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啦,一同去太和殿吧!在内,本宫瞧你不起,不过在外,我等都是皇上的女人,你若是不体面,便是丢了皇上的脸,今儿各位朝廷命官家的女眷们也会入席,你也一同过去招待招待吧!”
丽妃瞧着兰珍头上发饰不多,便从头上取下一只上等的翠玉簪子插在了她的头上道:“本宫这个人恩怨很分明的。”
兰珍只觉得头上一下子重了许多,尾随在宫嫔们的队伍里,一同朝太和殿而去。
此时的太和殿,比以往任何一场宴席都要盛大,宴席从殿内一直摆放到了殿外,小到桌席布置,大到殿内陈设,无一不显露皇家的奢靡繁华气息。
正文 第55章:后奏
太和殿内,和乐融融一片,却依旧在和睦之中显露着皇家特有的诡异气氛,皇上率领文武群臣、后宫妃嫔等人一同跪地给太后拜寿。
“儿臣恭贺母后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臣等恭贺皇太后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皇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皇太后瞧着跪倒在自己脚下的数之不尽的人,声如钟声般洪亮的恭贺之声,一股自豪感、荣耀感从心底油运而生。
“平身……”简短而威严的二个字,却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利,而这种“权利”是她耗尽一生心血而换来的。
皓天扶着皇太后坐在了龙椅旁边的凤椅之上,太后看着今日由帝后亲自操办的寿宴,很是满意,很是高兴地拍了拍他的手,难为他总算是想明白了。
兰珍的身影几乎可以说是淹没在女眷们的坐席里,看着他们母子此时如何和睦融洽,一副母慈子孝的模样,倒是觉得他们不如往日那般是皇太后与皇上,而只是一对单纯的母子。
心中暗想皇太后许还会在心中称赞她,因为是她说服了皇上重新接纳了西凉国的女人,消减了他心中对西凉国的恨意。
在太后的眼中,这是她唯一存在的价值。
待一切虚礼过后,太后道:“数月之前,有官员上奏,说皇上年岁已大,更是立后纳妃多年,理应‘还政于君’,更有心怀不轨的乱臣贼子,散播谣言,为乱朝纲,说哀家贪慕权位,牝鸡司晨,不愿让出政权,给大燕国脉带来厄运,导致国运不昌,今日,哀家便借此大寿之际,下一道懿旨说明此事,此后,若再有人敢妖言惑众、扭曲事实,定斩不饶。”
太后话音落下,便有负责传旨的公公捧着明黄|色的圣旨,有条不紊地展开,用一种宣旨的独异语调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太后诏曰,永庆十年,先皇驾崩,举国嚎哀,皇长子顺从天命,登基为皇,改国号为崇明,然皇上年幼,难以处理政务,外有敌军趁新皇根基不稳入侵边疆,内有乱臣贼子以下犯上,欺吾皇心智不熟,哀家迫不得已,垂帘听政,协助新皇守护大燕江山,至今十年有余,如今皇上日益长大成|人,明是非、辨忠j、懂国策、善为君,理应‘还政于君’……”。
兰珍听到此处,心中不由冷笑一声,皇长子顺从天命,登基为皇?
这句话里藏着多少血腥?怕是许多在场的老臣子都心中有数的。
乱臣贼子以下犯上,欺吾皇心智不熟?
