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匆匆而过,转眼间已经两个月过去了,作为游骑的郭旰他们一行人,刚刚又结束了一次巡边任务,还没有来的及休息,就接到征调的军令。
军令上言明,大安军城全城出动,整军集结于中受降城,只留下老弱不能征战者守城,接到军令后,即刻启程不得有误。
军令上关于出征的原因,写的不清不楚,弄得全城上下人心惶惶。但是军令如山,众人只得又一次踏上征途。
因为他们本就是马军校尉赵飞麾下的将士,所以他们这次与往常巡边不一样,不再是单独行动,而是被编入马军随大军一起行动。
赵飞将他们没有得到的消息,告诉了他们,说道:“日前,郭刺史接到了朝廷圣旨,已经赶赴灵武郡接任节度使一职。”
郭旰一听,先是大喜,接着问道:“是不是要打仗了?”
一向严谨的赵飞虽然不明白,郭旰为什么不问郭子仪的情况,而是问是否打仗,但是依然回答了一句:“安禄山造反了,朝廷任命咱们郭刺史为朔方节度使,主持平叛事宜。”
郭旰好奇道:“那咱们节度使安思顺安大人呢?”
赵飞摇了摇头:“这我就不清楚了,军令上没有写,估计等到了中受降城就知道了。”
沈七打住郭旰的问题,说道:“好了,咱们是军人,至于朝廷的事情,不是咱们这些武夫应该关心的,走吧!”
于是二百马军在赵飞的带领下,向中受降城进发,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一次离开,就成了他们与城中家人之间的生离死别。
当他们到达中受降城的第三天,郭旰和沈七二人,被赵飞叫到了镇将的营帐,两人入帐之后,先是向镇将刘语熙行了一个军礼。
刘语熙看着二人,低声说道:“现在有个任务,需要交给你们,只不过这次任务是九死一生,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胆量接下这个任务?”
郭旰当然有胆量接下这个任务,但是沈七就在他身边,沈七没有回答,他自然不会率先开口,毕竟不是刚刚来的那个时候,现在的郭旰对沈七是心服口服。
还在沈七犹豫着怎么回答的时候,镇副王海蛟又开口说道:“让你们两个来,是因为有件大事,需要告诉你们,不过你们听过之后不得走漏,大安军中只有刘镇将、赵镇副、我还有你们二人知道,如果让第六个人知道,按军法处置。”
赵飞在刘镇将与赵镇副开口说过以后,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据咱们大安军城传来的消息称...”
说到这里,赵飞的声音有些哽咽,他实在说不下去,但是刚刚说过话的两位镇将、镇副,都没有替赵飞说下去的想法,只是用悲伤的眼神,看着赵飞。
赵飞叹了口气,接着说道:“两日前,大安军城被叛军大将宋星星攻破,全城老少无一幸免,皆死于随后的一把大火之中。”
沈七听后如遭雷击,半天说不出话来。他相信赵飞的话,因为赵飞性格严谨,根本不会开玩笑,更何况在这个问题上,谁都不会开玩笑。
大安军城一共有三个主官,分别是镇将刘语熙,镇副王海蛟,镇副赵飞,而王海蛟是步军校尉,赵飞是马军校尉,三人共同掌管五百大安兵,其中步军二百人,马军二百人,辅兵一百人。
尽管三位主官都说,今天只有他们五人知道,年过三旬的沈七明白,这个任务不会简单,多半是瞒着上边,三位主将私自下的命令,而且十有八九是让他们二人偷偷回大安军城,查看这个消息的准确性。
沈七不在犹豫,低头说了一个字:“诺。”
郭旰也感觉到气氛有些诡异,但还是低头跟着沈七,应了一声:“诺。”
郭旰心里清楚,他们三个摆明是利用自己的身份,在保护沈七,大安军城陷落,城中老少无一幸免,这个消息一旦透露,整个营地必定哗然。
他们三个既然知道这个消息,不论是否准确,都会派人回去查看,沈七无疑是最好的人选。三人搞得如此神秘,派他们二人回大安军城的任务,必定是三人私下商议的结果。
因为郭旰了解自己的父亲,郭子仪只会给三人下封口令,派遣自己的亲卫前去查看,不会派大安军城之人去完成这个任务。
现在三人又是给自己下封口令,又是派自己协助沈七,就是看重他郭子仪次子的身份,他们要保下沈七,因为不得军令擅自出营,按照军法,就是一个死字,是要就地处决的。
郭旰很乐意替沈七担下这个责任,因为他很看不惯自己的父亲郭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