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成都》免费阅读!

晚安成都-第12部分(1/2)

作者:宇不言弃

    他之所以答应,是因为出于道德范围内的承诺。只是,他将这一切看得太简单。

    可他没想到的是,那女人居然趁他上厕所的工夫在酒里下了很重的药,让他对自己无能为力。后来发生的一切就如他对小米所讲的了:视频威胁。

    一场玩过火的戏弄,居然引发出那么多一环扣一环的鸟事,威胁、背叛、伤害、痛苦、分手,……这一切,说到底,全是小米自己引火上身的,到现在,她还能怪谁呢?

    她无力跌坐在小水吧简陋的椅子里,直到张华说他最近在筹办婚礼忙得不可开交要先告退了。她想,去年还和张华的女朋友一样幸福着,可别人马上要结婚了,自己却干了些什么乌七八糟的东东啊。

    而不幸中的万幸是,经历了那么多,jack还依然爱她。

    她调整一下呼吸,拨通了jack的手机。

    此时,窗外,7月的骄阳正热辣辣地对着她笑,有嘲弄也有鼓励的成分。她想起了2年前火车北站的滚滚热浪。是啊,在成都2年的漂泊过去了,如果一切重新开始,也许,还来得及。(第2卷完)

    79-(第3卷)再进媒体1

    第三卷 红粉时代噩梦终逝好运降临

    本卷简介:2004年7月,麦小米在成都的漂泊生活刚好两年。虽然两年内无论在新闻圈、朋友圈还是爱情圈内都经历丰富,在随意、放纵而混乱的生活中尝尽了酸甜苦辣和五味杂陈,但事到如今,却始终游离在失业和堕落的边缘,有深重的一事无成的挫败感。不过,通向成功的幸运,总是要机遇和努力同时兼备。小米在这段时间内就是,从2004年7月开始,她的好运来了,再加上走对了路子,尽够了努力,到2006年都是她漂泊生涯中新鲜、刺激、浪漫而美好的红粉时代。

    第79章弄死也要再进媒体1

    和jack和好后,麦小米觉得还差一件重大的事情有待解决,生活就可以开始慢慢步入正轨了。那件大事就是找一份不错的工作,一份媒体的工作。

    回想自己在成都的这两年,从a报到c报,再到那些呆一天到2、3个月不等的公司,小米为自己的择业目标得出了一个结论:最适合干的还是媒体工作。这个还不完全是因为自己的本专业学的是新闻,而是媒体工作那种不用打卡、不用坐班、不用朝九晚五、不用为低廉的工资而日复一日重复着简单而单调的事情是小米在乎的。媒体工资好歹也在2000元以上、自由、挑战、激|情、地位和成就也是小米在乎的。

    所以,她决定,这次无论如何也要进媒体,认准目标,永不放弃。

    可是,此时,成都的大小媒体都没招人,她在圈内又没有任何关系。除了……

    对了,除了老孙。老孙是成都最牛的报社b报的记者。2002年冬天开始从实习生做起,去年就转正了,能吃苦,稿子多,经常加夜班,人称“铁人”一只。那么,他在这个圈子内多少还是应该有点关系吧?

    可是,老孙却很无奈。他说自己进b报都是自荐的,先从实习生做起,现在虽然转正了,也不过是社会新闻部的一个小记者而已,每天接触的人都是市民,能有什么关系?何况,就算他给领导提一下小米,领导能把他的话当几斤几两?

    小米想想也是,要找关系不说一个主任级别以上的,起码也得一首席记者吧。不过老孙却给了她一个建议:毛遂自荐。甭管报社招不招人,电话一个个地打,即使被拒绝了也不会有什么损失。这倒是他的经验之谈。