这里所谓的“乱臣贼子”怕是也包括她的父亲吧!想到这一层,心中那一丁点儿的恻隐之心,终究也被仇恨湮灭得干干净净了。
皇太后碧眼明眸,悠然自得地听着,等待着后面的内容,然而传旨的公公却拖长着语调念道:“钦此……”。
顿时一下子便脸色惨变,还未反应过来,皓天便上前跪地道:“儿臣谢母后……”皓天在太后面前狠狠地磕了一个头,那磕头的声音就好像一颗从天而降的巨石打落在皇太后的心上。
“儿臣多谢母后多年的扶持与教导,定当不负母后厚望,做一个勤政爱民、忠j分明的好皇帝……”。
皓天大喊一声,底下众位臣子连忙跪地喊道:“皇太后英明,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只见皇太后一手捂住胸口从凤椅上起身,朝那传旨的太监走去,夺过他手中的圣旨,这的的确确是她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圣旨,但是后面几行字却被人用墨笔涂鸦了。
“还政于君”是有附加条件的,皇太后本意是待燕贵妃生下皇子,皇上立下皇太子之后,国之根本巩固,才“还政”,没有想到,皓天却自作主张将后面的内容涂了,这是要明着夺她的政权吗?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儿,圣旨也是自己亲自写下的,此时好似已经大势已去,若是反悔,必定惹得群臣共愤,而难以下台。
“皇儿,你……”皇太后一时气急指着皓天难以言语,不等她搞明白事情真相如何,便听见晨阳公主大喊一声道:“既然皇太后愿意‘还政于君’,那么恳请皇太后将号令大燕三军的虎符交出来……”。
太后更是惊讶回头看去,明兮正是用挑衅的目光瞧着她,更是气急指着明兮道:“明兮,你、你也……”。
太后见皓天有这番想法已然是晴天霹雳,见明兮也如此,更是伤心难过,一手捂住胸口而难以言语。
明兮冷笑一声道:“若太后不愿意交出虎符,便不是真的想要‘还政于君’,皇上已然成年,理应亲政,太后让政权却不交出虎符,居心何在?”
一句话问得太后哑口无言,群臣们也已然有了异议,齐声喊道:“请皇太后交出虎符……”。
“你们?”太后瞪着大大的眼睛瞧着黑压压跪倒在脚下的人,瞧着明兮脸上漠然而冷淡的神情,皓天有些避忌闪烁的目光,好似明白了些什么,扯嘴冷笑了一声道:“你放肆,你身为晚辈,这是你该与哀家讲话的语气?”
“作为晚辈,我自然是放肆了,但是今日,我是作为慕容皇家的公主在此与您对话,我头顶上冠着‘慕容氏’这个无比珍贵的皇族姓氏就有资格与你这个异族外姓之人如此言语。”
面对太后的指责,明兮也丝毫不示弱,喝道:“今日,这虎符,你交也得交,不交也得交,这天下是慕容氏的天下,我慕容皇家的男儿还未死绝,轮不到你一个外姓人来管。”
“这是说的什么混话?哀家嫁入慕容皇家三十余载,更是为慕容皇家生儿育女,怎么不是慕容皇家的人?怎么是外姓人?哀家即便是死,那牌位上也是写着‘慕容氏完颜碧君’,明兮,你赶紧给哀家退下,政权之事轮不到你区区一个公主来管?”
太后的话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朝殿外喊道:“来人,护送晨阳公主回御香阁……”。
正文 第56章:出奇
“来人,护送晨阳公主回御香阁……”太后朝殿外的侍卫命令道,从外入内数名带刀侍卫,可惜见这殿内,气氛诡异,皇太后、皇上、公主还有文武百官脸色都不佳,而显得极其踟蹰,不知该如何是好?
太后喝道:“还不快……”,侍卫们这才敢动,朝明兮走去,可惜还未靠近便被明兮一个冷眼吓退,只见明兮从衣袖之中拿出块雕龙的白玉令牌,挡在侍卫面前道:“这是先皇留下的龙御令,见此令如见先皇,尔等谁敢动我?”
先皇时期,为了巩固皇家政权,避免朝中臣子,相互勾结,欺上瞒下,遗误国情,更是担忧,有狼子野心的乱臣贼子,敢以下犯上,密谋造反,危害皇族,故此特意组织了一对军队,镇守燕都皇城,名为“御林军”,直接听命于大燕皇帝,不受命于任何臣子。
而龙御令则是控制御林军的唯一信物,见龙御令如见皇上。
众人见了龙御令无一不惊讶,有几位年长的臣子更是震惊,议论道:“龙御令不是跟随先皇与先皇后一共殉葬了吗?”
