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成都》免费阅读!

晚安成都-第12部分(2/2)

作者:宇不言弃

家地打,一家一家地去拜访。她才发现,以前自己看到的都是散落在街边的私人小中介,装修简陋,格调甚逊,所以才造成了中介公司在她心中那种差强人意的印象。而现在,自从她走访了几家大公司之后,才发现,其实,做中介也要讲品牌,讲规模,讲管理,讲运营。

    那些装修精美、橱窗上贴满了彩色的楼盘照片的、规模和面积差点就可以和开发商的售楼部媲美的是总店,市内还分布着大量的直营店或加盟店,并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快速扩张。

    一家来自美国的中介机构在报社附近的某加盟店的店长告诉她,其实如今在欧美发达国家,地皮和新房子已经卖得差不多了,要买房的,基本只能买二手房了,所以现在是二手房的天下。而中国,别看现在新盘正是最火的时候,等不了几年,就该轮到二手房得意了。

    小米想想也是,任何一个地区的地皮都是有限的,盖再高的大楼也不至于高出大气层吧,新房子没处盖了,二手房市场就该活跃了,因为,买房,是人们这辈子永远、不断的追求。一拨拨的年轻人毕业出来工作结婚需要房子,一批批老百姓奋斗一辈子最终还不是为了买房换房。……这个需求是永远不会停止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循环往复,再加上成都确实是个上风上水的宜居城市,外来人口的不断涌进,房地产市场愈加火爆。

    小米在深秋成都难得的暖阳下眯缝起眼睛,仿佛看到了几年后同样火爆的二手房市场。所以,她对行业开始有点激|情了。

    但她有个很大的弱点,就是即使有了激|情和动力,但有时在困难面前还是不能坚持,对于当初的迷人梦想和信誓旦旦会出现瞬时失忆。这是她致命性的弱点,也是造成她对待之前那些工作不负责任的根本原因。

    11月份的时候,她在工作上出现了莫名其妙的倦怠,面对着二手房行业里不断涌现的大量必须下苦功夫去问去学的专业知识,她很烦;采访时听不懂的那些行业术语和变幻莫测的市场走势,她也很烦。本来,她就是那种对文字特别敏感而对经济类的东西很头痛的“偏激型人才”,现在更是搞得她一头雾水。采访不顺利,回去写的稿子自然就缺少分量,没有新闻点,缺乏专业性,如同一盘盘被暴晒后的散沙。

    于是,本部门的责编不高兴了,李总也不高兴了。至于后来可能出现的后果,当时昏头昏脑的小米确实没有想到。

    她那段时间的状态就是,跑也不想跑,电话也不想打,面对着一周一、两个版的极少的量,她都还会面对着电脑发半天呆。然后,没有任何思路地开始敲字,一个小时过去了,导语都还没写完。怪不得有一个比她早一个月进来的新员工有些嘲弄地问她:“你写一篇稿子咋这么恼火啊?”小米心里虽不大高兴,但也不得不佩服别人,同样的年纪,同样的阅历,别个写出来的稿子不仅文笔老道,思想也深刻。

    后来,有一天,李总终于找她谈话了。在她进门时差点绊了一跤的李总的办公室里,她感受到了一种阴冷的气氛。

    没有一点笑容的李总对她说:“我对你简直太失望了。”

    小米的心顿时“咯噔”了一下,心跳开始加速。

    “从你毛遂自荐、说了一番很有斗志的话并顺利地通过了考试开始,我对你一直充满了期待。当时拒绝你是因为杂志社确实没有一个多余的名额,一出现了机会我就马上让你进来。我没想到是,你对于这个我认为你会万分珍惜的职位居然如此懒惰、不在乎,让我觉得你是那种只说大话不干实事的人。你到底是不是呢?”

