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937》免费阅读!

大明1937第205部分阅读(2/2)

作者:未知

洲。

    也就在同时,东边大洋彼岸的日本,在东京,也正有一场秘密商谈正在进行。

    一间舒适的小客厅里,阳光从高大的落地窗洒进来。壁炉里火焰温暖的跳动着。房间中央几只沙发,墙上是一副东亚地图。

    广田弘毅内阁的三大重臣,和一名军部元老,正在进行秘密商谈。

    他们是:日本帝国首相兼外交大臣广田弘毅、陆军大臣寺内寿一、海军大臣永野修身、军令部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

    四个人中年龄最大、资格最老、身份最高贵的,就是载仁亲王。载仁亲王是当今裕仁天皇的叔祖,替天皇陛下掌管着陆军的。资格之老,整个日本军界没几个人能比。老头1882年就留学法国学习军事,1887年任陆军少尉,在甲午、日俄两场战争中都有不俗表现。今年已经71高龄了,一身华丽的元帅军服,绶带斜挎在身上,鼻子下面一副上翘的“布琼尼式”大胡子,浓眉大眼、威风凛凛。

    但是如今是年轻人的天下。老头越老越成精,现如今他以元帅军衔担任军令部参谋总长,身为一帮愣头青“参谋”的头头,自己却愈发深沉,城府之深,简直是高深莫测。

    他靠在沙发里,双手扶膝,皇族亲王的架势端的十足,但是双眼却微闭,两抹上翘的大胡须微微一动一动,好像在养神,由着眼前的几个“年轻人”折腾,实际两耳却像雷达一样,敏锐捕捉着每一个词。

    广田弘毅是四人里唯一的文官,五十多岁,身着考究的西装,在墙边的地图前缓缓踱着步子,一边温文尔雅地沉吟着:

    “……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参谋总长殿下的意见,我认为不失为一条稳妥之路。关于清国目前的局势……和它重新振作的可能性,我想诸位想的都和我一样。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达成了统一的意见……清国的疆域、资源、人口等等都远超明国。然而近百年来,它一直没有像我帝国和明国一样,进行真正的、政治层面的改革。而且在看得见的将来。它的统治者依然会拒绝进行触及政治层面的改革……

    “自助者,然后天助之。不管是一个人还是国家,如果自己没有改变自身的决心,就算是天,尚且帮不了它,何况我们日本。自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在这个庞然大物身上倾注了太多的热情,如今眼看就要化为泡影。现在清国已经靠屠杀投降官兵的家属来维持前方的士气了。根据昨天的情报,仅直隶一省,就有一万以上的人被处决。被送进劳动营的士兵家属,应该在这个数字的五倍以上。根据常识推测,中原战场上,清军士气崩溃、大规模哗变已经随时会发生了……在这个关键时候,我帝国作为亚洲最早觉醒的国家,有责任及时出手,至少在满蒙……”

    说道这里,他快步走向地图前,扬起手臂,在中国东北地区划了一个大圈,狠狠敲了两下,坚定地说道:

    “至少在满蒙,进行一番积极的作为,为帝国之发展取得一块一展抱负的空间。同时我大日本身为亚洲民族之领袖,理应在东北亚,在黑暗的清国、和英美的代理人明国之间,保留一块纯粹的亚洲人的空间。未来我大日本将从这里开始,走上一条驱逐西人、解放亚洲的道路。为此,果断抛弃清国、暂时联合明国,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沙发上的三个人都看着他,没什么大反应。载仁亲王依旧微眯着眼,唇上大胡须微微颤动着。他心想,这个广田大概当了太长时间的外交官,染上了职业病,现在连关起门来说话都是漂亮的不行。

    陆军大臣寺内寿一嘴角显出笑容,显得很满意,微微点头。首相这番慷慨陈词,颇符合他的扩张思想。

    海军大臣永野修身看看其他人,平和地说道:

    “刚才总理大臣阁下说到我们已经达成了统一意见……我很愿意和总理大臣阁下达成统一意见,不过现在,我还是想谈谈个人的看法。”

    广田弘毅走回沙发,坐下端起茶杯,微笑道:

    “不要客气,请您畅所欲言。”