“当年皇太后的确是如此交代的,故此调动御林军的信物用‘国玺’来代替。”
大臣们的心本就已经飘忽不定,此时见了龙御令对于皇太后更是有了疑心,纷纷投去了疑惑的神情,只是鉴于太后平时的威严而不敢冒犯相问。
“父皇当年就是担心有人会对慕容皇家不利,故此特意在驾崩之前将龙御令传给了本公主,交代若非到了关键时刻,绝对不能使用,这十余年来,太后垂帘听政,为了大燕的安邦定国,的确做了不少为国为民的好事儿,但是如今皇上已然成|人,国家没得由女人来管理的道理,自古便有‘牝鸡司晨,国运不昌’的说法,为了我大燕的国运,太后理应‘还政于君、还权于君’。”
明兮本不想惹出什么血腥来,故此在满野朝臣面前还是稍微维护着太后的名誉,未将这“龙御令”的真相告公之于众。
当年先皇担心后宫之中会有变故,仁孝皇后以“仁孝”著称,面慈心善,唯恐她遭遇不测,故此将“龙御令”交给仁孝皇后保管,以防不测,不料终究还是难逃一劫,仁孝皇后便在殉葬前将“龙御令”留给了晨阳公主。
“你胡说,先皇当年忙于国事,操劳过度,溢血而亡,连传位诏书都未留下,怎能安排这龙御令的去处?哀家整理先皇遗物,不曾见到,唯恐心怀不轨之人以不当途径得到这龙御令,危害皇城,对新皇不利,故此才会下令说龙御令随先皇殉葬而去,以‘国玺’调动御林军,以防不测,以定民心,明兮你这龙御令是哪里来?是真是假?是偷是抢或是骗?给哀家说个仔细。”
太后问道,面对今日一系列的意外,这个寿宴很是明显已经彻底成为这场“皇家政权相争”的战场。
“哼?是真是假?这龙御令独一无二,用坚硬如铁的岩石玉雕刻而成,以龙傲天下为图案,谁能仿出假的来?是偷是抢或是骗?更是可笑,这龙御令在父皇手中,太后您认为谁能够从父皇的手中偷、抢、骗?太后您就不要再狡辩了,父皇为何将这龙御令传给我,防的就是有一天有人要挟天子以令诸侯,毁了我慕容皇家的江山。”
“你……”太后一时被明兮几句话顶得哑口无言,无从辩解,明兮见太后无言以对,更是觉得胜券在握,命令道:“御林军听令……”。
只听外间整理的脚踏声如同千军万马般朝太和殿渐渐近来,数命身穿铠甲,整装待发的御林军出现在众人面前:“是……”。
顿时殿内众人便惊慌起来,胆小的女眷早就吓得哇哇叫起来,自然而然地挤成了一团。
兰珍不知道是给谁匆忙而过的身子绊倒,身子好似一下子没得了力气,头重脚轻,一头撞到了宫柱之上,不知是疼痛还是内心那种纠结的心理让他觉得好似眼睛都花了。
脑海中闪过第一次与皓天相遇的场景,当套在头上的黑色麻袋被人扯开的时候,光明一下子映如眼帘,他就那样的出现在她的世界里,然后越来越近,直到有一天,他们一起躺在床上,聊天、说笑。
无意识地抬头朝皓天瞧去,此时的他好似被人施法了一般,只能木讷地站在一边瞧着自己的母后与姐姐相争,而连说一句话的机会都没有。
“南宫兰珍,你怎么啦?”心底里有声音呐喊着,“你这是要倒下了吗?那怎么成?你不是发誓要手刃仇人吗?怎么?这么快就忘记了你南宫一族的血海深仇了吗?”
“不!我没有忘记!”兰珍挣扎着,扶着宫柱站了起来,只听太后依旧镇定自如,临危不乱地指着明兮喊道:“明兮,你还敢动兵不成?这可是燕都皇城,是你的家,你还打算血溅皇城吗?”
“明兮不敢,但是为了维护我慕容皇家的皇权,不得不如此,今日太后若是交出虎符,还好说,若是不交,那也休怪明兮无理,想必在天之灵的父皇也不会怪罪明兮不知孝道的。”
公主手一挥,大有要动手的趋势,太后见她如此,不由惊慌起来喊道:“住手,哀家既然已经下了懿旨说‘还政于君’,就不会不交兵权,但是三军远在边疆,至少得等哀家将各大边疆将军召回燕都,叩拜过皇上,正式移交才成……”。
很是明显太后用的是款兵之计,明兮哪里肯听,冷笑一声道:“若是太后借用三军发生政变,夺我大燕江山,那该如何是好?”