    小米想,话说得没错,很有道理,撒网捕鱼,不漏掉任何一个机会。但是,当她真拿起手机,对着那些她有意向的媒体老总拨号时,缺乏自信的心还是在“砰砰砰”地乱跳。才发现,毛遂自荐,是一个多么需要勇气的挑战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最紧张最难迈出的第一步就是打第一个电话了。相当于挑战一件你有生以来与众不同、从未做过的case。其实现在想起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在当时那个信心和斗志都极其缺失的时间段,第一步对小米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不过她终于还是拨通了c报房产部主任的电话。自从去年离开c报后,主任都换了几届了,现在这个,她不认识,语气冷冷的,一下就用最常用的拒绝语将小米下面的话封死了。他说,“不好意思,我们部门不招人。”

    小米只好打下一个。

    迈出了第一步,下面的路就好走多了。这次她找的是一家本土的时尚生活杂志,她喜欢的领域,不过之前总觉得缺乏信心所以从曾经熟悉的地盘开始。

    这个杂志的副总编李总很客气,也很耐心,听着她把话讲完,然后慢慢问了她一些问题,包括怎样找到他电话的、学什么的、以前做过些什么、为什么会想选择这个杂志等等。小米都很诚恳地一一做答。

    她满以为李总会马上喊她来面试,没想到对方却说,“不过,我们现在暂时不缺人。”这句话既有点带拒绝的感觉又有点遗憾的意味,所以小米马上接着说,“李总,我就是知道报社暂时不招人所以才毛遂自荐。其实,像这么大的报社,多一人少一人并不会影响其运作和利润,但是,如果因为这些过于硬性的规定而流失了人才,也许才是报社最大的损失。”

    也许是小米难得的自信和激|情激发了李总的兴趣,他让她第2天上午十点来办公室面谈。

    放下电话后,小米激动地在床上蹦跳,虽然李总很有可能是因为不忍立即拒绝一个热血沸腾的年轻人迫切的请求而提出了明上午的会见,也许那个令她现在兴奋地狠不得一头撞在墙上的面试很可能就意味着对她的彻底拒绝,但她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此时癫狂的情绪。毕竟,经过了长达一年的犹如一棵终日不见阳光的潮湿青苔的生活,她有种在心理和勇气上的突破。

    她给jack打电话,jack说他晚上来找她吃饭庆祝。现在的jack有点小钱了,吃饭也可以选在以前看也不敢看的科华北路的西餐厅了。

    80-弄死也要再进媒体2

    第二天,小米一大早就醒了。穿上大红色的t恤和黑色的牛仔七分裤,给人一种很活力的形象。她在会议室足足等了40分钟,李总才开完会让她进办公室。

    李总是那种看起来很正气但也很严肃的人,不苟言笑,应该是对事不对人那种领导。他仔细地看了小米准备的简历、毕业证以及以前在a报、c报写过的主要文章后,对她说:“这样吧,过几天会对前阵子新招的一批员工有个考试,主要是考新闻知识和行业知识,你回去准备一下吧,先考过了再说。”

    yuedu_text_c();

    至少没有拒绝,还给了考试的机会,小米那颗一直惴惴不安的心一下就亮堂了。不管怎样,必须要考好。

    她回去就开始准备,新闻知识她不怕,把学了4年的理论和之前的实践结合起来就行了。所以她这几天看的全是关于时尚生活行业方面的知识,从这本叫《漫生活》的杂志上,从其它的类似杂志上,从网上,不停地看、不停地记,感觉短短几天也确实学到了不少。

    所以,考试那天,她很有信心,和那些已经进了杂志社的新员工坐在一起,不顾他们对她疑惑的眼光,拼命做题,最后的一个题目是写一篇与此行业相关的文章,既考了专业,又考了文笔。

    小米做得很轻松,做完了,又检查了一遍才交卷。

    等结果的那几天,她表面上看起来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其实心里特紧张。都走到这一步了,被拒绝了才是真的是从风光无限好的大半高山坡上瞬间掉进无底深渊。

    终于等到了李总的电话,对方说,“考得不错,合格了。”听到这句话,小米悬着的心开始往下登陆了,但还没点着地,对方又接着说:“不过,我们确实不需要人,现在员工都已经超载了。要不这样吧,先把你的资料在行政部备案,下次要招人时,优先考虑你。”

