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937》免费阅读!

大明1937第190部分阅读(2/2)

作者:未知

几乎各村各镇,家家户户都在收拾行李细软,准备天一亮就成群结队南逃。

    平时南逃大都是单独行动,便于躲避搜捕。但是现在人们成群结队,提防的已经不是官军的盘查了,而是提防那些散兵游勇、土匪山贼的趁乱抢劫。

    所有人都知道,起码在自己家乡这一带,大清要垮了,天下要乱了,可能要改朝换代了。

    ……

    25日早晨,天上开始出现了明军的飞机。

    但是这些飞机的目标,并不是地上一群一群向西蠕动着的清军,而是秦齐铁路沿线的村镇。他们撒下了大量的传单。

    这些撒向平民的传单和撒向清军的不一样。给清军的传单,就是平常的16开纸,一本书那么大,方便每个士兵捡拾、传阅,也方便藏在口袋里。而这次撒给平民的传单不一样,这是4开大小,每一张都像报纸那么大。因为考虑到北清农村识字率很低,大传单方便贴在村口墙上,让村里识字的人念给大家听。

    明军的判断很准确,这两天,从郑州到函谷关的豫西一带,北清的统治已经出现崩溃迹象,城镇里还好一点,在下面的乡村,官府的统治已经基本终结了。别说村民把南明传单贴在村口念,就是成群结队南逃都没人管了。

    到了25号上午,各村村口上、村庄内的土墙上,明军传单都被村民们贴了上去。每张传单下面,都围了一大圈人,最里面总有一个识文断字的,在大声的念。

    传单内容是大明政府和大明军队联合发出的。

    大明政府恳请豫西百姓不要大规模南迁,请民众留在当地,城镇居民请留守自己的岗位,维持社会正常运转,乡村居民请看护好自己的家园和土地,不要误了农时,不要使其荒芜。

    同时,大明军队向百姓保证,清军郑州兵团已经全线溃败,明军光复豫西、光复关中、光复三秦、光复山西指日可待。现在本传单所到的地方,已经是大明的国土,土地上的人民,不仅是名义上的大明人民,也已经是实际意义上的大明人民。

    传单还以大明帝国临时军管会的名义,要求民众保护好自己的一切财产。大明军队有充足的后勤保障,大军所至,不会向当地居民强征一颗谷、一分钱。民众一定要守护好自己的财产和粮食,严防清军溃兵抢劫。一旦遭遇清军溃兵抢劫,请民众不要反抗,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同时记下对方的番号、军衔,待明军来了,有专门的部队统计这一切,之后为受害百姓做主。

    传单郑重宣告:所有从你们当地经过的清军溃军,他们的目的都是关中,而他们最终归宿,都将是大明军队的俘虏。他们对沿途百姓的每一次骚扰,几天后都将受到惩罚,而你们,将是见证人。

    此外,连同传单一块儿扔下去的,还有无数面大明国旗。传单里说,如果愿意,任何人都可以将这些大明旗帜挂到任何他们想挂的地方。

    ……

    北清的统治机器,那些平时的特权机关、暴力机关,此时都已经是自顾不暇了。江淮各地发生的一起起百姓清算官府事件,他们也都有所耳闻。他们现在最害怕的,就是相同的命运降临到自己头上。一个不得人心的政权,它所依赖维持统治的就是军队。而那些官府、警察机构,尽管它们平时最是嚣张跋扈,尽管它们平时如食人猛兽一般令人畏惧,但是一旦支撑政权的军队倒了,它们的脆弱立刻就会显露出来,立刻就会成为愤怒的民众最先清算的对象。

    恐惧,促使各地的官僚机器联合起来,以求自保。

    一般都是一个地方的警察们充当保镖,护送着整个县、或者整个乡的官僚特权机构撤离。乡间土路上到处都是这样的队伍:长长的驴车骡车队伍慢慢行进,大车上除了大小箱子,就是大腹便便、脑满肠肥、失魂落魄的官僚,还有哭哭啼啼的、数量几倍于他们的女眷们。

    车队的两边,是那些满脸横肉、提着长枪短炮的警察们。这些警察们也大都是大腹便便、脑满肠肥,完全找不出一个体型正常的。即使是二十几岁、刚穿上制服不久的年轻警察,也都是吃的跟猪一样。