明兮双眼犀利地环顾四周喝道:“何人不知,太后是西凉国的和亲公主,若是你握着军权投靠西凉,那岂不是将我大燕江山拱手让人?”
太后见明兮咄咄相逼,倒是一时不知所措,恨得额头上的青筋都鼓了出来,牙齿更是咬着嘴唇而无可奈何。
“北疆将军到……”突然从外面传来一阵通告声,紧随着又喊道:“东疆将军到……、南疆将军到……”。
正文 第57章:不意
“北疆将军到……”
“东疆将军到……”
“南疆将军到……”
殿外传来这样的通告声,只见从殿外走近三位身穿戎装的将军,齐齐入了殿内,直径上前朝皓天与皇太后请安道:“臣北疆将军陈宏飞、臣东疆将军穆尔凡、臣南疆将军林戈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参见太后,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大燕地处中原,北邻赫连,南邻南辰,东邻东丽,西邻西凉,这四个国家好似就是四颗钉子,绊住了大燕这只雄狮的四肢,束缚得大燕无法动弹。
论国土,四国加起来都不及大燕国土的一半,论兵力,大燕有雄狮猛军百万,四国远远不如,论国富民强,这四个小国更是无法媲美。
然而这四个小国数百年来却一直都大燕并存着,分分合合,来来回回,从古至今,几百次战役,或胜或败,就是无法歼灭他们。
因为他们都有天险地利。
北边赫连临海,大燕将士是马背上打的天下,不善于水战,永远也无法跨越过赫连国前面那漫无边际的汪|洋大海;
倒是赫连国,野蛮种族,动不动就来犯大燕的边境,豪取强夺,每当出兵讨伐,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乘着船只逃之夭夭。
东丽国位居东方,乃是太阳升起的,据说有神灵庇佑,与大燕国界处有一片迷林,环环绕绕,曲曲折折,任你千军万马,只要走进便再也走不出来。
南辰国靠山,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南辰人爱诗书讲礼仪,信仰和平,拒绝战争,故此在沿山路途建立了万里长城,凭借地势,易守难攻。
而西凉国位居西方,乃是神灵居住之地,更是神话色彩丰富,传闻西凉国有一只神鸟,名曰“鹔鹴(s&249;shuāng)”,有预知战争的能力,只要有外敌入侵,神鸟便会提示,让他们率先做好防范准备。
故此这四个边境小国,不管大燕的兵力如何都无法征服,这也是让大燕历代皇帝都头疼的事情。
不仅仅难以攻打他们,还需小心谨慎地防备他们,故此便有了东西南北四位边疆将军,自从皇太后垂帘听政以来,大燕与西凉的关系便更是进一步,太后甚至直接撤了西方的边疆将军,开通了两国之间的贸易流通。
而北方赫连国,是四国之中势力最强的,而且最有野心的国家,故此严格派兵镇守。
“封君命,臣陈宏飞特带领一万精兵,回燕都阅兵,耀我大燕国威……”
“封君命,臣穆尔凡带领两万精兵,回燕都阅兵,耀我大燕国威……”
“封君命,臣林戈特带领三万精兵,回燕都阅兵,耀我大燕国威……”
三位将军齐齐走上殿内,跪地禀告道,顿时更是让大家震惊无比,无人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怎么好好地这些镇守边疆的将军们都带着精兵回到燕都了呢?
太后与公主之间的争执也因为这三位将军的到来而停止,人人都面面相觑,不知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大胆陈宏飞,赫连国野蛮之人屡屡犯我北疆,你不好好在驻地镇守边疆,跑回燕都作甚?”
太后指着一位陈宏飞问道,陈宏飞不惑之年,一看就是个精于用兵、足智多谋的边疆将军,瘦长面容,两道胡须,虽未武将,却并不三大五粗,反倒有几分文人气息,定是个运筹帷幄,有勇有谋之人。
陈宏飞纳闷道:“回太后话,臣是封君命带领精兵回燕都阅兵,以耀我大燕国威的啊……”。
林弋与穆尔凡也如此附和,东南西北四国之中,赫连实力最强,其次是东丽国,然后是南辰国。
越是难以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