    永野修身其身来到地图前,指着东海、黄海的一大片,朗声说道:

    “我帝国是海权国家。明国也是海权国家。我帝国联合舰队和明国之舰队,并身为亚洲最强大的两只舰队。当然,考究的说,我们要比明国的海军强大一些。不过也仅仅是强大一些,并不能形成压倒性的优势。我想,如果把东亚和大洋洲、也就是环西太平洋地区比作欧洲的话,那么毫无疑问,清国就是俄国,明国就是德国或法国,而我们日本就是英国。无论从疆域上、国土面积上、还是陆海军实力上,都没有比这更恰当的比喻了。

    “而众所周知,大英帝国之所以保持了三百多年的辉煌,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它始终采取“联弱抑强、欧洲均势”的国策。拿破仑时期法国一家独大,它出面联合欧洲各国反法。之后俄国身为反法盟主强盛起来,英国又扶植法国反俄。俄国之后法国又强盛起来,英国又支持普鲁士反法。之后十九世纪末,英国又联合法俄两大旧仇,组成协约国共同反德。到今天为止,英国成功保持了全世界最大的殖民领地,全世界最大的海军舰队。

    “请诸位注意,当时英国和俄法的矛盾丝毫不比之前小。在亚洲,英俄之间因扩张引起的冲突不断。在非洲,英法对这块大陆的争夺则是更加激烈。但是英国之所以下定决心联合俄法共同反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国正在努力扩张海军。这直接触及到了英国的底线。那时的德国不但已经拥有最强的陆军,而且正在拥有世界最强的海军,这是英国不能容忍的。因为这威胁到了英国的本土安全。

    “在亚洲,我们的处境就是英国。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日本拥有亚洲最强的海军,而清国拥有最强的陆军。明国同时拥有第二强的陆军和海军。按照这种思路,在日清战争消灭了清国的海军之后,我们就一直站在清国这边,遏制拥有第二强海军的明国。但是今天的战争打破了这一观点,清国的陆军被证明是不堪一击的,而亚洲最强陆军的头衔转到了明国头上。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极为危险的局面:明国不但有着最强的陆军,还有着几乎最强的海军。

    “我之所以称之为‘极为危险的局面’,无非是想说明,现在帝国的处境,已经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处境几乎一样。帝国的国力显然不及明国,帝国的陆军……”

    他看了一眼正襟危坐的寺内寿一,发现这位陆军大臣正恶狠狠的盯着他呢。永野修身微微一笑,继续说道:

    “至于帝国的陆军,我相信,世界上在没有一支军队如同大日本皇军一样优秀的了。但是必须客观的说明,我们有着全世界最优秀的武士,但是这些武士并没有被足够的飞机、坦克、自行火炮、和汽车武装起来。而这些东西在二十世纪的战争里,是极为重要的……”

    寺内寿一冷笑道:

    “海军大臣阁下,如果您只是说海战,我毫无话说。但是纵使是新时期的陆战,起决定作用的也是人,而不是一两件漂亮机器。我提醒阁下注意,帝国皇军有着最强大的精神武器,那就是‘大和魂’。明国士兵软弱怕死,从小生活优越,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素质。对于稍高的伤亡,即难以忍受。他们缺乏的就是精神。这是明国军队最大的软肋。”

    永野修身微微一笑,点点头,没有跟他纠缠,只是继续说道:

    “……有鉴于此,我帝国就面临两种选择:第一,是甘心承认明国作为亚洲的领袖,拜服于它的脚下。这还是幸运的。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海权国家,明国想的也是‘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而我日本岛链就像一道屏障,挡在了明国冲向太平洋的道路上。‘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我国的战略位置,势必成为我国的‘原罪’,成为明国用炮舰打开帝国国门、运送它的陆军登陆列岛的动机……

    “第二,就是奋起一搏,在陆上不遗余力的支持清国抵抗明国,将明国拖入长期战争的泥潭,耗干它的财力和人力……在海上,一旦时机成熟,就将其舰队歼灭之。如此,可长期确保帝国在亚洲的领导地位。”

    '  '

    第114集 陆海之争

    陆军大臣寺内寿一强耐着性子道:

    “海军大臣说这种话,根本就是毫无意义的。谁都知道,日本不可能把亚洲交给明国,更不可能向明国俯首称臣。海军大臣的意思是不是说,只要日本不想臣服于明国,就必须永无止境的支持清国、哪怕清国有一天终究会败亡、也在所不惜?”