    这些披着一身“虎皮”、平时作威作福、恨不得生吃活人的人,现在在车队两边充当大官们的保镖,走的也是头冒虚汗、眼冒金星,脚底起泡。他们平时过着山珍海味、吃喝嫖赌的生活,身子早就被酒色掏空了,哪受过这份儿罪。但是没办法,军队没了,他们这些人就是唯一的暴力机关了。

    他们挎着沉重的盒子枪、步枪,一边喘着粗气走路,一边尽力拿出平时的威风来,恶狠狠地瞪着路两边人山人海的百姓们。

    那些百姓也一句话不说,只是死死地盯着他们,盯得他们心惊肉跳,满手是汗,紧握着枪。

    这时候,枪就是命。

    ……

    突然,头顶上传来“嗡嗡”声,所有人都仰头看去,天空出现了一个黑点。黑点不同的往下扑,越来越大,很快变成了一架明军战斗机。

    这架飞机压低着机头,“唰”地一下贴着逃亡队伍的头顶擦过去了。

    没过片刻,这架战斗机又从对面冲下来了。

    然后——

    “哒哒哒哒哒哒哒…………”

    机身两侧和双翼上的四挺机枪喷着火舌,土路上炸起四条尘柱,飞快地从逃亡车队上掠了过去。

    尘柱到了车队上就成了血柱。一瞬间,这支逃亡车队被打得血肉横飞,血雾、脑浆爆得到处都是,当场就躺下了二三十具尸体,还有更多的人在惨叫哭嚎。

    两边的百姓也都惊呆了。突然,他们爆发出了一阵雷鸣般地欢呼声:

    “好————!!!”

    “杀得好————!!!”

    “再来一下!!!”

    “大明万岁!!!”

    “杀得好!!全杀光!!!”

    “再来一次!!!”

    仿佛是顺应民意一般,这架战斗机转眼又从另一端俯冲了下来,重新扫射了一遍。这次又留下了一地尸体。

    接着,飞机盘旋了一圈,拉起来飞走了。

    天上,飞行员在无线电里只说了一句:

    “发现北清武装人员持枪押运大批货物,经观察不像军用物资,判断为抢劫所得。遵照命令,已进行攻击,完毕。”

    地面上欢声雷动。这支逃亡官员队伍,已经被完全杀散了,那些活着的警察尽管还挎着枪,但也已经吓得爬不起来了。现在,两侧愤怒的“人海”正在向中间挤压,将完成明军飞机没完成的事情——把这些人变成肉酱。

    ……

    25日上午传单广泛撒下去之后,整个豫西民心立刻稳了。南逃潮立刻缓和,很多逃到半路的百姓看到传单,看着到处飘扬的大明国旗,又返回了自己的家。

    到了25日中午,整个豫西大地上虽然还有几十万清军、警察、宪兵、特务、官僚、守备民团,但是已经到处飘扬着大明国旗了。而那些清军、警察、宪兵、特务、官僚,就在这些飘扬的大明旗帜之下,在百姓的唾沫和羞辱之下,如同丧家之犬一样,卷着细软铺盖狼狈西逃。

    整个上万平方公里的豫西地区,一夜之间,等于说已经是南明的后方了。到处飘扬着大明国旗,到处贴着明军的传单。当地百姓虽然还没见到一个明军,但是已经从心底里把自己当做大明人了。他们大都留守在自己的家园和岗位上,维护着社会的正常运转。权力真空期间,竟然没发生大规模的混乱。

    安定这一切的,不是炮弹和炸弹,而仅仅是一张张传单。

    ':'

    '  '

    第44集 传檄定三秦(2)入关

    10月25日,清军郑州兵团全面崩溃。

    从24日夜到25日中午,在近一天的持续崩溃中,整个集团军分裂成了若干团级和营级的独立武装,一路向西狂奔,并伴随着大大小小的火并战斗。但是到了25日下午,大多数火并战斗停止了。因为有望快速抢到函谷关的途径只有一个:铁路。而铁路只有一条,而且只有反应最快的一个团和两个营“抢到了”铁路,并把其他大多数队伍甩在了后面。

