

    2月20日,希特勒发表了演说热切地谈到许士尼格的“谅解”以及促成德奥密切了解的“诚意”。但同时,他又说道:

    “……有一千多万日耳曼人住在同我们接壤的两个国家里!有一件事情是绝不能有什么怀疑的:不能由于政治上同德国分开了,就让自决的权利也遭到剥夺!一个世界大国不能忍受他身边的同种族兄弟,因为对他的整个民族、命运和世界观表示同情,或表示一致,而经常遭受最厉害的折磨!既然这些日耳曼兄弟人民无法凭借自己的努力、在我们边界上获得政治上和精神上的自由,那么保护这些日耳曼兄弟民族的自由,就是德国的职责!”

    这等于是直截了当的通知:今后希特勒认为,700万奥地利人和300万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日耳曼人的前途,是第三帝国的事情了。

    这个“通知”,伦敦没注意到,巴黎没注意到,南京和华盛顿也没注意到。但是维也纳和布拉格,可都注意到了。

    4天后,许士尼格发表了一篇同样的演说,来答复希特勒。他慷慨激昂的说道:

    “……奥地利已经让步到了一个极限,我们正站在悬崖边缘。此时,我听到我的身后传来一个清晰的声音:‘到此为止,不能再退!’……奥地利绝不会放弃她的独立的!红——白——红(奥地利国旗颜色),誓死效忠!”

    希特勒20日的演说,在奥地利挑起了一连串的大规模纳粹示威运动。就在许士尼格演讲的同时。格拉茨有两万名纳粹党暴徒冲进广场,拆下扩音器,撤掉了奥地利国旗,升起了纳粹德国的e字旗。而旁边的奥地利警察根本不管,就在那里笑嘻嘻的看。

    许士尼格的政权正在垮下来。

    不但政治上发生混乱,经济上也发生了混乱。银行里有大批外国户头和本国民众都在提款。外国商行担心出事,纷纷向维也纳取消订货。外国游客也被吓跑了。

    ……

    在整个二月份,南京一直收到来自德国的请求,要大明履行两年前的密约,公开声明支持德奥合并。而南京政府一直在犹豫,一直在以“时机不到”来搪塞。德国驻南京大使一次又一次地要求觐见首辅大臣,态度从恳切渐渐的变得急迫了。最后德国大使隐晦地传达了一个元首的意思,也可以说是威胁:贵国不会是想赖帐吧?趁早别想,那可是白纸黑字,赖不掉的。到时候德国把这份协议在国际上一公布,贵国的“羽毛”不但保不住,还要多担一个“言而无信”的名声。

    这正是大明最担心的。大明现在想的就是先拖着,拖到水到渠成、生米煮成熟饭之后,大明再顺水推舟发表个声明,这样能把影响降到最小。但是在德国那边来说,大明在事情办成之前发表声明支持最有用,对办成这件事帮助最大。真等到“生米煮成熟饭”了,等到我都把事情办成了,你再发表声明表示支持,那还缺你这一口吗?

    但是苦就苦再当初的密约定得不细,只是规定了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大明要声明支持德奥合并。至于什么时候是适当的时候,却没有规定。也难怪,两年前,吞并奥地利也只是希特勒脑子里的一个梦想,至于今后会不会有“德奥合并”这回事、什么时候有这回事,希特勒都拿不准。所以即便订密约,也只能写得很含糊。况且那时候“大明支持德奥合并”最多算个附加条款,锦上添花用的。那时候希特勒最看重的是“大明支持德国对但泽走廊的要求”。

    但是到了今天,“大明支持德奥合并”这项密约反而成了德国最看重的东西了。希特勒是死死攥在手里,根本不打算放过。

    南京的内阁会议也开了好多次。期间有人认为应该毁约,有人认为应该履约。

    支持毁约的人认为:现在和德国合作的好处基本上都到手了,北清也灭了,中国也统一了,德国能给我们的差不多都给我们了,很多德国的新技术我们也都应用发展消化、成为自己的东西了。另一方面,德国这两年的所作所为也越来越不堪,再跟它搅在一起,真的很毁自身形象。现在大明最需要的就是来自英美的支持,尤其需要美国的巨大生产能力,来帮助我们打赢两场战争。毁约自然是很不好,不过也没有办法。如果大明想重新站队、再一次让利益最大化的话,承担毁约的名声,也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但支持履约的人认为:事情不能这么看。大明这近百年来在世界上有那么好的人缘,那么多的盟友,让那么多国家相信自己、不提防自己,靠得就是“诚信”二字。一个国家在世界上混,就和一个人在社会上混一样,无信不立。一个国家言而有信,签约必履,承诺必守,会让很多国家都愿意跟你交往,而且不怎么防备你。为什么大明海军力量那么强大、国力那么强大,可英法美诸国并不担心大明图谋他们的南洋殖民地呢?为什么日本的海军力量和大明差不多、但是国力却大大逊色,但西方诸国从不提防大明,反而对日本严加警惕呢?为什么当大明向西方诸国发出照会、要求他们不派船帮日本运货、他们就都照办了呢?

    就是因为大家都觉得和大明的关系很值得维持,而和日本的关系就不那么值得维持。毁约等于是耍流氓,大明可能觉得毁这一次约无伤大雅,况且毁的又是纳粹德国的约,但别国不这么看。虽然在这件事上,他们肯定支持大明和德国毁约,但大家私下里会想:明国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这次毁的是纳粹德国的约,但下次说不定就会毁我们的约。那么大明的信用就会大受损失。一个国家一旦信用丧失,成为了诸国眼中的流氓国家,那么即使他再强大、强大如苏联那样,照样会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排挤。

    向小强比较倾向后一种意见。他也觉得一个国家在世界上混,就像一个人在社会上混一样,先不说诚信道德什么的,起码“关系网”很重要。二十世纪已经开始全球化了,仅凭着自己的蛮力单打独斗终究不是办法,还得要拉帮结派、培植人脉,必要的时候能借力打力,一呼百应。就像后世美国那样。那么如何和别人相处,就非常重要。不管怎么说,“言而无信”绝对是取死之道。毁约,得到的是眼前利益,丧失的是今后的长远利益。

    '  '

    第172集 摆脱德国

    整个三月上旬,向小强都在大明政府和皇室中上窜下跳,施加各种影响力,极力设法拖延大明政府作出表态。()可德国方面隔三差五的催促一番,语气越来越急躁,措辞越来越难听,沈荣轩和内阁大臣们都觉得实在不好再拖了,无论是履约还是毁约,总得有个答复。

    但是向小强每次都用“时机不到”、“再等等”来劝说,而且每次都能给沈荣轩提供不少德奥双方高层的细节情报。比如许士尼格又和谁打电话了、希特勒又会见谁了,等等。沈荣轩也知道,看来对德情报是人民卫队的强项,反正东厂这方面远远比不过人家,也会虚心接受。他也就利用这向小强提供的这些细节情报,自己进行分析判断,每次也确实都觉得有点时机不到。

    就这样到了3月8日,向小强突然告知沈荣轩,许士尼格会在四天后,也就是12日举行一次奥地利全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