    小米怯怯地迎着李总那如发着寒光的利刃一样的眼光,急忙摇头辩解着:“不是的,不是的,我一直很珍惜这个工作。只是因为二手房行业对我来说太难了。”

    李总意味深长地摇摇头:“如果是以你当初给我的印象,绝对不是那种因为一点困难就想退缩的人。二手房能有多难?你问问隔壁b报房产部的记者,他们的工作有多艰难有多辛苦,你想都不敢想。也许,当初你真给了我一个假象。”(《漫生活》杂志和b报隔得很近)

    小米着急了,李总今天的这番话意味着什么傻子都知道,她唯有拼命地解释拼命地发誓一定要老总给她一个机会。

    也许是她的态度真的很诚恳、也许是对当初的期望还不太甘心。李总叹了一口气说:“小米啊,上周我们杂志社中层以上的开了一个讨论会,讨论对新员工的考评,其中就有一些对你很不满的意见,认为你继续留在这里不仅浪费杂志社资源,还会对其他员工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理由充足得我都差点动真格了。但是,你是我亲自招进来的,当初对你的期望只有我才能体会。我希望当初没有看走眼。所以,我决定给你最后一个机会。”

    李总顿了顿,小米睁大眼睛虔诚地望着他,就像望着自己这辈子最重要的救世主。“12月底之前,我们必须看到你的进步。而且,要很大的进步。不然,谁也帮不了你了。”

    李总那充满压力的决定让小米千恩万谢,她就差没说出“感谢您八辈子祖宗”“做鬼都不会忘了您”“您的大恩大德我永世难忘”之类的语言了。当然,在有必要的时候,她一定说得出口。

    从李总办公室出来后,小米站在窗前想了很多,她觉得自己真的是个混蛋,之前浪费了一次次的机会不说,这次那么珍贵的机会都当成鸡肋来看待,你说不是有病是什么?

    那天,她想了很久,从办公室想到家,从上厕所想到洗澡,直到深夜躺在床上。这件事她没有对jack说,她不想在他面前丢脸。小米那股好胜的性格又在刺激下腾起来了,她不信自己不行,永远都在激|情与懒惰之间循环。她必须战胜自己。

    入睡之前,她对自己说:“小米加油!从明天开始,拼死也要混出个脸来。”

    83-这个冬天不太冷

    yuedu_text_c();

    麦小米果真说到做到。第二天,她就开始拼命工作了。她发现,一个人的潜能其实是很难想象的,需要一种东西去激发,如果是自己主动地、有意识地去激发,也许会成功较早;而如果是依靠别人的鼓励或者鄙视去激发,也许会造就人们常说的大器晚成。

    而且,这种潜能是无限的,看激发它的程度,无关早晚。小米体会到这种认识时,是她已经开始觉得跑二手房的口子并非难事,以前自己觉得晦涩艰深的专业知识、觉得很难打交道的陌生的圈内人士,在自己短时间爆发的巨大潜能中,变得如同老朋友一样熟悉轻松。

    而自从那次她自己想点子自己轻松完成的一篇逻辑明晰、可读性强的行业稿子得到了李总的认可后,她才在长舒了一大口气、稍微放松了一点半个月来随时紧绷的神经后,开始觉得自己对二手房这个圈子是那样的接近和快乐。

    有一句话叫:一通百通。很多事情之所以难就在于那一个点、那一道坎和那一级台阶。艰难地迈过之后,想象不到的风光无限。小米自从那篇稿子成功出炉后(应该说,短短1000多字的稿子背后其实凝结着她半个多月来日以继夜千辛万苦的心血。),她的idea(思想)随时像大小火山一样爆发,以前连单纯写一篇行业稿子都得握住鼠标神游的人,现在居然可以对二手房市场的行情了如指掌并在每周四开会时报出很多选题给责任编辑参考。这种转变,神奇而自然。

    如同画家,掌握了基础技巧后,就可以开始天马行空的创作。记者,尤其是杂志社的记者也是,套路单一、文字枯燥的行业新闻久了总会令读者厌倦。所以,麦小米开始尝试用自己擅长的精致而软性的文字和行业知识融合,让读者在如同文学作品一样的文字享受中轻松得到需要的知识和信息。

    其实,这也是时尚生活类杂志的精髓,唯美而休闲。

    小米最初尝试的一篇主题策划叫《游租部落》,本来主要是讲成都出租房市场上的一个边缘群体,不以中介公司的形式出现,而以其他私人而灵活的方式为租客提供房源。小米就将其以“部落”的形式来展现。

