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利润可就相当的可观了,即使除去关税、运输费用,这些日本猪还是可以用暴利来形容。
这小日本太可恶了——刘邦这样想着,却不得不绞尽脑汁想办法来对付。原本,如果采取价格战略,是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刘邦的手头上并没有多少适合出栏的生猪,经过前半个月的超量屠宰,一百斤以上的生猪已经没有了,至于五十~一百斤这种类型的猪,正处于长身体最快的时候,如果就此杀了,连刘邦都觉得惋惜。
怎么办呢?越南国内是没有别的生猪源的了,否则也不会去进口日本猪。而如果要进口别的国家的猪,需要得到国家级的外贸部的批准,私人的进口量少,是很难获批的,所以去进口别的国家的猪肉来跟日本猪肉对抗这个办法不太现实。
想来想去,刘邦终究是卡在了猪源的这个问题上。没有猪源,一切的办法和措施都只是作用在空中楼阁上,绝无找到着力点的可能。怎么办?
就在这时,钟伯突然建言道:“既然现在市场上都流行去屠宰场批发日本猪肉回来零售,我们不妨也去批发。”
“这办法行得通吗?”刘邦质疑道,“我听说市场里的那些猪肉贩子,想要批发猪肉,都需要预先向主管部门申请,由主管部门发给一张定额的零售单,而且在零售的过程中,还得接受主管部门的监督。也就是说,每个猪肉贩子每天零售的猪肉是固定的,如果他多卖了,主管部门就怀疑他可能掺杂了‘五号病’猪在里面卖,会受到处罚的。”
yuedu_text_c();
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如果按照目前的规定,刘邦去批发日本猪肉回来后,就只能零售日本的猪肉了,自家的琼山土猪、野猪、普通越南白猪怎么办呢?自然,如果暂时不杀这些处于成长期的猪,刘邦倒没有什么损失,但问题是刘邦跟那么多的人签订了合同,合同里面都明确规定了每天需要送什么猪肉,数量多少,价格多少的,如果突然将这些变成了日本猪肉,他们未必肯买帐呢。最重要的是,刘邦并不想帮日本人打工,如果让自己的顾客吃习惯日本猪肉了,到时候竟不再吃别的,那可就亏大了,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事,还是少干为妙。
不过,这对于刘邦的猪肉超市来说,却未必是坏事,因为他所在的琼山地区的养殖场,现在剩下的全都是不足一百斤的,正处于旺盛生长期的猪了。散客少了,销售量不那么多,意味着他也不用再杀那么多这种能带来更多收益的嫩猪,正好可以让它们休养生息,而不至于等“五号病”的非常时期过去以后,出现无猪可杀的尴尬局面。唯一让刘邦不爽的是,由于日本猪的冲击,他不得不将猪肉的价格作适当的调整了,十五天的垄断,十五天的高价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唉,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有些事情并不是人力所能改变得了的,总要受到环境的种种制约,有什么办法呢?顺其自然吧。
刘邦想通这些后,毅然决定,暂时不跟日本猪肉正面交锋,不已他们在谁销售的猪肉多少方面纠缠,而是先打好自己的基础再说。