    所谓的“抢到铁路”,其实就是抢到火车。这反应最快的三股武装抢先抢到了火车头和足够的车厢,先后向西驶向函谷关。他们不但自己抢到了火车,而且沿途每到一站他们都要停一下,把站上能找得到的车皮车头破坏一空,才继续西行。

    这样后面的大多数武装发现,一旦落后就再也追不上了。因为每一站的车头车厢都被烧掉炸掉了。从这里到函谷关一二百公里,沿途又都是穷地方,连汽车也抢不到。靠两腿走得走到猴年马月。要是强行军的话,别说抢函谷关了,到那儿之前先得累趴下一大半。

    于是后面大多数“独立武装”的长官们都现实起来了,他们看到抢“镇关侯”确实无望了,便纷纷约束部队,掉头往东,向明军投降去了。这样不管怎么说,当团长的还能拿到10000明洋,当营长的还能拿到3000明洋呢。

    很多官兵们都后悔:早知这样,还不如原来好好打一仗,保陈司令当“关中王”呢。但是大家一看,整个十三集团军这时候已经分崩离析了,再组织起防御已经不可能了。明军大部队也占领郑州、开进洛阳平原、追着后屁股撵过来了。这时候在反过头去抵抗,真的是除了丢掉小命啥也捞不到。直接投降,当官的还能拿到奖金,当兵的也能保住性命,直接拿南明“绿卡”。也是很不错了。

    那些当兵的也都想开了,也都在自我平衡:虽然原先陈司令说得好,打死一个明军士兵多少多少大洋、打掉一辆明军坦克多少多少金子的,但那是要拿性命去搏的,金子再多也得有命花。就算侥幸不死,弄个缺胳膊少腿的,落个后半辈子残废,那金子再多,活得还有什么味儿。所以说,还是老话说的好:平安是福、知足常乐啊!

    ……

    25上午,明军人民卫队的轻型坦克呼啸开过了郑州城下,向西挺进。9点钟,陆军一个营和一个宪兵连举行了象征性的入城式,在郑州百姓如痴如醉的欢呼声中,排着整齐队列进驻郑州。这支部队将暂时驻扎在城内,维持郑州秩序,防止发生之前的那种大规模血腥事件。

    中午,明军从北汝河走廊北上的部队,和从郑州、荥阳虎牢关西进的部队,在洛阳城下会师。洛阳平原被拿下,洛阳正式光复。中午12点整,又是一个陆军营和一个宪兵连举行了象征性的入城式。和明军先前攻克的每一座城市一样,这两样东西:鞭炮和酒,立刻被老百姓抢购一空。十三朝古都洛阳,也弥漫在一片鞭炮声和酒香之中。

    洛阳以西130公里外的函谷关,此刻正是炮声隆隆,枪声震天。

    原先守备在函谷关的有两个师,也是属于第十三集团军的。按道理他们兵力最强,而且函谷关就是他们的防地,如果要是抢“镇关侯”的话,那支部队也抢不过他们的。因此明军为了调动郑州、洛阳方面部队的“积极性”,就在传单里明确规定:这场“先入关者为侯”的竞赛,原函谷关的守备部队不得参加。即使他们守住函谷关,“镇关侯”也不会封给他们。这样就刺激了整个郑州兵团都来投身这场“竞赛”了。

    到了25号早上,一个团坐着火车从东边飞速奔来,在函谷关前停下,要求换防。

    ……

    函谷关守军编制是一个军,由两个师组成。军司令部这一整夜都不停接到郑州集团军司令部的急电,命令他们紧急把住函谷关,不要放一兵一卒入关。命令一封比一封来的急促,而且每一封都是以陈旺武本人的名义落款的。函谷关军长也早知道了东边发生了什么,也明白自己手中的函谷关奇货可居,整个郑州兵团都想得到它。他也知道陈旺武想利用控制函谷关守军,重新控制郑州兵团。

    军长也假意回复陈旺武,表示服从命令,同时加强防务,心里琢磨着该怎么用手里的函谷关为自己谋最大的利益。

    他知道,自己手里也就两个师,而且还是要塞师,出了工事,手里就基本只有轻武器了,连大炮都很少。而且交通工具缺乏,严重依赖后勤补给。这点兵力虽然可以控制函谷关,但是却控制不了整个关中。所以“关中王”的梦,集团军司令做得,自己做不得。