    其中包括了n种形式:比如在自己的理发店里顺带搞房屋出租的,原型就是小米楼下的那家理发店,她和老板黄姐关系特熟,所以拍照采访那些程序进行得如鱼得水;

    再比如在白果林小区一带,一张小板凳、一只写着“套二出租”的牌子就在太阳底下坐一下午等客源的。小米采访他们那天,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一个人影儿都没见,她又不甘心大老远的就这样空手而归,所以就那样打着伞在白果林片区里来回转悠着,一边等一边期望能发现点什么其他好线索,中午在小面馆吃了一份炒饭,不好吃。就这样,足足等到下午三点过,雨才停了,4点过,太阳露了点脸,才有几个人慢悠悠地搬板凳出来摆摊了。急性子小米看着他们缓慢的动作都几乎要杀人了,成都啊,一个没有时间观念的休闲城市,很多人都没有挣大钱的意识。

    她将这些形式以“氏族”的形式展现,一个部落里千姿百态的氏族们,读起来很有新意和吸引力。后来,这篇主题稿出了五大版,有调侃式带出观点的开篇语,有充满着故事情节的文章,有直观的图片,有充满着沉重历史感的复古色调和版式设计。小米很喜欢。拿到那一期杂志的时候,她犹如在仁和春天不花钱买到了一件奢侈品一样激动。

    当小米在工作上渐渐开始走上坡路的时候,她的爱情,也很应景似的一样平稳而幸福。

    jack在新的那家酒吧的发展很好,喜欢他的客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粉丝团,几乎每晚都来为他扎场子,酒吧老板自然笑逐言开,jack的收入是以前无法想象的。只不过,这些粉丝群里大多都是女性,而且很多有钱的少妇,也许是jack那清瘦而忧郁的帅哥形象在幻想里填补着她们曾经为了追求金钱而对男人相貌严重缺失的梦。

    小米也有担心的时候,但她清楚,如果真有事情还要发生,自己的担心也是多余而无力的。除非jack离开这个圈子。可是,除了音乐,jack他还喜欢、还能够干什么呢?不至于让他去当娱记吧?

    至少,这个时候的jack,这个冬天的jack,安全而温暖。因为经济上的宽裕、事业上的曙光,他少了一些忧郁,多了一些阳光。这种转变,让小米对他的感觉,从最初那种有些阴暗而短暂的诱惑,上升到一种似乎可以永远依靠的塌实和幸福,有时候,她会在冬日的阳光下眯缝起眼睛,想一想她和jack曾经虚幻得如同霓虹灯一样闪烁的未来。

    2004年冬天的小米和jack,都才23岁,太年轻的年纪,和婚姻完全无关的年纪。但是,这个冬天,小米偶尔会冒出一点对婚姻的认知和感觉,也许和jack有关,也许和自己有关。

    2004年的冬天,成都楼市大热,房价飙升,可是,跑房地产的小米却没有买房的意识,主要原因是她没钱,连首付都差得远;2004年的冬天,小米在一次惊险的激发后潜能爆发,从濒临开除的边缘一下成为部门的主心骨;2004年的冬天,“该邪归正”的jack有了点钱,对小米好上加好,让一向怕冷的她感到温暖而妥帖,甚至爱上了冬天这个季节。

    这个冬天不太冷。

    84-听说爱情回来过?

    从2004年春节后,麦小米一直在忙,开始是忙着整理那些在03年冬天沾染上的混乱情绪,然后忙着为与jack千丝万缕的关系纠结,再忙着“弄死也要再进媒体”,最后忙着为工作为生存为未来拼命努力。……一晃,就到了年底了。

    好不容易步上正轨、稳定心绪,她才想起,自己已经有好久没和红苕、桃子、老张、谷子他们联系了。也许,每个人都在自己人生中最艰难而重要的阶段咬牙死命坚持着,忘记了快乐、忘记了笑容、也忘记了曾经那些无忧无虑的美好。

    她给桃子打电话,桃子说元旦期间会来一趟成都,和几个好兄弟聚一聚。于是小米想起了去年的圣诞,他们四个人在雪花飘飞的街头,孤独而充满幻想地坐着,那样凄凉地乐观着。而今年,他们见面时,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和心态呢?

