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天下》免费阅读!

第13章 人皆不识卿(1/2)

作者:昨夜晴风

    第十章人皆不识卿

    萧峰饮了一杯酒,咂咂嘴,正欲说话,忽听邻座高声道:“如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常恐天下之久不安也!”那人避席长揖,对段正淳道:“仆自幼随父宦游南北,素有矫世变俗之心,改易更革天下事之志,今被公子叫破,慨然难言!”

    此刻,段正淳心里循环播放着“卧槽”两个浓墨大字。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神宗立志革新,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

    掐指一算,时乃熙宁元年四月。

    ……时也?命也?

    段正淳忙站起来回礼,叫店小二撤了残席,重上果品,恭恭敬敬道:“原来是临川先生。忧国忧民,唯才是举,敢做敢为,有如先生之人者,天下幸甚!”尽管沉浸在与王荆公对谈的五味里,段二的心思仍转的飞快,他大理王爷的身份有些微妙,便不自报家门,而是用了前世的名字。

    王安石谦逊数句,有些急切道:“新故相除,天道也。听君一席话,但觉茅塞顿开。公子可愿助仆,在朝堂一展身手,变大宋积贫积弱之现状,使内无以社稷为忧,外无惧于夷狄?”

    段正淳暗笑自己正是夷狄之人,沉声道:“先生莫急,敢问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

    王安石答:“以择术为始。”

    段正淳又问道:“不知先生所施设,以何为先?”

    王安石答:“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

    段正淳摇头道:“君子,小人,或许本质无泾渭分明之别,无非一念之间。有道是‘千里为官只为财’。寒门士子苦读多年,一朝踏上青云之路,莫不想着光宗耀祖,名利兼收。王相公心底无私,却不能强求世人皆如此,更不能指望官员就公弃私。阴阳相济,善恶相生,这朝堂上终究有君子有小人,君子死不绝,小人也灭不完。用小人,而非消小人,以‘利益’诱之而非以‘礼仪’教之,则事半功倍。”

    王安石笑道:“世人称仆之文章诗词长于说理,不想今日遇着了说理的大家,真正条分缕析,警辟精绝。”

    段正淳忙陪着笑脸道:“王学士莫要捧杀在下了,在下乃武林中人,经史子集都未曾通读,正经诗词也做不来一首,怎敢称‘说理大家’?”

    王安石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召王安石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7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于说理,修辞典故信手拈来,文学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连谥号都是一个“文”字……

    饶是他上辈子也自诩满腹诗书,在宋代文人墨客的文史修养前也低到尘泥里,更何况面对王文公,段正淳怎敢自称读书人?

    王安石捻须笑道:“段公子不必过谦,子曰诗云都在其次,经世致用方合于当世之变。请教公子,倘若公子来行这变法之事,该从何而始?”见段正淳确实不是满口子曰诗云之人,话里也不用典了。

    段正淳笑道:“就从人才培养、育贤用能始。朝中尽是饱读诗书者,却少精通钱粮账目、农事水利、刑名律法等实用俗务之人,不如在太学里设明法科,经济科,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改科举,也考诗赋,也考时务,也考明经,也考明法。”

    王安石笑道:“段公子年未弱冠,正是积极进取之时,不想比王某一个老头子还审慎些。”

    段正淳正色道:“变法在缓不在快,求效不求速。整顿太学之后,不如从最易见效的强兵开始,倘若行之得法,数年可复疆域千里。财、政、制可缓缓行之,行二十年,方有成效。”

    王安石道:“即便王某能等,我大宋又如何能等得?百姓又如何能等得?”

    段正淳肃然道:“为什么等不得?王相公熟读史书,可见历朝历代,哪一次变法改制不是欲速则不达?矫世变俗又岂是一朝一夕之事?越大刀阔斧,越失之审慎,朝中保守派越反对激烈,越鸡蛋里挑骨头寻你的不是。就算小皇帝支持王相公,他年纪轻轻,一个人又怎能扛得住那群成精的老油条的轮番施压?朝中真心欲变法图强者有几?变法危及他们既得的利益后又有几人能毫不动摇?王相公,你千万慢慢来,把他们的利益捆绑在改革的车轮上,令其得着些好处!他们贪财便贪,谋利便谋,只要拿捏住分寸,掌握其把柄。虽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为了大义向小人妥协些,讲究个圆融之法、中庸之道,又何尝不是真君子!”

    王安石不语,默默思索。

    段正淳又道:“王相公的才干,志向,眼光、心胸和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