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免费阅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靖明

第273章、皇帝最大(1/2)

作者:冬三十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不缺乏许多有奇思妙想、许多有动手能力的人。

    但在绝大多数人困于生计的这个时代,他们不见得能把自己的奇思妙想付诸实践、不见得能有资源和时间精力去动手实践。

    在皇明大学院,朱厚熜也没预备把这些“准”大匠就作为未来的工学教授、让他们来教导学生。

    皇明大学院,如今仍旧是以学徒制为主要的形式、以研究为主要目的的机构。

    用原来西苑里万寿宫改建的礼堂,位于皇明大学院的“正中央”。

    这现如今的礼堂,既有室内如同大殿一般的会场,在室外同样有一片开阔的场地。

    大匠进修班的人不算多,郑魁等人有幸进入礼堂内部。

    没有扩音器、没有话筒,礼堂内部,自然也没法根据什么原理去设计什么布局。

    方法很原始:人声通传。

    就好比殿试之后,从殿内传到殿外的三声唱名一般。

    但对郑魁这样的人来说,在礼堂里坐下了,都会让他们感觉匪夷所思。

    听说哪怕是阁老,上朝的时候也都是站着!

    可是在这礼堂之内,他们居然每人都有一个座位!

    而这个礼堂,还像是台阶一般。坐在后面的人,也都能看得到正前方。

    现在,正前方的那个台上,等他们都坐好之后,才有一个人站出来说道:“众学子起身,陛下驾到!”

    这也是离谱的事情。

    听说不管是朝会还是经筵又或者别的场合,都是皇帝先升座、其余人才开始被通传陛见。

    现在这里,竟然是等他们都到了,皇帝才出来。

    但皇帝毕竟是来了。

    真来了。

    先是有了一队禁卫出来,在前方台子的两侧一边站了数人扼守住了通往台子的道路。

    而后,他们看到了身穿龙袍的皇帝在两个人的陪伴下出现在了那里。

    其中一人,是皇明大学院的院长、知名的江南才子、淑妃之父文徵明。

    另一人,他们不认识。

    郑魁下意识地想跪下叩拜,随后只听从前往后通传过来的声音。

    “坐!”

    “坐!”

    “坐!”

    朱厚熜也率先坐了下来。

    这皇明大学院因为与他离得很近,许多地方都是他的意见。

    比如眼下这非常异于伦理纲常的礼仪。

    一切都为了效率。

    难道为了威严,就要他朱厚熜本人为此额外花上更多的时间,又或者让别人花上更多的时间提前很久就在外面等候好?

    “朕这皇明大学院,进来很难。”

    朱厚熜说了话后,都已经习惯了停顿片刻,等候别人将话传到后面。

    这样一来,自然而然就显露出郑重。

    但是也就会很慢。

    所以朱厚熜拣重点说。

    “你们都是匠户出身,许多人瞧不起你们。”

    “但你们能被各地选出来,也说明伱们都是个中翘楚。”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在这里,好好学,好好看,好好想。”

    “如今,有文状元,有武状元。”

    “三五十年后,朕盼着你们能真把一行做出状元之实,世人都叹服。”

    一句句的话传到后面,一次次的传声就仿佛是强调一般。

    听到皇帝把“行行出状元”这个词与真正的文状元、武状元相提并论,郑魁只觉得热血翻涌。

    这可是皇帝金口玉言!

    皇帝最大!

    难道说做工匠,将来也能有那么大的出息?

    “万物都有至理,明之可近大道。”

    “你们许多人也许不知道,朕悟出了一些道理,如今被称作新学。”

    “在朕心目中,这新学先不求成圣,先成才、成能。”

    “民间有能工巧匠的说法,你们既然能来这里,已经可称之为能人。”

    “但还不够。接下来,是要成才、成圣了。”

    是更加令人头皮发麻的话。

    成才倒还好,圣这样的字眼,匠户是什么档次?也敢跟大儒去抢他们都不能得到的名头?

    “朕对你们有三点要求和希望。”

    “希望你们都能识文断句。”

    “希望你们能够让自身所长更进一步、有所创举。”

    “希望你们将来能著书立说、开馆授徒。”

    “如果真有这么一天,不用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皇明大学院是朕的皇庄、朕的内库供着的,朕可以养你们,荫蔽你们的子孙。”

    “终有一日,皇明大学院的教授、供奉,会和内阁大学士、翰林学士一般,同受世人敬仰。”

    “要到那天,要靠你们。”

    朱厚熜只是来表态的。

    但他的表态,让郑魁这样的人很震撼,让文徵明也很震撼。

    皇帝在这里表露出来的意思,更加明确了他对于自己悟出的“物理大道”的重视。

    区区工匠,是怎么能和内阁大学士、翰林学士相提并论的?还要以成圣为目标?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已经是不知道多少年以来的共识。

    到了嘉靖朝,莫非将来就能改变这种状况?

    郑魁他们是不敢相信的,但是以一介匠户出身,籍籍无名的他们能来到这里亲眼见到皇帝,亲耳听到皇帝对他们传达这样的殷切希望,这件事情是真实的。

    如果将来真能得他赏识,荫蔽子孙、世人敬仰……生而为人,还能有什么更大的追求?

    “陛下万岁!”

    不知道是谁第一声开始喊的,而后,礼堂里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声音,逐渐也汇聚成了相同的步调。

    朱厚熜笑着止住了他们之后,随后才道:“朕就住在这皇明大学院东边,这里,朕是时常来的。你们在这里,识字是为了将来更好为大明贡献才华,也是为了学到一些对你们擅长的事更有用的学问。朕讲讲兵仗局和军器监研发新火炮、新火药的事。”

    这件事,朱厚熜是全程参与了的。

    许多东西的雏形,大明也有,散见于之前某些人在某些地方的创举、没有形成定例。

    比如说定量装填火药的方法,出现很久了,但没有严格推行。

    比如关于增强火器射程、威力的诸多设想和实践。

    对这些选拔自各地的能工巧匠来说,他们在各自的行业里都有许多的师父、知道许多行业内曾将出现的技巧。

    然后呢?

    皇明大学院将要传授给他们的,是展开持续的、可改进的研究需要的科学方法和思维。

    当然也包括一些具体技巧,比如说定量的测量方式、比如说留下实验条件和结果的记录方法、比如说先验证方向再改进工艺的思维方式……

    改变社会的一些技术,它的出现是要有前提的。

    对这些人的重视是前提。

    让他们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是前提。

    使他们不用纠结于生存是前提。

    拥有可沟通、成体系的研究思维和沟通语言也是前提。

    没有这些,王文素只能自己搜罗典籍、穷经皓首,花了半辈子功夫编纂出数卷《算学宝鉴》,最终还大体上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