打基础从哪里着手呢?第一是扩大养殖场的规模,以前他在琼山地区的养殖场,普通越南白猪的数量是600头,琼山土猪的数量是400头,野猪的数量是200头,每一种类分四批饲养。在这次“五号病”肆虐期间,普通白猪被杀了两批300头,琼山土猪200头,野猪100头,也就是说,每种猪都被杀了一半。现在,刘邦不仅想补充回来原来的数量,更加需要扩大养殖的规模,其中普通白猪扩大到1200头,琼山土猪扩大到800头,野猪则扩大到400头。由于在那十五天之中,猪肉的价格是比较贵的,养殖场的利润已经积累了不少,如果不还贷,不分红,那些资金已经足够扩大规模所用。
144-第一百四十四章顺子
于是刘邦便跟阮姐、顺子(日本猪肉进来后,顺子面临的威胁消失,现在的他已经不再是香香饽饽了,可以重获自由)商量,将那些卖猪所得的款项全部用来扩大再生产。阮姐是没什么意见的,反正她自己养的猪也卖出了不少,资金还是比较充裕的,但顺子却有点吞吞吐吐的,似乎是不太愿意。
“顺子,你有什么难言之隐,可以跟我们说啊,干吗吞吞吐吐的呢?”刘邦道,反正他是下定决心了的,现在正是扩大规模的最好时机,如果不能抓住时机,等日本猪肉全面占领了市场,那可就真的晚了。
“没……没什么,就是最近手头有点紧。”顺子摸了摸后脑勺道。
“那你的意思是……想退出?”对于这个词,刘邦还真的有点难说出口。
“是的,我……我以后只给你打工,领一点工资就行。”顺子说着,头都低了下来。
“你这是何苦呢?有事可以慢慢商量,我们一起解决……”
“不了,你们帮不了我的,我的事还是我自己解决……”
阮姐也加入进来劝说顺子了,还说了许多的大道理,但顺子却像是铁定了心似的,怎么劝都不听,问他有什么困难,他也不说。
无奈之下,刘邦只得道:“既然你执意要这样,我们也勉强不了你。当初你入股的时候,凑了五亿vnd进来,现在我们还没有认真地进行决算,但如果去掉那些成本,每人大约能分到两亿vnd的利润,养殖场办了三个半月便有这样的成绩,是很不错的了。念在你帮过我许多的忙,我在自己的这份再多送你五千万vnd吧。你拿了这七亿五千万vnd后,养殖场便再没有你的份了,你可要考虑清楚。”
“你给得太多了。”顺子道,“现在离开办养殖场才三个多月,实际的利润恐怕没有这么多吧?”他确实有点不敢相信,养殖场四个月不到便能赚这么多,他自己办的那个,恐怕一年都不行呢。也许,是刘邦特意给多一点他吧?
阮姐对于刘邦退那么多钱给顺子,也是颇有微词,她很怀疑养殖场到底有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然而,有五千万vnd是刘邦私人给顺子的,既然刘邦都能那么大方,她自然也不好斤斤计较。
三人将原先签的合同拿来撕了,然后刘邦跟阮姐重新签订了一份合同,不过,现在养殖场不再是两人平分了,而是刘邦占了两份,由于顺子的退出,阮姐也有些动摇了,尽管这养殖场办得有声有色,利润似乎也相当丰厚,但刘邦一下子将规模摊得那么大,让她也有点害怕,于是,她虽然没有要钱回来,却不愿意分担银行的那十五亿vnd的债务了,于是她的股本变成了七亿五千万vnd,而剩下的三十二亿五千万vnd(包括银行的十五亿vnd债务、五亿vnd原先投资的固定资产)则为刘邦所有,不足部分由刘邦重新注资。这样重新分配股份后,阮姐占股18.75%,刘邦占股81.25%,以后的利润就按照这个比例来算了。
总的看来,刘邦在这次的利润分配中,是吃了一点小亏,但他原来的目的就是要借助外部的力量将养殖场办起来的,如今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他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有怨言?