    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他第二个念头,就是想到要把住函谷关勒索明军,逼明军把“镇关侯”封给自己。虽然明军传单上明确把自己排除出去了,但是明军急于进函谷关,而函谷关又在自己手里,那逼明军把“镇关侯”封给自己,貌似也不困难。

    但是他转念一想,这样逼着明军自食其言,无异于玩火。万一把明军惹急了强攻怎么办?如果当初整个郑州兵团撤入关中、兵力后勤都很充足的情况下,那明军未必愿意强攻。但现在自己不过两个师兵力,火力、兵力都远逊于明军,后勤也要依赖整个集团军提供,而现在集团军已经崩溃,等于说是只有靠自己了……

    ……纵然是占有地势优势,又能守多久?手下弟兄可都盼着当大明人呢,有多大的把握让他们为了自己一个人的富贵,浴血奋战?陈旺武手里有两个城市的银行财富,又有实力勒索“关中王”,能开出让麾下弟兄卖命的价码来。自己开得出来吗?

    再说,进关的路可不止这一条。南边还有武关。西边还有大散关。郑州兵团一垮,秦岭和汉中的那几个老弱病残清军还不望风而降?守在武关和大散关上的那几个兵,敢跟明军谈条件?等明军从那两边打进来了,有自己好看的……自己就这两个师,总不至于再分兵去守武关和大散关吧?

    最关键的,郑州的黄河大桥到底有没有炸掉,自己可还不知道……要是完好落在明军手里了,那明军就可以先进山西,再回过头来进关中……黄河上的浮桥渡口可不止一处……

    思来想去,函谷关军的军长觉得,绝不能把住函谷关勒索明军。那样没好果子吃。

    但是,函谷关仍然要把住。因为,勒索明军他不敢,勒索友军他还是敢的。

    ……

    25号早上,首先乘火车抵达函谷关的一个团,喜滋滋地下来,要求换防。但是,函谷关守军司令提出了一个让他们意想不到的要求——换防可以,拿钱来。

    这个团长一愣,马上想到这没什么奇怪的。“先入关者为侯”的消息,想必早就传到这里了。守关的这家伙看自己不在“镇关侯候选人”上,估计又没有胆子把住关勒索明军,就开始勒索自己来了。

    要在平时,对方是军长,自己是团长,官大一级压死人,这还差着三级呢,肯定得点头哈腰的。但是现在双方都知道自己的军衔扛不了几天了,回头一投降,都是老百姓。所以军长也不摆架子了,团长也不点头哈腰了,双方在地堡里面对面坐着,喝着茶,像两个生意人一样讨价还价起来。

    团长先开价,愿意签下契约,当上侯爵后给军长50万银洋。

    军长哈哈一笑,不干。50万大洋太少了,他就算直接带队投降明军,光奖金就有50万明洋。同样是50万,人家那可是明洋,比大洋值钱一倍。在他眼中,自己手里的函谷关可远远不止这么多钱。眼前只能这小子要是拿在手里,今后每年可就有50万明洋的收入了。想用区区50万大洋打发自己?他还太嫩了点。

    团长表面气定神闲,但是心里却急得很。因为他只是第一个到函谷关的,后面还有许多人在追呢。

    军长也明白这个。他本来可以把住函谷关,等各路人马都到齐了,再“拍卖”,函谷关由价高者得。那样他能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是他不太敢这么干。一来等各路人马都到期了,说不定明军也就到了,那啥玩意儿都吹了。二来这么干太损了,太容易让人怀恨在心。就算某个团长营长咬着牙、许诺他一大笔钱,但是人家投降后,那就是侯爷了。自己投降后也只是个平头百姓。按照军长的逻辑,人家一个侯爷要是想报复自己的话,还不像碾死个蚂蚁一样?就算不报复自己,他要是赖账的话,自己一个老百姓能把人家侯爷怎么样?

