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二回江汉东西千古逝,武道佛禅嫁衣功(1/2)
作者:成精香火
王雱来自现代,本就没什么礼教束缚,与几女调风弄月,也是平等相待。四女爱慕他文采武功,也窃喜他风度雍然。
北宋开始,理学渐行。男子主四方之事,顶冠束带,出将入相,无所不为;女子管一室琐碎,三绺梳头,两截穿衣,生男育女。
但是,自古以来,就有不少聪明的女子,过目成诵,吟诗作赋,不输男子。班固之妹,代兄续史;才女蔡琰,制曲传世;晋谢道韫,柳絮随风;唐官婕妤,品朝臣诗。苏小妹也是翰苑之才,她的父兄都是大才,朝谈夕讲,诗书经史,何事不晓。小妹谈天说地,气质斐然,俨然一个现代知识女青年,让王雱喜爱之极。柳婉柔相依相伴,把他照顾的妥妥当当,欧阳诗和赵琪冉调皮可爱,让他嬉笑怒骂。
王雱得了叶二娘的两门绝学,也不太在意。轻功方面,他的幽冥步比踏雪无痕要高了不止一筹,刀法虽然犀利,可他还是钟爱自己悟出的戟法,只等着有了趁手的兵器,就能大杀四方。
小郡主出身移花宫,一身武功绝妙非凡,差的不过是水磨的功夫,只有修为上去,江湖上大可横行。
柳婉柔刚刚得了幽冥步,还没掌握,也不急着学习新的武功。
欧阳诗和苏小妹羡慕极了小郡主和柳婉柔,早就央求着王雱教她们习武,王雱也把《养生决》教给了她们,只是时间尚短,还没能筑基成功。好在这门“踏雪无痕”对于修为的要求不是太高,王雱就打算把它教给两女防身,心中却是想着替她们找一门能够速成的功法。
忽然,他想到了《北冥神功》,寻思着找个时间到大理一趟,看看能不能找到传说中的琅寰玉洞。
大理地域,又称南诏。后晋天福二年,通海节度段思平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理”,政区东至贵州普安,西至缅甸杰沙,南至越南黑河,北至大渡河。
佛教在南诏时传入云南,至大理时盛行。段思平岁岁建寺,铸佛万尊。段氏传人,很多都避位为僧,天龙寺更是段氏皇族的传家之地,其中高手如云,以至于在十二世段廉义时,杨义贞、高智廉把持朝堂后,也不敢彻底的取而代之。
寺门不知什么时候开了一个小缝,里面一个小沙弥偷偷的看着那边的叶二娘。
叶二娘教的认真,王雱学的也快。等她把两门绝学教给王雱,就匆匆而去。
这时,那个小沙尼才把山门打开。
“诸位施主随我来吧!”小沙弥对着苏小妹行了一礼,向众人邀请道。
苏小妹一愣,还了一礼,一伙人跟着进了金山寺。
一提到金山寺,王雱便想到了《白蛇转》里面“水漫金山”的故事。只是,这时还没有白蛇传的传说,金山寺的确有位法海禅师,不过是位唐朝的和尚,与后世演绎的形象出入甚多。
山门之内,到处是古楼佛刹,在绿树掩映中忽隐忽现。这小沙弥得了自家主持的交代,带着王雱等人慢慢的游历了起来。藏经阁、慈寺塔、法海洞,一一看去。
慈寿塔之前,是大雄宝殿,殿内宏伟庄严,富丽堂皇。殿前的空地上聚满了慕名前来的
游客,熙熙攘攘地走动在大鼎前的香火缭绕之中。
众人跟着小沙弥从大殿后门走出,一座山赫然横在眼前。刻满壁画的汉白玉墙依壁而起,向上一看,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王雱感慨一声,“果然是‘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
众人都是点头称赞,小沙弥一脸自豪,向众人介绍着各处古迹的历史趣闻。
拾级而上,王雱觉得自己仿佛沿着隧道走进了历史的深处,沧桑与岁月的痕迹随处可见。世事变迁,江山依旧。他穿越历史而来,站在岁月斑驳中,看着悠悠往事,一阵失神、迷茫。
历史可以改变吗,他出现在这里,是不是预示着什么,要不要改变些什么,还是任由历史变迁,坐看风起潮落。
苏小妹和柳婉柔见他有些恍惚,拉起了他的手,眼神里尽是关切。
王雱回过神来,心中一阵温暖。这个世界充满了无限可能,到处是禅机隐藏。他忽然有些领悟,生命可贵,如果能够改变,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
想着,他忽然灵台通透。
“施主大彻大悟,当真是我辈楷模!”一道苍老的声音突然传来,几人回头看去,原来是佛印禅师。
“住持,您回来了!”小沙弥见到来人,脸上一喜,跑了过去。
“大师原来还是金山寺的住持!”苏小妹一脸惊讶,笑道。
焦山寺庙的主持也是这位佛印法师。
佛印和她打趣惯了,认真的看了看被她拉着的王雱,笑道:“原来如此,大妹子那般滋味?”
苏小妹脸上一红,笑道:“如此这般。”
众人亦步亦趋地向山顶行去,突然,苏小妹看到一个小和尚在半山腰的一处小溪中游泳,碧波中就好像一个光溜溜的圆球滚动不已,苏小妹看得兴致盎然,谩声说道:“清江水中洗和尚,浪滚葫芦。”
佛印闻言,当即对道:“碧纱帐内坐佳人,烟笼芍药。”
苏小妹不甘示弱,再出一联:“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江心千佛手。”
佛印妙语连珠,笑道:“四位佳人倾心,天上人间几蝉娟。”
王雱一愣,不知道这个老和尚为何扯上自己,心中一动,笑道:“窗前沧海凭开眼,台上楞伽可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