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杰传》免费阅读!

第五章 党宦恩怨近百年 沉浮是非谁分辨(2/2)

作者:朱转转

句假话,甘愿接受身被烹杀,妻子和儿子都被放逐的惩罚,以杜绝乱说的道路。”奏章呈上去后,由于汉灵帝对于宦官势力的过分纵容,始终没有追究朱瑀的罪责,数年后朱瑀得以善终。

    下面一段有关中常侍吕强的事迹同样取自《资治通鉴》,用在这里可以说明一下当时群臣的处境。

    中常侍吕强清廉忠直,奉公守法。灵帝按照众人的成例,封他为都乡侯。吕强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因而上书陈述政事说:“我曾经听说,汉高祖郑重约定,不是功臣不可封侯。这是为了尊重国家的封爵,明白劝勉和告诫后人。中常侍曹节等人身为宦官,福菲薄,品格卑下,出身微贱,依靠谗言和谄媚取悦人主,使用奸佞邪恶的手段邀取恩宠,有赵高的祸害,却还没有受到车裂酷刑的诛杀。陛下不知悔悟,妄自赐给食邑,建立侯国,使邪恶小人得到任用,家人们一同晋升,印绶重叠,互相结成邪党,下面又勾结一群奸佞小人。阴阳违背,农田荒芜,人民缺吃少穿,全都由此而起。我当然知道封爵已成事实,说也没有用处。但我仍然冒着死罪触犯陛下,陈述我的一片愚忠,实在只是盼望陛下减少和改正以往的过失,到此为止。我又听说,后宫的采女有数千余人,仅仅衣食一项的费用,每天都要耗费数百金之多。近来,谷价虽然降低,但家家户户,面有饥色。按照道理,谷价应该涨价,而现在反而降低,是由于赋敛和征发繁多,需要限期交给官府,只好故意压低谷价。农民天冷时不敢买衣服穿,饥饿时不敢吃饱,他们如此困苦,又有谁来怜恤?宫女们毫无用处,却塞满后宫,即使是全国都尽力耕田种桑,尚且无法供养。去年,命议郎蔡邕前往金商门回答陛下的询问,蔡邕不敢隐瞒真情,迷惑朝廷,极力直言回答,抨击到权贵大臣,责备到当权的宦官。陛下不能为他保守秘密,以致泄漏出去,奸佞邪恶之辈,肆无忌惮,张牙舞爪,恨不得把蔡邕咬碎嚼烂,于是制作匿名信进行诬陷。陛下听信他们的诽谤,以至蔡邕被判处重刑,家属也遭到放逐,老幼流离失所,岂不辜负了忠臣?而今群臣都以蔡邕作为警戒,上怕意外的灾难,下惧刺客的杀害,我知道朝廷从此再也听不到忠直的言语!已故太尉段颖威武和勇猛盖世,尤其是熟悉边防事务,童年时就投身军旅,直到老年白头时才完成大功,历事二帝,功业特别显著。陛下既已按次第叙灵功劳,位列三公,然而却遭到司隶校尉阳球的诬陷和胁迫,身既死亡,妻子被放逐到边远地方,天下的人伤心,功臣失望。应该把蔡邕召回京都洛阳,重新委任官职,迁回段颖的家属,则忠贞路开,众人的怨恨可以平息。”灵帝知道吕强忠心,但不能采纳他的建议。吕强后来遭到中常侍赵忠、夏恽等人诬陷,灵帝派人拘捕,忿而自杀。随后,灵帝下令逮捕吕强的亲属,并将财产没收。

    当时,宦者济阴丁肃、下邳徐衍、南阳郭耽、汝阳李巡、北海赵祐等五人称为清忠,五人都生活在宫中小巷里,不和别人争夺威势权力。李巡看不惯士人为了一较高下而不择手段,于是自荐去改变现状,可见他也是一位有担当之人,是忧国忧民之人,他的精神足以令当时绝大多数的士人为之羞惭;而他又诏蔡邕等校订《五经》,可见他的学识不比那些儒者差,是一位有学识有有修养的好宦官。赵祐也是博学多览,著作校书,在大儒之间被交互称赞。又小黄门甘陵吴伉,擅长以五音占四方之风而定吉凶(占卜术),博学通达有廉洁奉公的美称。他知晓时事,见当时朝廷昏暗,明白自己不可能会受到重用,于是经常托病回到住所或去宫中寺庙,悠闲舒缓的培养、保持不慕荣利的志向,与世隔绝。

    像这样淡泊名利,不依附党派的宦官在当时不在少数,但是后来大将军何进密谋诛杀宦官失败,袁绍等将领带领士兵杀入宫中不分老幼良善,只要是宦官就杀,这些人都死于这场风波之中。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