    所以,这个军长还是很现实的,他也不太敢勒索太高,太高了将来自己也不见得能拿得到。让人家现付是不可能的。人家一个团长,就算再会敛财,当场也拿不出50万大洋来。肯定要先“赊账”,当了侯爷之后再还。

    双方你来我往,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最后把价码定在100万大洋上。然后团长很会盘算,他又主动多给了15万大洋,条件是函谷关守军协助他守关,直到明军到来。

    本来他一个团的兵力,不一定能保证函谷关不被人家夺去。这样一来,别人无论如何都夺不去了。

    这个军长盘算了一下,欣然同意。这样的话,就等于是第一年的年金要全归自己了。

    敲定后,两人哈哈大笑,煞有介事地开酒干杯。两人都有一种“双赢”的感觉。

    ……

    25日早上到上午,先后又有一个团、一个营坐火车抵达函谷关。他们发现函谷关已经被先前的团占领,便联合起来强攻。但是只攻击了一波,狭窄的山谷中躺倒了几十具尸体,进攻者就发现,他们再也指挥不动军队了。原先手下弟兄们嚷嚷着要保自己当镇关侯,嚷嚷的最凶的人,这时候是跑得最快的人。当初手下们的那种狂热尽头,在第一次攻击中,就被机枪子弹打得一点不剩了。

    关下的那一个团长和一个营长这才醒悟过来:原来就自己手下这帮人,让他们抢先去“抢关”没问题,要是别人已经抢到了,指望他们浴血奋战的“攻关”,那纯粹是痴心妄想。

    “血的教训”让他们都现实起来,纷纷集合手下的弟兄,掉头向东,投降明军去了。

    守在关上的那个团长,此刻后悔不迭:早知这么好守,就不多花那15万的冤枉钱了。

    ……

    中午1:30,函谷关清军看到,东边的宝洛公路上,遥遥的出现了挎斗摩托车和轻型坦克。坦克上飘扬着南明的旗帜。

    明军人民卫队的先头部队到函谷关了。

    函谷关守军军长已经捞得足足的了,也不敢再刁难明军,立刻下令:各座工事挂出白旗,部队放下武器,排列在公路两侧,等待受降。

    明军人民卫队机械化步兵师一弹未发,四平八稳地从狭长幽深、两侧山体遍布机枪火炮堡垒的“函谷”中开过。

    下午2:00,明军先头部队通过函谷关。

    下午3:30,明军先头部队通过了左侧是崇山峻岭、右侧是滔滔黄河的潼关,正式进入关中。

    ':'

    '  '

    第45集 传檄定三秦(3)解放母亲河

    “明军入关了!!!”

    一声惊恐的通讯兵报告,顿时回荡在整个满清统帅部里。()清帝广武听到这声报告,长叹了一声,缓缓靠在椅子里,心中充满一阵凄凉。其他人,从元帅将军到下面的中下级军官,每人心里也都充斥着惊恐和焦虑。

    从昨天晚上听到郑州兵团开始解体、特别是看到了南明那份“先入关者为侯”传单电文的时候,他就明白了:明军入关必将发生在几十小时之内。而大清对此毫无办法,无法阻止。

    今天,终于听到了这声报告。

    广武脑袋靠在柔软的皮靠背上,望着天花板,心中只想着一件事:这场战争,大清输掉一半了……关中,再也不是大清的了……南明,算是在北方彻底站住脚了。

    他在想着,292年前,那一声“清军入关了”,是否也是这样惊恐地回荡在这里?惊恐地回荡在这同一个城市里?292年前的那个时刻……那些汉人……他们当初听到这句话时,会是什么感觉?

    ……

    广武摇摇头,坐起来,看着墙上的大地图。他捏捏额头,强打起精神计划着下一步的战略。

    随着明军进入关中,整个陕西必将落入明军之手。大清重新夺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至少,明军将在几十小时之内,完全控制整个陕南。至于陕北,广武判断,明军倒未必会马上去实施占领。明军一旦拿下了陕南,下一步最关心的必然是东渡黄河、进入山西。陕北战略重要性远比不上山西,而且是几百公里的黄土高原,经济落后、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环境恶劣,而且再往北还是毛乌素大沙漠和黄河,足以成为屏障。

    不过,就算明军一时不去占领陕北,清军短期也没什么希望去抢先占领陕北。距离陕北最近的军队,仍然是明军。清军无论是西北兵团、中原兵团、还是京津兵团,增援陕北的距离都要比陕南的明军远得多。