    海军大臣永野修身盯着寺内寿一,也耐着性子说道:

    “清国会不会败亡,目前还很难说。”

    这句话一出来,三个人全都盯着他了。连广田弘毅和载仁亲王都以为,永野既然主张继续支持清国,那必定是对清国很有信心的。没想到他也说出来了一个“不一定”。

    寺内寿一冷笑着,提高音量大声说道:

    “既然海军大臣自己都认为‘很难说’,那么我们帝国的国运,还是不要押在这个‘很难说’上为好!”

    广田弘毅轻叹了口气,缓缓说道:

    “海军大臣,既然你也认为清国很有可能败亡,同时又主张继续支持清国,那么……能否谈谈你是怎么考虑的。”

    永野修身看着广田弘毅微微点了一下头,又扫了一眼寺内寿一,平静地说道:

    “清国当然有可能败亡,但是,我们支持清国的目的不是保证它不败亡,而是要利用它拖垮明国。清国最后可以败亡,但即使最后败亡了,明国也会因为这场战争而元气大伤,耗干国库,拼光兵员和后备兵员,国民生活困苦,对战争深恶痛绝,从而只想缔结条约结束战争,别的什么都不想。而我们大日本帝国军队,将成为东亚的一支生力军,成为主宰东亚前途的唯一力量。”

    寺内寿一说道:

    “我提醒阁下注意,清国军队现在正在兵败如山倒,清帝国很有可能在年内就会崩溃。到时候明国就将宣布清国的所有领土都为它所有,而我们日本什么也捞不着。到时候再想对满蒙提出要求,就要有同明国一战的觉悟了!”

    “我也提醒阁下注意,”永野修身转过身来,一字一句说道,“正相反,清国皇帝自从颁布了整顿军纪的‘株连令’后,清军再没有出现过兵败如山倒的现象,相反倒接连打出了好些漂亮仗。在中原战场,明军遭遇到了开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挫折。现在在徐州东北的台儿庄,两军正在殊死厮杀,清军的战斗意志丝毫不亚于明军。阁下,现在的清军,已经不是开战初期的那个清军了。它正在找回‘千师陆军’的感觉。”

    寺内寿一很不屑地说道:

    “很明显,清军士兵的战斗,不是因为勇敢,更不是因为爱国。是因为清国皇帝绑架了他们的家人。现在全世界都在谴责清国。如果我们日本始终与这样一个国家为伍,那么连天皇陛下都会蒙羞。再说,阁下所盼望的,是清国军队能打一场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但是,一支腐朽堕落、只能靠死刑来维持基本士气的军队,毫无疑问,是无法胜任这样一场战争的!”

    永野修身反驳道:

    “陆军大臣总是仅从精神力量上考虑问题,却忽略了其他的因素!1812年拿破仑的军队在精神士气上超过俄国的那些农奴士兵百倍!但是结果我们都知道!就是因为拿破仑也像阁下一样,只重视精神士气,忽略了很多重要的客观因素!比如说战争潜力!清国现在虽然吃了许多败仗,但是它控制的土地面积、钢铁煤炭资源、兵员储备,依然是明国的若干倍!请注意,明国现在的总兵力达到两百多万,已经是极限了!它几乎没有后备兵员了!而清国的现役军队已经是明军的几倍,而且和它的后备兵员比起来,只是冰山一角!这些,不能不考虑到!”

    永野说完,客厅里静了下来。寺内寿一好像一时也想不出什么话来反驳他。

    片刻后,广田弘毅慢条斯理地沉吟道:

    “陆军大臣说的……固然有道理……但是,海军大臣说的……也很值得考虑……”

    然后,他转向载仁亲王,说道:

    “殿下,您是军令部长,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看的?”

