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宦官弄权良臣死 曹操感触隐故居(1/2)
作者:朱转转
宦官们的贪欲是无止境的,这都是灵帝刘宏纵容的结果。
说起宦官,估计所有的人都会对其感到鄙视,认为他们不但在人格上不健全,心理上也有缺陷,为乱朝政,祸害国家。事实上之所以宦官能有如此权势,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东汉自汉章帝刘炟以后,戚宦之争未尝稍息。汉和帝刘肇十岁即位,太后兄窦宪专权,皇帝与朝臣隔绝,只能依靠宦官。公元92年,和帝用宦官郑众所掌握的禁军,消灭窦氏势力,宦官从此干政弄权。汉安帝刘祜初政,太后兄邓骘等掌权。待邓太后死,安帝与宦官李闰、江京等合谋消灭邓氏势力,形成皇后阎氏兄弟阎显等与宦官共同专政局面。125年安帝死,阎皇后因太子刘保非亲生,废为济阴王,将他囚禁在德阳殿下,并与阎显定策立章帝曾孙北乡侯刘懿为帝,她遂临朝称制。刘懿当年即亡故,人心浮动,中常侍孙程联合王康、王国、黄龙、彭恺、孟叔、李建、王成、张贤、史泛、马国、王道、李元、杨佗、陈予、赵封、李刚、魏猛、苗光等共十九个宦官在皇宫大钟下秘密商议,冲入省门,将江京一党就地斩杀,拥济阴王为帝(汉顺帝),并铲除了阎氏外戚,结束了外戚乱政的局面。
事后这十九人皆得封侯,宦官势力大增。东汉后期宦官如王甫、曹节、张让等大多干乱朝政,但是客观来讲“十九侯”并没有干乱朝政,而且后来还为朝廷做出了一定贡献,在保全忠良方面也值得肯定。但是汉顺帝将宦官大量封侯,为后世做了一个不好的榜样,助长了东汉宦官势力的扩张。顺帝同时也重用外戚,拜梁皇后之父梁商、商子梁冀先后为大将军。冀跋扈专权,在顺帝去世后,连续立冲、质、桓三帝。159年,汉桓帝与宦官单超等合谋消灭梁氏势力,从此宦官独揽政权。
这近一个世纪的戚宦交替相争,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东汉中期众多皇帝昏庸不堪,沉迷玩乐,结果使皇后逐渐把持政权。且从和帝开始,所有君主皆年幼继位,使得太后可以利用“垂帘听政”的方法来控制政权,太后提拔其亲戚,结果外戚掌握了政权。皇帝成长后,太后交回政权,皇帝由于不满外戚专政,则与宦官合谋对付外戚,成功后结果宦官得势,皇帝身亡后,继位者又是年幼的皇帝,另外一太后又“垂帘听政”,结果恶性循环如此不断持续。
公元185年(中平二年),京师洛阳发生火灾,南宫被毁。宦官中常侍张让、赵忠等劝灵帝税田亩以修宫室、铸铜人。于是汉灵帝诏令天下,除正常租赋之外,亩税十钱助修宫室。乐安郡太守苏州人陆康(字季宁)上书劝阻,说:“从前春秋时,鲁宣公按亩征收田税,因而蝗虫的幼虫大量孵出,造成灾害;鲁哀公想要增加百姓的赋税,孔子认为这种作法不对。怎么能强行搜刮人民的财物去修造无用的铜人?又怎么能将圣人的告诫弃之脑后,自己去效仿亡国君主的作法呢?”宦官们攻击陆康援引亡国的例子,来比喻圣明的皇帝,是犯了亵渎皇帝的“大不敬”的罪过。遂用囚车将陆康押送到廷尉监狱。幸而御史刘岱仔细研究了表文后,上奏解释,才只以罢官返乡论处。
灵帝又诏发州郡材木文石,运送京师,宦官从中为奸,刺吏、太守复增私调,层层克扣,百姓怨恨。此外又规定,刺史、太守及茂才、孝廉迁除,皆要交纳助军修宫钱,除授大郡者要交纳钱二、三千万。新官上任前,皆须先去西园讲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