    眼下必须火速增援的,是山西。

    昨天夜里听到郑州兵团崩溃的奏报后,广武就判断明军必然入关,而且大清毫无办法,只能眼看着。他当即就做出了“壮士断臂”的决策,紧急下旨,命令立刻炸掉山陕之间的三处黄河浮桥。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炸掉。既然陕西已经注定落入明军之手,而且大清无望夺回,就干脆咬咬牙,把陕西彻底丢给南明,全力保住山西。

    山西直接毗邻华北平原,又有崇山峻岭做屏障,进可供退可守,只要把山西拿在手里,就可以随时威胁华北平原的敌军侧翼、或者增援华北平原上的友军。广武刚才说“大清输了一半了”毕竟还有些夸张。只丢了陕西,最多是南明在北方站稳脚跟了而已。而且大清东部和西北连接的铁路干线,是从黄河以北的河套平原绕行的,不通过陕西。因此也不存在“割裂大清和西部的联系”这回事。只要山西还在手里,凭着黄河、吕梁山、太行山这三道屏障,那就能把南明牢牢地挡在西边,威胁不到华北平原。

    广武昨夜临睡觉前,已经下旨紧急抽调京津兵团的5个八旗师、以及中原山东兵团的15个汉军师,立刻乘火车进入山西。本来华北平原上铁路网还算密集,由南北走向的两条干线、和东西走向的几条支线组成,呈“目”字形,能够称为“铁路网”。但是华北进入山西,却只有一条铁路。就是石家庄——太原——吕梁的这条“石吕线”。

    问题是,这条铁路从东向西,要穿过太行山才能进入晋中平原。而山西的形势……基本上就是太行山纵队在做主了。太行山,那更是太行山纵队的地盘。尽管和大清增援部队比起来,他们人少、装备差,但是124公里的山间铁路,势必成为这5个八旗师、15个汉军师的鬼门关。

    可以想象,这124公里的铁路,有多少处都是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间蜿蜒修筑的。依照太行山纵队对太行山的控制程度,人家把这124公里的铁轨拆的一根不剩,那都算厚道的了。更可能的做法是:在铁路的每一处转弯、悬崖处都埋上炸药,专等军车经过,然后一声巨响,连人带车,整列炸下悬崖……

    广武思来想去,觉得万万不能用铁路。用铁路的话,就这一百多公里的山路,够让大清援军死一百多次的。

    和铁路全程并行的还有一条公路,叫做“石吕公路”。广武决定使用公路。在5个八旗师和15个汉军师从原驻地调到石家庄之前,可以用铁路。华北铁路网很安全。但是到了石家庄,再往西就进太行山了。他打算让部队在这里下火车,就从石吕公路上,步行穿过124公里的太行山区。

    走公路,仍然是那条线。虽然也肯定会遭到太行山纵队的伏击,但是毕竟不会像火车那样,弄不好就全车覆没。部队在遭到伏击后,还有后撤、还击、呼叫重炮轰击的机会。广武打算让汉军师打头阵,八旗师在后面督战。这种山间公路,两侧是悬崖和高山,后面是督战队,面对的也只是游击队的轻武器,那些汉军总不会再大溃逃了吧。

    不过话说回来,太行山东侧降水丰沛、植被茂盛,两侧山里随便埋伏多少人马都难以察觉。那些游击队只要在山林里架上几挺机枪、一两门迫击炮,就足够送掉上百清军性命的了……

    ……还有时间。124公里用步行,携带重武器和补给辎重……中间再遇上几场阻击战……一个星期。幸运的话一个星期进入晋中平原,这是最快的了。

    想到这里,广武烦躁地捏捏额头,重重地叹了口气。他不禁感叹:当初明军花大代价扶持太行山纵队,现在看来是多么划算的事啊!不说别的,就这关键时刻逼得大清有铁路不敢用,为明军争取了时间,就把之前那么多次空投的代价都赚回来了。

    明军的舟桥部队架浮桥的本事,广武是领教了的。进攻日那天,一天一夜在长江上架好浮桥……当然,那是在南明家门口,经过了长期的充足准备,各种物资器械齐备,运输极度便利的条件下。现在么,连肃清关中、带后勤大部队跟上,架桥……这怎么说,最快也要三四天吧。黄河比长江窄得多了,明军架桥绝对不会超过一天。也就是说,最多五天,明军将进入山西。

    依照山西的空虚程度和明军的推进速度,最多三天,明军将基本占领山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