    小米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说的了,别人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还有什么可挽救的呢?她只知道,自己的泪珠大颗大颗地往下掉,无声而平静,那种真的是突然从高处掉落深渊的痛苦,连发泄出来都困难。

    也许她还是说了:“没关系,谢谢您了,李总。”这样的话,其实她是真心的,她不怪李总,别人确实给过她机会,不像大多数领导连话都没听完就一下就封死了她这种无名小卒的路。李总没要她,那是杂志社的问题。

    她羡慕那些一个月前被招进来的新员工,别人把握好了机遇;她痛恨自己一个月前还在为jack的事情纠结、还在为过去混乱的一年懊悔,压根还没有振作起来找工作的想法。

    她终于明白了“机遇都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深刻道理。

    极度的兴奋后伴随着极度的失望,她知道,李总所谓的资料备案以及以后优先考虑的话语不过是一种托词罢了,才招了人,再招人是猴年马月了?何况,到时候,她的资料早就扔废纸篓了。

    俗话说,祸不单行。小米在头顶微露的阳光又被阴霾遮完的同时,又莫名其妙地得了一场大病。连着发烧几天,上吐下泻,皮肤过敏,感觉里外都不是人,把jack也急疯了,日以继夜地守在小米床边。

    这个世界啊,有些事情,真就那么说不准。就在小米的病一天天地快好完的某一天,她接到了一个电话。一个陌生女人的声音,她说:“请问你是不是麦小米?”小米说:“是。”她说,“我是〈漫生活〉旅游版的责任编辑。”这句话一下给小米一个激灵,她“腾”地从床上坐起来。“我们版面是才开办的,栏目比较多,需要人手。李总给我看了你的资料,我觉得不错,你明天到办公室来找我吧。”

    有些幸福,真的是来得太突然了;有些机遇,是不是也会垂青没有准备的人?小米连声说着“好”,情绪的极大变化让她自己都无法适应。

    她想,李总的确是个言而有信的人,是个好人。也没想到自己的运气居然这么好,正巧赶上了扩版,不然,等,等下辈子吧。

    晚上,自然又让jack请吃了一顿好的。那么严重的病也似乎一下好完了。

    第二天,小米就去找了那位姓杨的责任编辑。杨姐人不错,和善,很好接触。小米想, 在这样的直属领导麾下做事,也算是运气了。

    弄死也要再进媒体。门是进了,门里却是一片完全陌生而艰难的状态,怎么学,怎么混,就要看个人的造化了。

    81-阳光灿烂的日子

    幸好刚进去跑的是旅游口子,不像其他如房产、家居版那么专业,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入门学习。旅游版所采写的稿子都是一写软性的、文学的、美好的文章,特别符合小米的胃口。

    所以,小米在《漫生活》刚开始的日子,是阳光灿烂的、是绚烂多彩的。

    她不用每天去办公室,每周四开会、交本周的稿子并定下周的选题。也就是说,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然后采访写稿,平时偷点懒,堆到周三晚上熬夜写也是个人的事情。因为周四上午开完会下午又是自由时间了。所以,在公司经历过严格的指纹打卡制度的小米觉得这工作很轻松。至于工资嘛,虽然试用期只有800元,不算稿分,但小米不介意,她相信3个月后她就会顺利转正,转正后基本工资1200元+稿分,每分60元,用责编杨姐的话说就是:“只要好好跑,每月几大千不成问题。”

    这句话说得小米很心动,所以就不去计较试用那3个月的800元和免费稿分了。反正都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反正心情自由轻松,所以她每天跑稿子跑得憨扎劲。

    7、8月的天气,阳光灿烂得令人心疼。小米就趁着还不算太热的上午出去跑新闻,有时会带上老张单位配的数码相机;下午在家里抱着老张单位配的笔记本写稿子。阳光,就透过阳台直晒她的屋子,因为室内通风很好,感觉不到太热。只觉得心情像装了满满一大碗冰镇绿豆汤,很是畅快。

