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豪杰人物竞相起 日后聚首叙平生(1/2)
作者:朱转转
公元175年(汉灵帝熹平四年),扬州九江郡蛮族叛乱,朝廷认为卢植文武兼备,于是拜他为九江郡太守。卢植到任后,很快便平定叛乱。之后,卢植因身体健康原因借口辞职。
卢植,字子干,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乃汉末酒豪,能饮酒一石。年少时拜大儒马融为师,性格刚毅,有匡世济人的志向。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卢泰愚皆为卢植的迁居后代。
卢植辞职后就回到了老家涿县韬光养晦,开课授徒。这个时候涿县有一户人家,家中只剩母子二人,孩子名叫刘备,年十五。由于其父刘弘早亡,幼子贫母无依无靠,少年刘备只得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生。人情冷暖,虽然涿县刘备一支族人甚众,但由于刘备一家孤叶飘零,穷亲戚无人喜欢,是故生活过的非常艰苦。刘备有一个叔父刘元起家里也不富裕,但是经常接济刘备母子,时间一长,刘元起的老婆就有点不乐意,她认为救急不救贫,这样下去终究不是办法。刘元起为了维护家庭和睦于是和刘备母亲商议之后,排除万难送自己的儿子刘德然和刘备一起去找此时回到老家的卢植学习,以期有人能学成归来,不负自己期望。
卢植以好儒学而富有声名,只是仕途尚不坦荡,此时正好蛰居在家,刘备机缘不错更兼有识大体的叔父和母亲,于是成功的拜入卢植门下,在日后卢植飞黄腾达名誉天下之时也能得益于师从卢植这个光环。
公孙瓒,字伯圭,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家世二千石。可惜,母亲是小妾,于是勉强担任了辽西郡门下书佐(一个抄抄写写的小官,类似于如今的书记员)。但公孙瓒长相俊逸,声音宏亮,记忆力非常好,所以辽西太守侯安很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了他。为了自己女婿的前途,侯安又把公孙瓒送到洛阳之南的缑氏山中,拜大儒卢植先生为师,读书做学问。后来公孙瓒随卢植去九江徙涿县,并在这里结识了师弟刘备和刘德然。
公孙瓒在家族中备受排挤,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并不得志,于是渐渐变成了刺猬一般的脾性,自傲而又坚忍。他对豪门子弟很是排斥,比较喜欢结交社会底层的人物,是以和后进的师弟关系还算不错,常常一起谈天论地,外出游猎。刘备为人谦儒,做事情前先为别人考虑,深得师兄和卢植厚爱,公孙瓒常常拿出岳父送于自己的珍玩及华服与刘备一起娱玩。
有一次卢植对徒弟公孙瓒和刘备说:“这里有五个馒头,你们每人每次最多只能拿两个,吃完了才准再拿,现在你们比赛看谁能多吃到馒头。”话声未落,公孙瓒就抢先抓起两个馒头大吃起来。刘备已慢了一步,而且一向没有公孙瓒吃得快,此时见笼内还剩三个,就先拿了一个吃起来。公孙瓒暗笑刘备准输。当公孙瓒吃剩半个馒头时,刘备的那个已吃完了。他笑道:“师兄,我赢了!”说完抓起剩下的两只慢慢吃起来。这样,根据卢植的规定,自然是刘备赢了。
公孙瓒并不服气,卢植也想考考刘备,于是问刘备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刘备回答说:“人的身体有强有弱,对比起来,我实在不是师兄的对手,难道我就这样眼睁睁的输掉吗?等待命运的发落,这不是我刘备的个性,我认为以弱胜强这样的事情在一定情况下是会发生的,只要不放弃思考而勇于做出选择。快的的确能够战胜慢的,快的就让它快,慢的就让它慢,快的与慢的是相互转化的,不能用快的对付快的,不能用慢的对付慢的,要用快的对付慢的,才能胜利。师兄吃两个馒头一定不会比我吃一个馒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