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船队归来(中)(2/2)
作者:风啸木
长讲述的东西,我再给您补充一些情况。
王爷派去的渔民,他们也掌握航线上的星象。
哪怕没有六分仪指引方向,这些渔民也能根据经验,找到南美洲的位置。
但六分仪极为重要,王爷最好要培养能熟练使用六分仪的心腹。
我们不只是带领船队前往南美洲。
南美洲和大华的贸易往来,也要控制在我们手中。
这条航线是我们的生命线,不能把它的控制权让给其他人。
我们还发现一个秘密,连卢本云都不知道。
南美洲那里,有着储量丰富的硝石矿。
这是我根据南美洲的情况,写的开国战略。”
曹王李大壮,仔细阅读这份开国战略,他没有看出明显的问题,这个战略可行性很高。
“柳先生,你的这份开国战略也的很好。
带来的消息也极为重要。
南美洲那里有大量的硝石矿,我们就不会缺少火药,硝石矿经过简单处理,还能变成很优秀的肥料。
这对于一个新生的国家,那是最好的消息。
正规军使用步枪,弹药需要从大华跨越万里运来。
民兵使用早期的火枪加上黑火药,完全能与当地的势力抗衡。”
曹王李大壮高兴万分,立刻召集心腹,研究开国的安排。
他们决定好各项事务,曹王李大壮给皇帝苏河写一份奏疏,他就准备带人出发。
………………………………
皇帝苏河看着两份奏疏,他惊喜万分。
一份奏疏是驻英大使褚盛的奏疏。
他详细介绍,在欧洲的所见所闻。
苏河立刻在乾清宫,召见从欧洲返回的大使馆武官米君。
米君第一次接受皇帝陛下的召见,他神情极为紧张。
他听着皇帝苏河的问话,战战兢兢的回答相关问题。
有些问题太刁钻,他根本不知道答案,只能回答不知道。
皇帝苏河听着褚盛和米君汇报欧洲的资料,结合脑海中若隐若现的记忆。
他判断欧洲现在的局势。
特别是关于欧洲各个国家的情况。
把大部分欧洲国家卷进去的战争,依然在持续,但也接近尾声。
这场战争造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衰落,促成德意志诸国的崛起。
这场战争让法兰西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为今后拿破仑差点统一欧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英吉利在后方支援,也因为这场战争,造成的利益冲突,导致议会党和王党冲突加剧。
查理一世国王经历多次叛乱,议会党取得最终的胜利,英吉利才会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皇帝苏河看到伦敦的具体情况,他意识到之前关于英吉利,有些情况他记错了。
他记得查理一世是英吉利君主立宪前的最后一个国王,却记差了他被杀死的时间。
现在英吉利议会党的势力,还没有能力消灭王党,查理一世国王还能活很长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对大华很重要,这段时间正是英吉利内乱严重的时期。
今后的日不落帝国,在这一时期没有精力全力扩张。
大华抓住这个良机,在全球进行势力扩张,根本没有竞争对手。
皇帝苏河批复褚盛的奏疏,让褚盛按照之前的思路行事。
华商向欧洲售卖低端火枪等军火,军火的数量向哈布斯堡王朝倾斜。
尽量保证两方势力的均衡,延长这场战争的时间,为大华的海外扩张,争取更多的时间。
米君惊喜的拿着子爵勋章,走出了乾清宫。
他都没想到自己去一趟欧洲,竟然能获得子爵爵位。
皇帝苏河翻看探索舰队舰长卢本云的奏疏。
有些事情奏疏里解释不清,他又召见卢本云。
探索舰队返回的时间,比苏河预料的时间长一些。
但在大海上,什么危险都能遇到,探索舰队也不可能准时。
卢本云走近乾清宫,皇帝苏河赐座,向他询问前往南美洲的情况。
皇帝苏河听着卢本云的汇报,这次探索船队前往南美洲,他们也遇到了很大的风险。
蒸汽机出现故障,这是能预料到的风险。
他们遇到海啸和台风,这是无法规避的风险,也是海洋上最致命的天灾。
蒸汽船能经受住海啸的考验,它们的质量还算不错。
皇帝苏河了解探索舰队返回遇到的情况。
他们应该误入进了洋流区域。
皇帝苏河对于洋流,只知道这是庞大的海水流动通道,但他不知道洋流的具体路径。
这需要航海家长时间的观察,才能画出洋流图。
借助洋流前进,船只能节省很多动力,速度还会更快。
皇帝苏河听完探索舰队的经历。
他询问道:“卢舰长,伱觉得蒸汽船的质量怎么样?蒸汽机能坚持远洋航行吗?”
卢本云答道:“陛下,臣认为蒸汽船的质量很好。
探索舰队的蒸汽机彻底损坏,它们是遭受到损伤,无法维修。
蒸汽船正常在海上航行,多携带易坏的配件,一般不会发生太大的问题。
从国内前往南美洲,单趟航程还是没有问题。
蒸汽船不怕逆风,速度还比较快,也易于操控。
蒸汽船再进步一些,那就没有人使用那种小木船。”
皇帝苏河了解到蒸汽船的情况。
他再次问道:“卢舰长,从国内前往南美洲的航线,普通商人能否通行,路途中是否有危险?”
卢本云建议道:“陛下,臣建议前期不对民间开放航线。
等到在关键的岛屿,修建好灯塔,并储存相关的物品。
我们也对这条航线很熟悉,安全情况达标,再开放给民间使用。”
皇帝苏河连续问了卢本云数个问题,他都对他答如流。
卢本云作为开阔新航线的功臣,他原先就有子爵爵位,被皇帝苏河授予伯爵爵位。
皇帝苏河看着卢本云退出乾清宫。
他吩咐道:“通知炎黄报社采访米君和卢本云,让国内的百姓开开眼界。
告诉百姓,我们还有很多对手,绝不是无忧无虑的天朝上国。”
新任通政使赵文峰,立刻根据皇帝苏河的需要,草拟几份圣旨。
皇帝苏河看着忙碌的赵文峰,他询问道:“朕听说有商人从欧洲回来,还在港口闹得很厉害。”
赵文峰手一抖,他立刻说道:“陛下,这个消息我也有耳闻,但不清楚具体的情况。
这些商人赚大钱,这是现在京城百姓的共识。”
皇帝苏河听到这个消息很满意。
只有庞大的利益驱动,大华很多百姓才会主动出海做生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