    她在老张的笔记本上快速地敲着那些与风景和享受有关的美丽文字,很随意的风格,仿佛不是在工作,而是在做与自己梦想有关的事情。在她心底,文字是她的生命和灵魂。她为之哭为之笑为之疼痛和幸福。

    她的第一篇稿子《城市中,那些你不曾驻足的风景》获得了杨姐和李总的赞赏。为了这篇稿子,她一周内跑遍了成都市内、周边大街小巷、旮旯角落,就为了发掘出这些读者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风景。果然,优秀的文章是建立在大量的准备上的,写的时候,小米特别轻松,她一边吃着零食,一边在老张的笔记本上随意地敲着,只恨自己打字的速度跟不上思维。

    最后,她还自作主张地在文章结尾加了一篇短短的后记,浓缩了她对这次采写的深刻感悟。她自己都很满意。

    在《漫生活》开始的日子就是那样的轻松自如。除了工资低点,有好的领导,松的制度,快乐的工作。小米很有点得意忘形,她想,自己的霉运终于过去了,好日子要来了。那个2年前她初到成都的梦想又开始复苏了:毕业三年之内一定要住上电梯公寓,五年内搞定车房。这才是奋斗的激|情啊。

    拿到试用工资的第一个月,她还了魏三500元钱,至于剩下的300是怎么过的,这个肯定要感谢jack同学,不过小米还是很兴奋,因为这份工作,她比以往的任何都珍惜;拿到试用工资的第三个月,她就立即安装了网线,因为之前不久,jack送了她一台电脑,虽然不是很好的牌子,她已经很兴奋了。从此,她再也不用老张的笔记本了,虽然有点舍不得,因为用笔记本更有一种作家的感觉,从此,她和老张可以在各自屋里用qq对话了,包括晚上吃什么,顺便提一句,老张那杂志的工作更自由,除了出差,其他时间基本都在家头写稿子。如果说小米那周刊轻松,那么老张的月刊更不摆了。

    这段时间,小米和jack的感情还算稳定。也许是经历了那么大的事情和那么长久的分离,彼此都惦记着自己的错误而小心翼翼。差一点就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了。其实小米蛮喜欢这种生活状态的。以前没什么事业心的时候,爱情至上,巴不得天天都有什么浪漫的惊喜;现在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了,反而觉得谈恋爱有点耽误时间。而像现在这样,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不一定每天见面,因为小心翼翼而心境平和,不会因为吵架而耽误时间和影响心情,是目前奋斗中最适合的状态了。

    yuedu_text_c();

    这段时间,对于小米来说,可以说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而且3个月后,顺利转正。从夏天走到秋天,从四川写到外国,写了不少漂亮的文章,那些诱人的景点馋得小米直流口水,最后只有靠老张和jack的大餐才能解决。顺便说一下,jack其实也是个煮饭高手,只是以前未曾发觉,他做的青红椒鸭子可以让小米一口气干下三碗饭。

    直到深秋来临,天气渐寒,小米的工作也随着这快速冷下来的温度发生了一些变化。她被调到了房产部,跑一个当时在中国还没发展起来的口子二手房。一个陌生的领域,一个全新挑战,她该怎样去应对?她会不会也和从前一样在困难面前变脸似的变得脆弱而冲动,将这块已经到手的她心中的精排毫不怜惜地扔给别人?

    82-始料不及的变故

    麦小米被调到二手房版块后,开始极其不适应。以前她在c报房产部当记者时,只初浅地接触过一些新盘开发商,至于二手房市场,那些分布在市内大街小巷的中介所,可从来都是距离她的世界很远的镜像。

    所以,她很郁闷,不知从何入手。何况,这些中介所看起来小气又没钱,远不如房产公司那样的富丽光鲜,跑起既没有激|情也没有前途。这至少是她当时的认识。

    但是,她的心理再排斥,表面也不可能拒绝工作、拒绝工资,现在已经转正了,要算稿分了,有压力和动力了。

    2004年的10月底,小米开始接触成都的二手房行业,这个此后在她人生中留下了太多记忆的行业。

    她辗转获得了一些品牌中介公司老总的联系方式,一家一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