    桃子2005年元旦来的时候,四个人并没有聚齐。红苕在报社的工作很忙,加班;老张带着燕子回了趟老家,小米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于是,只剩下她和桃子两个人,两个女人,就在春熙路的kfc里,吃着汉堡、喝着可乐谈爱情。

    小米并不喜欢吃kfc,但是桃子喜欢,也许她喜欢的只是它简单而可以久坐的环境。因为她每次吃得并不多,但她的包里,永远都收集着下个月的打折券。

    后来,习惯成自然的,kfc就成为了小米和桃子“谈情说爱”的场所,一连几年。

    那天,在这家kfc里,小米问起了李郁,那个神秘的卧底警察。到底他们后来有没有在一起?

    “没有!”桃子回答得很肯定。

    “为什么?一切都只是个误会啊?”小米的好奇心又被激发了。

    “有些东西,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如同一场烟火表演,只要你感受到了它最美丽绚烂的时刻,此后,也不必为它跌入海里的灰烬叹息。”桃子一边喝着热巧克力一边神情恍惚地说,她说得很理智很唯美,但小米却看出她的眼神里闪烁着无奈和叹息。

    要从桃子嘴里多套点故事出来并非易事,她不像小米,什么话都憋不住,好的坏的从来都一吐为快。但是当她们将最后的鸡米花吃完时,小米已经基本弄懂了大概。

    去年冬天,李郁和桃子分手的原因和小米推理的差不多,他不想因为自己危险的卧底工作连累她,虽然他在今年初的时候成功完成任务,跳级晋升并重回商业罪案科从此基本与危险划开了距离,但他并没有马上去找桃子,生性冷静的他也需要时间来整理这段感情。

    yuedu_text_c();

    春节期间,他几乎每天都呆在家里,考虑很多问题:包括以后的工作和桃子的感情会不会起冲突?经过了这件大事后桃子会不会原谅他?他该怎样重新继续这段感情?当初热烈的火焰在痛苦的分手后、3个月高度紧张危险的生活中渐渐冷却。他需要,重新燃起爱情的烈焰。

    当然,经过这个修身养性、深度思考的春节后,他发现自己依然爱桃子。是啊,真爱这个东西,有那么容易被摧毁吗?所以,春节过后,他到桃子所在的城市找她,对方却以有事情拒绝见面。

    小米很难理解桃子为何会拒绝见面,即使不想和好,见个面做个朋友也没什么关系吧。也许是性格迥异的人总觉得对方不可理喻,可是,当时的桃子,确实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李郁和那份感情了,心伤透一次就够了、就怕了,不管是因为何种原因。心死的时候,历尽千辛万苦,而让它重生,更会经历万苦千辛,还不知道以后的结果,很累,不如,算了吧。

    这是桃子的感情观,小米不敢苟同。在她的世界里,只要是自己爱的,想要的,就要义无返顾地去争取,哪怕飞蛾扑火、自取其亡,也值得。

    而桃子,就像一只长着软刺的刺猬,即使从不主动去刺伤对方,但也会在每一个或大或小的关头谨慎地保护着自己,不受一点伤害。也许小米觉得她由此会失去很多年少的轻狂和刺激,但一个非常需要安全感的人,没有什么比自我防御更重要。

    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那么多的不同,即使是两个好了7年的闺密。

    李郁那次没找到桃子,并没有放弃,回到重庆后,隔三差五地给桃子打电话,桃子从来不接。一个女人,如果彻底死心,会比男人更决绝,因为,男人即使不爱,还抵制不住其他诱惑,而女人,天生就是为爱而生的动物。为了爱,可以爱得疯狂,为了爱,也可以恨得绝情。

    桃子不恨李郁,因为他根本没有对不起他,她恨他,实际上就是恨他为民除害的工作和高尚伟大的信仰,她想在心里也保持着宽容大度的境界。她真正恨的,是那种她无法和他保持步调一致的、像旋转木马一样永远无法追逐到的缘分。

    既然不爱也不恨了,那就是漠然。而这种越来越浓烈、真
小说分类