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以后运动员的技术使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总技术使用和组合拳技术使用增加明显,摆拳使用略有下降,这表明规则修改以前清晰有效的单拳进攻能够迎合评判员的认同。新规则实施以后,10分制评分系统的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业余拳击技战术单一、进攻频率低、对抗不激烈的现象,比赛中主要靠单拳、灵活等赢取比赛胜利的战略已明显无法适应新的规则,运动员要想赢得比赛就必须充分利用每回合3min,积极主动,加强攻防节奏,增加组合拳的运用,最大程度地展示自身优势。新规则的使用有利于拳击运动本质的回归,使得比赛更加激烈精彩。222单拳技术使用分析拳击单拳包括直拳、摆拳和勾拳,不同单拳在比赛中的运用情况不一样,从表4可知,规则修改前后运动员单拳运用表现出较大的一致性,直拳的运用最多,其次是摆拳,勾拳使用最少。规则修改以王守仁,号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时常在阳明洞读书,所以别号阳明,学者都称他为阳明先生。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孟子、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通过对“心”“天理”“良知”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形成了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体系,对中国明代中叶后期及近代的教育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探析一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王守仁特别关注儿童教育,这是因为他认为儿童阶段人欲尚少,良知容易体认,所以更应搞好儿童教育。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曾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体上,儿童都喜欢游戏而不喜欢拘束检点,如同草木刚开始萌芽,舒朗畅适枝条就会发达,毁坏阻挠,草木就会衰败萎缩。现在教育儿童,一定要使他们向精神振作的方向发展,如此内心喜悦,其进步自然不能停止,这就像应时的雨水和春风,浸润吹拂草木,草木没有不发芽抽枝、茁壮成长的,自然就会日日月月成长、变化。可见,王阳明提倡教育应从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特点出发,顺应儿童的性情,采用引导、鼓舞的方式,使儿童“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乐于接受,那儿童就会不断进步。他认为教学就好像雨露春风,及时滋润儿童,其就会时刻充满生机,茁壮成长。王守仁的这种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将儿童当作不同于成人的个体来对待,提倡教育应立足于尊重儿童的性格特征和人格尊严,这样才能使儿童在宽松愉悦的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二反对体罚王守仁不仅强调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更深刻揭露了当时体罚儿童的陋习。他说:“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王守仁认为,体罚只能使学生厌恶学习,憎恨师长与学校,“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束缚和体罚儿童,造成师生对立,是剥削阶级教育的一种痼疾,是摧残儿童、违背教育规律的失败方法。可见,王守仁对当时教育儿童过于注重机械记忆,滥用体罚,造成儿童仇视学校、欺诈师长的不良习性,是非常痛恨的。他主张采取诱导的方法,使学生愿意接受学习,乐于学习。三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王守仁认为,学必须有基础,在自身的基础上逐渐加深,不可躐等而进。“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但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分限”指的是儿童智力发展所达到的水平,教学要考虑儿童不断变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随人分限所及”有两个层面的意义展的关键时期是儿童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