其实,刘邦并不想占谁的便宜,毕竟大家都是在一起艰苦创业的,都很不容易,但顺子硬是要退出,阮姐的胆子又不够大,能有什么办法呢?而且,刘邦后来听说,顺子拿了这笔钱后,除了还亲戚的债,竟然全都偷偷地拿去给那天跟他一起在宾馆里云雨的那个女人了。而且,有好几次,顺子运完货后,便去寻欢,留恋两三天那是常有的事,害得刘邦的猪肉超市几乎没肉卖,直到刘邦派人去找他。经历这事后,刘邦也不敢请他运货了,只将他的车租过来,改派小陆去运。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
却说刘邦筹集好资金,准备将养殖场的规模扩大到两千四百头。他首先需要做的便是加盖猪舍,特别是原来圈养白猪的猪舍已经大大地不够用了,他不得不在原来的猪舍旁边另外辟出两亩地,重新起一座能容一千二百头猪的猪舍,并且对通风散热系统进行改进,而原来用来圈养白猪的猪舍,则在略加修改后,跟原来野猪的猪舍合并在一起,组成了新的琼山土猪的猪舍,原来放琼山土猪的猪舍,现在则用来放野猪。另外,由于需要多雇佣一些人手,原来的两层小洋楼显得不够用了,刘邦便在原来的基础上,加盖了两层,在楼顶做了比城市里的楼还要好的隔热层,修建了一个超大的水池。而且,刘邦是准备将养殖场长期办下去的,他于是将小洋楼重新进行装修,漂亮得都跟城市里居住小区的洋楼差不多了,里面卫生间、客厅、厨房、彩电、空调、热水器等一应俱全,如果某位有钱人到乡下来渡假,住上这样的房子他绝对不会嫌弃的。村里许多来这里干活的人,如果不是晚上有什么事需要回去的话,他们都想住在这栋楼里呢。
其次,刘邦还得解决饲料的问题。原来那十几亩地种出来的东西,本来就不够琼山土猪和野猪消耗了的,现在扩大养殖规模后,又多占了两亩地,就显得更加缺乏,刘邦一时没想到什么好办法,只得派人每隔一两天便到邻村去收购,而且不管是红薯、红薯苗、木薯、玉米、玉米茎、麦皮、黄豆、南瓜……只要是比较便宜,捣碎拌和后猪能吃下去的,全都收购回来。琼山地区由于养猪多,这些原料比较缺乏,但在邻村,自从发生了“五号病”后,这些原本准备喂猪的原料,便在地里堆积如山了。所以去收购这些并不费什么劲,而且价格也非常便宜。至于喂养普通白猪的饲料,刘邦已经跟城里的一个饲料厂签订了合同了的,顺子每次运生猪到城里后,回程时,顺便到饲料厂运饲料回琼山地区……
145-第一百四十五章偷渡猪仔(上)
无论是盖猪舍,还是找饲料,刘邦的扩大规模计划,已经从方方面面都准备好了,可到最后,刘邦才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猪源。
经历了“五号病”那黄金十五天的一番屠杀,养殖场里原来的猪减少了一半。但猪的繁殖能力是有限的,刘邦原来弄回来的那几十头小母猪现在还不到繁殖期,而村里以前繁殖出来的琼山土猪和野猪,不是被刘邦收购进他的养殖场了,就是被别的村民抢购去养了——现在的猪肉价格那么贵,生猪那么缺,不去养猪那才是笨蛋呢。
至于普通的白猪,原本就是从外面买进来的猪苗,现在外面“五号病”肆虐,哪里还有什么猪苗呀?就算有,也没人敢去买回来。
琼山土猪和野猪暂时是没什么办法可想了,只能等那些母猪生下下一批时再作打算。但普通白猪却是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想办法的。既然政府都可以从日本进口生猪,自己从别的国家进口一些猪仔,想必也不是什么伤天害理的事。
可从哪个国家进口呢?刘邦有点为难了,他对别的国家的生猪行情,那是一点都不了解的,想来想去,他觉得自己终究是个华人,粤语也略懂一二,如果混进祖国去,说不定还真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呢。
不过,这贩卖猪仔看似小事,但由于涉及到两个国家,那就是个大问题了。尤其是刘邦暂时还不愿去跟政府申请(注:越南政府的办事效率太低,涉及到国家之间的进出口问题,往往需要评审、调查两个月以上,像进口日本猪肉这事,虽然是特别紧急,但也用了半个月之久),那么只能通过地下的渠道进来了。
yuedu_text_c();
然而,这地下渠道也不是谁都能找到的,n市和m市离中越边境都距离遥远,必须找一个熟悉中越边境的地理环境的人带一下才行。
刘邦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那二十几个员工,如果他们有亲戚朋友在边境一带的话,这事就好办了,就算他们不参与这事,一起带带路或再介绍认识几个道上的朋友总可以吧。
刘邦透露想找熟悉中越边境情况的人好几天后,才有一个人前来给他回复,说是在边境有熟人。刘邦盯着这人看了半天,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这人竟是那才十多岁的实习兽医涂幻!她告诉刘邦,她们班上有一个同学的姑姑嫁在离中越边境很近的一个小镇里,去年放假的时候,她还跟这位同学一起到姑姑家去玩呢!