    三个人同时都望向载仁亲王。载仁大胡须微微颤动着,慢条斯理地说道:

    “海军大臣说的……只是战前两国战争潜力的对比。战争打到现在这个局面,清国固然在领土面积上依然超过明国,但是……它的后备兵员不占优势了。清国的兵员大省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直隶、山西、陕西这么几个。现在在它手里的,不过是直隶、山东、和江苏的北边一部分而已。其他的,已经在明国控制区内了。说明国没有后备兵员,只是说它战争前的领土。如今明国得了长江以北的几个人口大省,即使战争继续下去,至少在兵员上,明国是不怕的。

    “而且必须考虑到,就算在清军的现役兵员里,清国敢于投入对明正面战场上的,又有多少。清国现役军队主要由以上几个人口大省的士兵组成,而这几个大省,又至少有三分之二已经被明军控制了。也就是说,即使清国采用威胁士兵家人的方法,也只能有效控制住它三分之一的士兵了。其余的三分之二士兵,都被调到后方去镇压暴动,而目前在中原战场上直接迎战明军的,除了比较忠诚的满蒙两族士兵,其他的也仅仅是家乡还在清国控制区内的士兵了。

    “就算是最乐观的估计,这些士兵也不会超过150万。即使从数量上看,也已经处于劣势了。而且一旦清国输掉了这场战役,也就是丧失了这150万军队,那么除了向明国乞和,就再没有别的办法了。和明军相比,清军的机动性是相当差的。它每输掉一场战役,战场上的军队完全无法撤走,只能是被全部歼灭。战争打到现在,事实也屡次证明了这一点。”

    ……

    老头一段话轻飘飘的说完后,陆军大臣立刻得到了鼓舞,提高声音说道:

    “一点不错!现在的清国败局已定,看不出还有什么值得扶持的!现在趁着清国还没有最后崩溃,我们跟明国合作,南北夹击清国,明国同意的可能性会很大。假如到了清国最后崩溃的时候我们再提出要求,明国就不可能同意了!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搞到一块大陆领土的机会,为了帝国未来百年的兴盛,我们必须抓住!”

    永野修身冷冷地说道:

    “接下来,我们就要直接面对明国了!我提醒陆军大臣注意,这将是一个同时拥有最强陆军和最强海军、元气未伤、国力正盛的对手!而我们将要单独面对这个对手!陆军大臣该不是以为,明国接下来就会心甘情愿地和我们和平相处,接受我们占领满蒙的实事吧?阁下是陆军大臣,应该比较清楚陆军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即使我们得到了满蒙,又能够留在我们手中多长时间呢?”

    寺内寿一“呼”地站起来,怒气冲冲道:

    “海军大臣这是什么意思!你的意思,难道你们海军是亚洲最强,我们陆军就是窝囊废吗?”

    广田弘毅眼看双方又要掐起来,正要起身平息,这时候秘书敲门进来,先对几位大人鞠了个躬,然后走到载仁亲王面前,又鞠了个躬,低声说道:

    “亲王殿下,有您的电话。”

    载仁亲王告罪起身,整整军装,跟着秘书出去接电话了。

    过了片刻,他又返回来,一声不吭,坐回了沙发。三个人都在下意识地看着他。载仁亲王从桌上烟盒里拿出一支烟,点燃抽了。这时候才轻描淡写地说道:

    “明军已经完全占领了台儿庄,并且在韩庄运河南岸建立了一块桥头阵地。清军三个八旗师被歼灭过半,正在往徐州方向退却。”

    这句话说完,客厅里一片安静。

    片刻后,寺内寿一站起身来,快步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敲着中国东北,沉痛地说道:

    “事到如今,已经没有任何犹豫不决的理由了!为了帝国未来百年的兴盛,我们应该果断出手了!”

    永野修身也盯着地图,没有说话。

    然后,载仁亲王又慢条斯理地补充道:

    “根据最新的气象预报,东亚大陆中部,也就是山东、河南、江苏一带,阴霾将逐渐散去,最迟到今晚,天空将重新晴朗。”

    广田弘毅沉吟道:

    “这么说……明军的空中优势又恢复了。”

    然后,广田首相转身望着永野修身,问道:

    “海军大臣现在是什么意见?是否仍然坚持我们应该支持清国?”

