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儒学副提举兼行省考官,但仅一年,又被弹劾回家,在杭州闲居二年。
42岁时,行省任命刘基为浙东元帅府都事,次年改任行省郎中,不久,因忤上官意,罢职羁管绍兴。46岁,委任行省都事,第二年,改授枢密院经历。48岁,提升为行省郎中,仍以儒学副提举格任处州总管府判。同年,因屡受权贵压抑,愤然弃官,归隐南田山中。
当朱元璋占领括苍之时,刘基上书时务十八策及灭元方略,受到朱元璋热烈欢迎,行上宾之礼。后佐朱元璋成就帝业,提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年俸240石,时人称为刘青田。
刘基熟谙韬略,通晓天文地理,“每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深受朱元璋器重,尊敬为“老先生”,“吾子房也”。对大明历法、律令制订、南京城和皇宫修筑设计亦颇有贡献。刘基性刚正,襟怀坦豁,远见卓识,不拘私情,极力主张“生民之道,在于宽仁”,倡议减税,解除盐禁,加强边防,劝阻朱元璋在故乡凤阳建造宫殿城池;力谏要修德省刑、宽猛相济、整顿吏纪、严格执法、整肃纪纲、澄清天下。基不徇私情,得罪朝中众多大臣。
洪武四年(1371)方61岁,便告老还乡。虽然以棋酒诗文自娱,绝不争功,但仍遭奸相胡惟庸构陷。洪武八年(1375)春,病重不起,朱元璋赐文相慰,遣使护送归里。抵家月余,于四月十六日病逝,享年65岁。
刘基是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等一系列的家,且在哲学、历史、天文、气象、历算、地理、医药、工程、书画、农事诸方面均有很深造诣。一生著述宏富,明初先由其子璟、孙廌分别辑成《郁离子》5卷、《覆瓿集》并拾遗20卷、《写情集》4卷、《犁眉公集》5卷、《春秋明经》4集,为温州历史上词作保存最多的作家。
要说在南方,最受人们欢迎,名气最大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刘伯温。刘伯温的一生很有些奇异色彩,相传他上知三百年,下知三百年,是这世上少有的通古识今之人。
刘伯温也是浙江人,所以当胡家被灭的事传到他的耳朵中时,他很重视,毕竟这样的大案很少见。虽然这元朝就像是一个四处漏风的大船,但基本的统治还在,在城市里很少发生这种恶性案件(野外算了)。在他想来,这件事一定会被行省大张旗鼓的调查,但谁知道,这件事就像在水中扔一块石头,余波过后,就平静地像是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这让他意识到这其中有猫腻,恐怕牵扯到一些人,而且是一些地位很高的人。
虽然他得到的消息很少,但是依靠着聪明才智,他还是发现了一些东西。比如,胡家被灭之前是掌管着商路的大户,在周围也是声名赫赫,没有什么人敢不开眼的来动它。除非是什么生死之仇,而生死之仇始于财富,胡家一定得罪过一些这条商路上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