刘邦虽然很不愿意跟这样的小姑娘一起去办事,她们年纪那么小,谁知道能办得成什么呢(而且养殖场也离不开她,现在正是“五号病”肆虐的时候,她尽管只是个实习兽医,可毕竟是懂得技术的,这次琼山地区能避免“五号病”的侵袭,有很大的程度是她和阮大大的功劳)?但刘邦也实在找不到更好的人选,购买猪仔却成了势在必行的事,再迟个十天半月的,猪肉超市将来就会面临无猪可杀的尴尬。
在无可奈何之下,刘邦只得跟着涂幻和她的那位同学一起到同学的姑姑家去。
同学的姑姑家位于中越边境的一个小镇,离中国只有几公里,几公里外的河对面就是中国了。刘邦以前只在书上和影视中见过中国的样子,这次亲眼得见,自然很是兴奋,刚下车便迫不及待地跑到河边去看中国。然而,令他失望的是,河的对面只是山,跟越南这边的并没有多大的区别,看来,只能等真正进入到中国后,才能深彻地感受了。
同学的姑姑看到侄女竟然来看她,自然很是高兴,但看到这次来的不仅有上次一起来的那个同学,还有一个陌生男子,脸不由自主地沉了下来——侄女看来是越来越野了,不仅带着女同学到处跑,还带着男人,这样下去怎么了得?
那女同学显然是很了解姑姑的性格的,她一察觉到气氛有点不对,马上向姑姑介绍道:“这位是刘先生,是涂幻的老板,他因为要到中越边境来办点事,所以就一起来了。”
刘邦对交际也是很在行的了,此时便上前去跟她握手,然后自我介绍。姑姑的脸色这才缓和了些。
尽管刘邦对进入中国去购买猪仔的心情很急,却不得不按部就班去做,因为总不能一进门便跟别人说,想到中国去偷渡猪仔的。真要是那样的话,人家不以为你是个疯子才怪呢!
…………
入夜,在闲聊中,主人终于向刘邦问道:“不知道刘先生到中越边境来,是想办什么事呢?”
“说起来惭愧。”刘邦道,“我是做猪肉生意的,开有几家猪肉超市和一家养殖场,本来经营得好好的,没想到最近越南却暴发了‘五号病’,搞得大家都没猪杀,没猪肉吃了。后来政府引进了日本猪肉,我是不甘心让日本猪独占市场的,所以想到中国去进一批猪仔回来……”
“原来是这样啊。”主人压低声音道,“不瞒你说,我们小镇也受到‘五号病’的影响呢,不过我们这里的人都不吃什么日本猪肉,因为从‘五号病’一开始,我们这里便有人从中国那边弄一些猪回来了。中国的猪肉好吃,价格也不贵。”
“真的?那太好了!”刘邦兴奋地道,看来之前已经有人走在自己的前面了,原本自己还担心,边境没人做这种事,检查得又严,这事很难成功呢,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啊!
兴奋之余,刘邦忍不住又问道:“那边查得严不严?做这事的风险有多大?”
“最近中国那边确实查得严了点,因为这种事一下子增多了。但在我们这边,却是很松的,因为就连镇里的官员和检查站里的官兵也在吃廉价又美味的中国猪肉呢,只要不是做得很过分,他们都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来检查的。”
“请问你们熟悉有这方面的人吗?我想从中国那边进一批猪仔。”
“有是有,”主人很认真地看着刘邦,似乎想要把他这个人看透,“在这边境的小镇,大多数人都是靠这种边境小买卖混口饭吃的(确实,刘邦并没有见当地的居民什么了不得的行业,却显得比越南的内地富裕许多,小洋楼、小别墅之类触目皆是),只不过……你想进多少?”
“一千多头吧,最好是那种生长速度快的良种。”
“啊……”主人似乎被这数字吓了一跳,道,“这一千多头可不是个小数目,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