    永野修身脸色很难看,在几个人的注视下,最后说道:

    “这件事关乎帝国兴衰,我建议,奏请天皇陛下圣断。”

    几个人面面相觑。

    片刻后,广田弘毅点点头说道:

    “这么说,要召开御前会议了。好吧。我去找内大臣商议一下。”

    ……

    南京。

    在统帅部沉浸在占领台儿庄的欣喜之时,十四格格却一个人躲在人民卫队司令部里,看着从日本传回的秘密电报。

    “这么说,明天要举行御前会议了。”

    她放下电文纸,靠在靠背上,喃喃地说道。

    '  '

    第115集 裕仁的决断

    和大明的御前会议比起来,日本的御前会议气氛要庄重、肃穆得多了。当然也沉闷得多。

    大明的御前会议是君臣共用一张长条会议桌,而日本的御前会议,是每位大臣一张桌子,在天皇面前排成规整的两列,天皇高坐正中。颇像中国秦汉时期君臣朝会的布局。只不过不像秦汉那样矮桌跪坐,而都是用欧式桌椅,每人一把带着菊花徽号的高靠背椅子,垂足高坐。

    大明的大臣都让惯出来了,御前会议上谁也不把朱佑榕当盘菜,文臣武将们照样该争的争,该吵的吵,该抽烟的抽烟,该喝茶的喝茶。会议厅里抽得烟雾缭绕,朱佑榕也只能忍着,不能说啥。大臣们争到激烈处,拍桌子打板凳也不是没有。

    日本御前会议正好相反。在日本,皇帝不是人,皇帝是神。大臣也好、将领也好,哪怕平时再横着走的,到了“神”面前,也都是轻声缓气,无论语速还是音量都只有平时的三分之一。每个人都是挺直了腰板,正襟危坐,只有发言前先转向天皇、轻轻鞠躬,然后才发言。发言完毕后再次面向天皇,轻轻鞠躬,恢复笔直的坐姿。

    每个人都很难受,但是每个人都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这些大臣中,有的是像虔诚的圣徒一样敬仰天皇,有的心态要世俗的多,特别是那些有留洋背景的。他们希望的,就是天皇好好地扮演木偶,最后说一声“准奏”就行了,别的不用瞎掺和。但不管是怎么想的,每个人都把对天皇的尊重表现到了极致。

    作为一个立宪国家的君主,昭和天皇裕仁也很清楚自己的角色。他既不是广武那种权力欲很强的“雄霸之主”,也不是朱佑榕那种什么都不懂的“乖宝宝皇帝”。35岁的年龄也让他有了一些城府,对军政两系的绝对效忠,他也很擅长运用。很多事情,他貌似什么都没做,但是每一次内阁的解散和组建,每一次国策的制定和修改,却都很合他的心意。说他只会“无为而治”,似乎小瞧了他。而说他精于“打太极拳”,似乎又高抬了他。

    昭和天皇裕仁,就是这么个皇帝。

    他最近一次显示自己的存在,就是二…二六事变之后,表现出了“震怒”,把自己的叔爷爷、也就是军令部长载仁亲王怒斥了一顿,并让他将政变主谋们全部处决。而被天皇授意执行死刑的政变主谋们,直到在刑场上挨子弹以前,自北一辉以下,每人还在声嘶力竭地高喊“天皇陛下万岁”。

    然后,陆军的“统治派”开始放手清洗“皇道派”,对外扩张的气氛一天天浓了起来。而裕仁又躲进皇宫里,吟诗作画起来。

    ……

    现在,陆军大臣寺内寿一正在发言。

    他坐在椅子上,侧向天皇,微微欠身,轻声缓语地说着:

    “……综上所述,臣对清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前途,十分不看好。……以臣之愚见,快则一月,慢则半年,清国就将面临崩溃和投降的两难抉择。而到了那时,我帝国便再无登上东亚大陆之任何理由和可能。……关于这一点,臣和总理大臣阁下、拓务大臣阁下、还有军令部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殿下,看法都是大致相同的。”

