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楚国伐郑 烽烟再起(1/2)
作者:可乐哲男
公元前627年冬,刚刚经过入冬第一场大雪的郑国君臣,个个忧心忡忡,如坐针毡。三日前,郑国国君姬兰收到急报,楚国兵锋直指郑国南部,一场恶战已然不可避免。然而,此时的郑国根本无力与楚国抗衡。
郑国北靠晋国和卫国,西邻宋国、陈国,南接蔡国和楚国,东依王幾之地洛阳,可谓中原腹地。公元前806年,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周宣王姬静将他的弟弟姬友封于郑,是为郑国第一代国君郑桓公,领伯爵封号。平王东迁后,郑国在国君郑庄公的治理下,曾一度跃居诸侯之首,有春秋小霸之称,就连当时九合诸侯的齐桓公也要敬畏三分。庄公在位期间,分别击败过周、虢、卫、蔡、陈联军及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御燕、侵陈,大胜之;伐许、克息、御北戎,攻必克,战必胜,当真战绩显赫,威震中原。
可惜子孙不济,一代雄主郑庄公死后,郑国国力日衰,逐渐沦为二流邦国,如今的郑国夹在晋、楚国两强之间,可谓两头受气,哪一边都不敢得罪。郑国国君姬兰和晋国国君姬欢算是同时继承大位,可姬兰却没有姬欢那么幸运,不仅国本早已坐吃山空,国内更少栋梁之才,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到40的姬兰虽说正当壮年,奈何时运不济,只能勉强支撑。
听到楚国出兵的消息,姬兰赶忙召集群臣商议,可议来议去并无结果,初掌国政的姬兰尚未被朝中大臣们认可,很多人倒是乐见国君失策。与晋君姬欢相比,姬兰缺少军中历练,为躲争储之祸(郑文公担心公子们谋逆篡位,竟将太子等人杀了,其余公子多逃到其他国家寻求避难),姬兰自幼便逃到晋国,倒是深受晋文公重耳的赏识,在晋国还做过几年的官,直到郑文公病逝前两年才辗转回到郑国承袭了太子之位。根基不牢,难以服众,这也是姬兰继位以来的一大隐患。
早议结束,又是无果而终,闷闷不乐的姬兰踏着初雪往后宫走去,低头沉思的他突然被一阵甜美的笑声打断,抬头看去,正见女儿姬芍和丫鬟们在打雪仗。
“君父,快来,我堆了一个雪人。”姬芍灿烂的笑容一扫姬兰心中的阴霾,自己的这个宝贝闺女如今也已十五岁了,这几年越发的楚楚动人,见者皆称其美貌世间少有。想想三年前刚从晋国回来的时候,姬芍还是个整日腻着母亲的小丫头,姬兰不禁感慨,真是女大十八变。
“见过君上。”丫鬟们见到姬兰纷纷施礼退下。
“可问过你母后安?”
“一大早就去了,宫里实在无聊,君父,什么时候再让我跟着哥哥出宫办差?”姬芍上次跟着哥哥姬蛮出宫还是四个月前的事情,也是那次,两人偶遇了赵盾、韩厥。
“眼下,君父遇到了难题,你要是能帮为父解决,就放你出宫玩耍。”姬兰流亡晋国期间,左右并无多少家臣,遇事常常和家人商议,而姬芍自幼冰雪聪明,也时有古灵精怪的鬼主意,因此,朝中有事,姬兰也不瞒着女儿。
“君父快说,女儿一定能帮上忙的。”姬芍倒是信心满满,一派天真烂漫,哪里知道姬兰的无奈。
“荆楚今冬起兵来犯,以郑国现在国力,很难应付。”
姬芍看出了父亲的艰难,也收敛了笑容,“君父,为何不去求助晋君?”
“姬欢?”
“是啊,君父,我们在晋国生活了十几年,之前文公对我们照顾有加,还让君父入朝为官。晋国上下,愿意为郑国说话的不在少数。而且,晋国以盟主自居,自然就有尊王攘夷的使命,想想当年齐桓公九合诸侯,数次都是为了南下对付荆楚,晋文公也是因为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才成为中原霸主。咱们向晋国求助,合情合理,他们也一定会帮咱们的。”
女儿的话算是说到姬兰心坎儿里去了,这些天姬兰也多次想向晋国求助,可朝中总有大臣反对,说是堂堂郑国,怎能总是做别国附庸,竟有些功勋元老放出了宁愿死战亡国,绝不仰人鼻息的狠话。其实这也怨不得大臣们,晋国在文公一朝不断扩张,与周边国家时有摩擦发生,就在文公晚年,晋国还联合秦国兵临新郑城下,幸得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嬴任好,才使郑国免受灭国之灾。烛之武退秦师才几年的事儿,难怪朝堂之上有反晋的声音。
“你说的不错,可大臣们不愿向晋国低头,实在难办。”
“君父身为国君,应为国家社稷计,当断则断,不可为言官所左右。”
女儿的话让姬兰心中一震,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俊俏的少女,如果不是女儿身,或许能成为郑国栋梁。
“芍儿,你说的对,为父过于谨慎,瞻前顾后,不如你有胆识。”姬兰停住脚步,“为父这就去拟求援信。”
“君父,那你可是答应人家,让芍儿出宫。”
姬兰看着女儿的执拗,笑笑:“好,君父答应你。”
回到议事殿的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