    说完,寺内寿一又恭恭敬敬地向天皇鞠了一躬,慢慢转回身来,继续正坐。

    正中一只靠背最高的软椅里,身材瘦小的天皇裕仁点点头。但他并没有去问总理大臣广田弘毅和拓务大臣永田秀次郎,而是望向永野修身。

    首相兼外务大臣广田弘毅刚才已经发过言了,大致是赞同暂时联合明国,瓜分清国。主管朝鲜和琉球事务的拓务大臣永田秀次郎也作了发言,基本也是附合广田弘毅和寺内寿一的观点。至于载仁亲王,虽然还没有发言,但是裕仁很清楚他是什么态度。不用问。

    片刻的安静过后,天皇缓缓开口,带着特有的鼻音,温文尔雅地问道:

    “海军大臣,对于陆军大臣刚才的发言……你如果有什么看法,可以说出来。”

    永野修身转向天皇缓缓鞠躬,轻声说道:

    “是。”

    然后抬起头来,颇为沉痛地说道:

    “臣的基本观点,在会议刚开始的时候已经陈述过了。但是……东亚大陆上的局势发展,似乎越来越不支持臣的观点。就在会议之前,明军已经在徐州——商丘防线上又形成了突破,眼看就要合围徐州。东亚大陆中部的天气也已经转好,正在朝着有利于明军的方向发展。……有鉴于此,如果御前会议决定修改国策,那么臣身为海军大臣,除了将自己的主张保留下来、并努力保证海军尽到职责之外,责无旁贷。……但是,还请陛下允许臣陈述自己的最后观点。

    裕仁面带微笑,轻声说道:

    “海军大臣有什么话,都可以说。”

    永野修身又是轻轻鞠躬,低声道:

    “是。”

    然后,他抬起头来,望着对面的墙壁,沉声说道:

    “明治大帝当年曾经立下长期国策:‘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我大日本帝国要要永世确保海权。现在在亚洲,唯一能够威胁到帝国海权的,只有明国。这是一个同时拥有第一流陆军和第一流海军的国家。

    “我帝国自本世纪初以来,确立的长期大陆政策,便是扶清抑明,使明国始终感到来自陆地的压力,纵使其拥有可以和帝国一战的海军,帝国亦不足虑。因为明国绝不敢同时在陆地和海上打两场战争。至于帝国踏上大陆、领导亚洲复兴,亦要建立在明清两个大国耗空国库、流干鲜血、两败俱伤的情况下。

    “现在日本踏上亚洲大陆的时机,很明显是过早了。但是也没有办法。就像陆军大臣所说的,清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实在大大低于帝国的预想。如果帝国继续支持清国,有可能会使它延长一些战争。但是如果还是不能够起到作用的话,那么一旦明国独立打垮了清国、独占了东亚大陆,帝国可能就永远失去了踏上大陆的机会。

    “而反过来说,如果帝国现在决定冒险抓住这个机会、和明国一起肢解清国,固然会在东北亚得到一块土地,但接下来就要承担更大的风险——那就是以帝国一己之力,独自面对明国。而在这之前,我们一直是躲在清国的背后的。……臣并没有贬低陆军的意思……臣的意思只是说,这样一来,海军方面固然有压力,但陆军方面的压力……恐怕会更大。”

    说完,永野修身又向天皇鞠了一个躬,转身坐正了。

    片刻的安静后,广田弘毅缓缓说道:

    “必须考虑到……俄国可能会抢在我们前面,抢先和明国签订密约,共同瓜分清国……那样的话,帝国不但永远失去了踏上大陆的机会,还会使俄国的势力扩展到整个满蒙。整个东北亚都将变成一片赤色。”

    拓务大臣永田秀次郎微微欠身,跟着说道:

    “那样的话……朝鲜恐怕会首当其冲。”

    陆军大臣就等着这句话呢,他也欠身说道:

    “如果说,海军大臣担心帝国有可能单独面对明国的话,那么如果俄国抢在帝国之前和明国达成了协议,那么帝国虽不需要在山海关直接面对明国,却需要在鸭绿江直接面对俄国了。我想大家都不会否认,俄国是一个比明国危险十倍的敌人。”

    几大重臣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把会场气氛搞得凝重之极。一提到俄国可能会占有整个满蒙、坦克开到鸭绿江边、虎视朝鲜?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